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湖北黄冈中学初三中考模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最新热门    
 
奉贤中学2006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09-10-18 17:44:50  来源:困惑矛盾…
 

 

转自历史课程网“困惑矛盾的探索者”老师的历史博客

 

奉贤中学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卷

(答题形式:闭卷,答题时间:6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以高一12班为例进行试卷分析。全班45人。

 

一、单选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01恩格斯曾指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世界最早发明和使用冶铁术的国家是:(    )

A.古代中国      B.古印度      C.赫梯       D.古埃及

此题全班45人,只有1人(姜超)出错,错选A。由此可见他的态度多么的不认真。最基础的题目竟然出错,复习不到位。得分率98%,平均分1.47。

 

02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记载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下列描述属于它的功能的有:(     )

①书写语言的符号   ②记载历史的功能     ③交流信息的工具    ④传承思想的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得分率67%,错选A的比较多,为什么呢?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学生可能就单凭这一句话错误的选择了A,而没有从文字功能的整体上来考虑。这个题目出错说明该生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

 

03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下,腓尼基人创造了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发明主要是为了适应:(   )

A.适应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B.君主统治国家的需要

C.学习埃及文化的需要         D.传播本民族文化知识的需要

得分率98%,全班只有1人(陆杰)出错,错选D。这个题目是我在讲课及复习课中反复强调过的,为什么还有人出错呢,看来个别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极不重视。

 

04人类社会从氏族公社到国家的产生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国家最后的形成有一些必要的前提,下面是一些有关国家产生的条件,如果按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来排列,正确的答案应是:(   )

①私有制确立    ②剩余产品出现       ③阶级产生     ④生产力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得分率98%,全班只有1人(王璐)出错,错选D。这个题目在靠前的复习课中重点强调过的,王璐还出错,是考试时间紧张还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呢?

 

05统一中国以后,秦朝政府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意义。秦朝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适应了国家政权功能是:(      )

A.保障国家人民安全 B.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C.实行严格阶级统治 D.提高对环境的控制

得分率91%,此题平均分1.37。4个同学出错,错选C或D,由此看出这几个学生虽然知道国家的功能表现在哪里,但是没有理解功能是什么意思。

 

06右面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情景图.表现出大河文明农耕经济的显著特征。下面诠释此图的言词正确的是:(      )

①农业与手工业严格分工     ②生产品基本供自己消费

③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④男女经济地位是平等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得分率24%,平均分0.37,全班只有11个人正确。学生错误选择的是选项C,把“农业与手工艺严格分工”认为是正确的判断,其实这句话错在“严格”二字,但是仔细考虑的话,这个题目出的不好,男耕女织正是体现了男女的分工啊。

 

07在古代北非和亚洲等地的大河流域容易产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B.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C.为了抵御外族入侵    D.为了有效地统治人民

得分率27%,平均分0.4,中央集权形成的原因总共有3点,同学们都知道的,但是对于主要原因却选择错误,说明了他们对生产力——经济方面的原因缺乏分析,而且这个主要原因也是我不止一遍的强调过的,他们竟然还出错。这说明12班课堂气氛虽然好,但是并没有认真去听讲去识记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08将历史上腓尼基人生活的社会划为海洋文明的根据,主要是出于:(      )

A.所处相应的地域位置    B.生产生活活动的特点

C.使用的语言文字相通    D.民族风俗习惯相接近

得分率44%,平均分0.67,三大文明划分的依据是地理环境,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具备了类似的地理环境就属于同一个文明,关键性的还是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方式。我记得在讲海洋文明的时候,最后出示了这样的幻灯片“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这段话意思比较模糊也许,否则学生这个题目就不应该出错了。将近1半多的学生选择了地理位置的选项。经济决定一切,没有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痕迹。

 

 

 

09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

A.妇女地位低下,隶属于家庭,无权参政

B.公民皆为男性,他们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城邦安全

D.全体男性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得分率31%,平均分0.47,正确选项是B,学生的错误在于选择了A/D,“全体男性”不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有公民权,外邦人、奴隶中的男性没有公民权;A话语正确,但是不是最佳选项。这是课课练中的难点分析,看来我在课堂中没有好好的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以后的上课教学中必须注意这一点。

 

10按古代婚姻制度产生的先后为序,下列排列普遍存在且比较正确的是:(    )

A.群婚 → 对偶婚 → 族外婚 → 一夫一妻制

B.族内群婚 → 族外群婚 → 对偶婚 → 一夫一妻制

C.族外婚 → 对偶婚 → 一夫一妻制 → 一夫多妻制

D.群婚 → 族外婚 → 对偶婚 → 一妻多夫制

得分率47%,平均分0.7,此题的错误选项是D,分析下来是学生粗心的太多,最后的“一妻多夫制”都看成了“一夫多妻制”,之所以不选择B,是因为学生对族内群婚,族外群婚的称呼不熟悉,当时讲课时是按照群婚——班辈婚——族外婚讲的,稍微变通一下,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了,迁移能力如此的差,而且学生对于婚姻的演变到底掌握了多少呢?程度?

 

11在中国魏晋时期,建家族祠堂、修族谱、设族田、立族规现象十分盛行,豪强大族子弟的婚姻十分讲究“门当户对”。这表明家族是:(    )

A.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B.保持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C.繁衍聚居的血缘团体    D.同吃同住有亲缘关系的整体

得分率93%,平均分1.4,此题有3位同学出错,分别是倪萍、李敏、姜超。错误选择了C,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审题出现偏差。

 

12家庭制度经历了由古代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到现代以爱情为基础的“核心家庭”的巨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氏族社会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C.妇女地位的提高 D.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得分率44%,出错因为基础知识没有识记好。态度不认真,没有好好复习。

 

13阅读下表,从中可能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是:(    ) 

 

       大致年代

世界人口总数(百万)

生产力发展水平

300 万年前

0.12

旧石器时代早期

1万年前

5

旧石器时代晚期

5000~6000年前

50

新石器时代晚期

1640年

500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前夕

1987

5000

信息技术革命初期

A.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

B.在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C.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呈跳跃式变化

D.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口的增长呈匀速发展

得分率64%,学生没有学会分析表格,跳跃式变化跟激增是一样的意思,学生却选择不正确。唉

 

14据美国《奥林匹亚人报》报道,华盛顿州一名白人种族主义极端分子试图谋杀该州州长骆家辉,理由是骆家辉属于有色人种。由此可见“种族歧视”的实质是基于(    )的不同而对异己的种族加以排斥、限制和虐待等作法。

A.文化       B.民族      C.地域       D.人种

得分率91%,出错的同学有金莹瑶、韩佳薇、施珉玥、张旭俊4人。此题目曾经在单元复习中提到过,而且即使没有做过,也应该知道种族歧视是人种不同的歧视啊。

 

15雅典民主政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等级是:(    )

A.奴隶和奴隶主    B.封臣和封主   C.雅典人和外邦人    D.平民和贵族

得分率82%,这么简单的题目还出错,说明了什么问题?

 

16中产阶级的构成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二战后的中产阶级主要不是指资本家,而是指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生活富裕、财富不断增长的一个社会阶层。关于这种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控制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    B.他们利用金钱赎买跻身中产阶级

C.他们通过投资股票和债券而发家    D.他们依靠知识和科技发明而致富

得分率78%,课本上明明划过,而且一再强调过的知识点仍然出错,我没有话说了。看来以后必须好好抓抓这帮学生啊。

 

 

 

17“一位衣着丝绸的(古)罗马人将身披兽皮的日耳曼人称为蛮族。”该材料体现了服饰的:(    )

A.标识功能  B.遮羞功能     C.装饰功能   D.护体功能

得分率87%,张晓雯、朱吉、李敏、高雷、黄燕楠、储杰6人做错此题。

 

18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说明服饰体现了:(      )

A.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不同  D.社会风尚的不同

得分率93%,出错的同学为丁晨皓、倪萍、李腾。又能说什么呢?

 

19老城隍庙的小吃有悠久历史,各色小吃有着各自不同的烹饪方式。下列烹调方式出现最早的是: (      )

 A.水煮      B.清蒸      C.烧烤     D.油炸

得分率87,袁家祺、王璐、陈波、张晓雯、倪萍、李斯思6人出错。

 

20在中国民间菜肴特点上,有“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怕不辣”的说法,这些地区饮食倾向辛辣味的主要原因是:(    )

A.祖先遗传    B.劳动生活习惯  C.思想信仰    D.自然环境

得分率73%,错误选项为B,为什么会出错?

 

21右上图是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山区的竹木建筑,其居住形式属于:(     )

A.帐篷型     B.干栏型    C.洞穴型   D.上栋下宇型

北京的四合院

得分率51%,学生反映图片看不清楚,但是题干中已经很明确的给出了此居住形式的适应环境为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山区,学生审题出现偏差。

 

22右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华北地区传统的民居之一。其建筑格局突出地反映了:(    )

A.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  B.以家族为纽带的宗法礼制

C.宗教信仰对其风格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其布局的制约

得分率96%,2个学生出错,谢蕾蕾、李斯思,我的课代表竟然也出错了。四合院是封建社会家族的安乐窝。

 

2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隋炀帝继位后又下令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以上两例说明当时人类交通发展主要受到:(  )因素的影响。

A.自然条件      B.军事战争      C.统治政策      D.科学技术

得分率69%。学生错选A,不止一次的强调过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但是根据题干,也可以得出是政治方面的统治政策对交通的影响呀。

 

24交通工具的革新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下列不同的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

得分率58%,因为图片模糊,出错率高。

 

25“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人。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这首诗说明与腊八粥有关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得分率47%,很多同学选择C,我要去问问同学们为什么选择C,由此看来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是多么的不足。

 

26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伦理对传统节日影响的诗句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遥知兄弟登高处     D.遍插茱萸少一人

得分率87%,得分率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在做此题的时候出错了。

 

2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其目的是:(    )

A.改变少年形象    B.引起异性关注    C.灌输道德教育    D.明确社会责任

得分率80%,成年礼的责任是为了明确社会责任,出错的同学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归根结底还是课本不熟悉。

 

 

 

28丧葬礼的形式有很多,如火葬、土葬、海葬、天葬等。造成不同民族不同葬礼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活环境    ②生产方式    ③经济实力    ④死亡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得分率93%,薛佳俊、张晓雯、李颍凡出错。基础知识识记的要求而已。

 

29乾隆时英国派遣使节访问中国,清朝官员要求英国使节行“跪拜礼”,英人拒绝,由此引发所谓“礼仪之争”。这一事件反映了东西方礼仪的:(   )

A.差异   B.相互影响   C.通用   D.彼此融合

总算有一道全班同学全部做对的题目了。

 

30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中国较西方更重视亲属关系

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得分率89%.5个同学出错。实质是什么,当然是中国较西方更重视亲属关系了,排除法也可以选择正确答案。

 

二、简释题(3题,共35分)

 

第31题(本小题共11分)

 

[材料一]

人类使用石器长达200多万年,直至新石器时期末期,人类才开始了对金属工具的使用,那个时期人类是利用天然金属(如自然界的铜矿和陨石)来进行冶炼的,制成的金属工具主要是纯铜的,又叫红铜,但是数量很少。所以那时生产工具主要的仍是石器,有的考古学就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大约距今6000年起,人类才真正步入了金属器时代,根据金属质地的不同和使用时间的先后,金属器时代又可分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较之石器,金属明显有较大的优越性。金属工具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请根据短文所提供的内容,结合你已掌握的知识,判断材料中所提及的考古学家对人类早期历史的划分方法,并用适当的名词进行填充。(3分)

                                                                                                     (  ② )时代

旧石器时代 →( ① )时代 → 金石并用时代 →  金属器时代     ↓

( ③ )时代

 

2金属工具与石制工具比较有哪些优越性?为什么说“金属工具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4分)

 

[材料二]以下是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尊”是古代一种盛器,商周时主要用来盛酒)。 

 

 

 


虎尊                              牛尊                           象尊

 

3以上一组青铜器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表层与深层)信息?(4分)

 

此道材料分析得分率79%,平均分8.69分。扣分主要在第2问,金属工具的意义没有回答到要点上,应该从总体上回答问题,而不是从青铜器或者铁器的单方面来分析问题。一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使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3问中学生对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第32题(本小题共12分)

 

人群迁移(迁徙)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暂时或永久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人群迁移接连不断,请你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古代:

[材料一]  在旧大陆文明中心所有遭受来自欧亚大平原匈奴冲击的国家中,西罗马帝国受到的打击最为惨重。受匈奴人西侵的影响,过着游牧生活的撒马利亚民族和过定居生活的东日尔曼民族被迫向西迁徙。——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二]  东汉“五胡”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北方人民,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近代:

[材料三]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17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不断向美洲移民。18世纪后英国向澳洲移民。

 

[材料四]  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建立殖民地之后,又从非洲大量掠夺和购买黑奴、从亚洲尤其从中国购买“苦力”。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间,有超过1000万中国人在暴力逼迫和欺骗之下,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到国外做工,遍布世界各地130多个国家。

 

[材料五]  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有计划地组织向我国东北进行大规模移民。截止到1945年,日本实际移民数达10.6万户,共31.8万人,侵夺土地152.1万公顷。

 

[材料六]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第一批欧洲犹太人迁徙巴勒斯坦。二次大战结束时,这里已经生活着约40万犹太移民。二战时期,也有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从欧洲乘船来到上海。到1940年初,在沪犹太人已超过3万人。

 

二战后:

[材料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边区走出山乡的“打工潮”潮起潮涌。打工夫妻、打工家庭在边区比比皆是。——温锐游海华《流动与变迁》

 

[材料八]  在过去20年,亚洲移民人数之多,史无前例。……根据世界银行在1996年所作的估计,全球可定义为“移民”和“客工”的,人数多达1.25亿,其中以亚洲人占大多数。另外还有许多亚洲人为了摆脱贫困,铤而走险,当起偷渡客,以求在国外一圆黄金梦。——人民日报《亚洲移民潮方兴未艾》

 

1从上述材料来看,我们已对它们作了初步的分类(古代、近代、二战后……),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也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他分类方法?请简要说明你的分类理由。(4分)

 

2.阅读上述各段材料,请你归纳一下,在人类历史上主要有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人群迁徙的特点差异。(2分)

 

[材料九]  2000年末,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已达到30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8.6%。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外来人口规模将居高不下,滞留上海半年及以上的人数将趋于增多。 ——摘自《上海市“十五”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4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2分)

 

平均分8.16,得分率68%,此题考查了方法论,对事件如何进行分类,大部分你同学不会分类,失分很多。其他几问比较简单,大多数同学都答对了。

 

 

第33题(本小题共12分)

 

“饮食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还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阅读以下有关饮食的材料,回答随后的各个问题。

 

[材料一]  “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有山者采,有水者鱼。” ——(晋)张华《博物志·五方人民》

 

[材料二]

 

主食

副食

饮料

汉族

粮食(米、面)

鱼、肉、蛋、奶、蔬菜、水果

茶、酒

蒙古族

牛羊肉、奶制品

粮食、蔬菜

奶茶、酸马奶和奶酒

 

1从材料一、二来看,制约人类饮食结构的客观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三]  中式的筵席常用圆桌,它营造了一种和睦、祥和、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既是同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同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在相互劝酒、敬菜中,传递着一种尊重和礼让的情感。西式的宴会上,食品和酒尽管重要,但实际上只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一种交流的目的。

 

2结合材料三,思考中外饮食方式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上海开埠后,全国各地的各色菜系汇聚于此,京菜、川菜、湘菜、粤菜等纷纷传入。西方的餐饮也在此时大规模登陆上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如今一些餐馆除保持自己的特色外,还吸纳了其它菜系中的名菜名点。目前,作为上海新兴美食街的虹桥路,其餐饮除了推陈出新的中餐外,还有西化味道浓厚的茶餐、烤肉、比萨、肯德基等。走到这里就如同走进餐饮世界的小联合国:新马泰的咖喱风味面、巴西的烧烤、意大利的通心粉、日本的生鱼片等应有尽有。

 

3从材料四分析,你认为造成上海饮食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围绕近现代上海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予以适当阐述。(8分)

 

得分率64%,平均分7、69,这个题目是练习册的一个题目,都曾经做过也讲评过,但是得分率是如此的低,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待这次考试很不重视,没有认真的好好的复习。下个阶段的教学中必须抓反馈。

 

三、作文题(第34题,20分)

 

人类社会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不同民族、地区在早期人类大分工过程中形成了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融合,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与游牧民族有关的历史材料,综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共20分)

 

要求:1.题目自拟;2.史论结合;3.运用所提供的材料; 4.字数400字左右。

 

 

 

[材料一]  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他们“穿皮衣,食畜肉,住穹庐;戴耳环,留发辫,在面部刺花纹为装饰;善骑射,兵民合一,平时放牧,战时出征。”

 

                        

 

 

[材料二] 西汉《马踏匈奴》雕刻                   [材料三]  《昭君出塞图》

 

[材料四]   匈奴人西迁给欧洲文明历史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瞪口呆的罗马人在此之后多少个世纪中始终不能明白这些杀人成性、嗜酒如命的牧马人是从哪里一下子冒出来的。在冷酷无情的、有“上帝之鞭”之称的头领阿提拉的统治下,强大的匈奴扮演了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

 

  

 


[材料五]《铁木真(成吉思汗)》              [材料六]《蒙古帝国极盛时期版图》

 

[材料七]   蒙古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草原帝国》(法)格鲁塞

 

[材料八]  “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一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一点与之相似。”——《蒙古帝国史》(法)格塞鲁

 

得分率46%,平均分9.22。小论文写的如此的差,是史无前例的。原因如下:考试时间比较紧张,很多同学没有做完,字数不够;考前没有进行小论文的训练,学生对小论文的写法摸不着头脑;此题目的小论文难度稍大,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分析。

 

总体上,本班平均分66.6分,居年级中等水平,年级平均分和此相当。

 

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历史极其不重视,只是在考前复习了1-2个小时,平时的书本上知识点没有好好的落实,只是记录的课堂的板书,对课本没有认真的读过。题量也稍微大了点,1个小时的文字阅读量很大,起码50%的同学没有做完,有的甚至小论文还没来得及写,如果时间充裕点,也许分数会更高点。

 

由此在下阶段的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重视历史的学习,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看课本,不能单凭板书记忆,那样学生的脑子中没有1节课的整体思路和概念,对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把握好,是很不应该出现的。

还记得第1年任教的8班(现在是高三了),他们的平均分达到80分,而这次最好的班级也只有72分左右,由此看出全年级这次考试对历史不重视。

 

年级最高分88分,最低分27分。差距是多么的大。但是试题有那么难吗?

 

********************************************

 

附历史课程网发布的同类教学资源

 

杜苇:历史期中选择题分析反思


 张炜:2005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试卷讲评:反思、分析及其交流


 

罗洪钦:历史试卷讲评要突出八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