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创新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综合
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综合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史学习目标检测选编

时间:2009-10-18 17:50:02  来源:李定荣
 

中国古代史学习目标检测选编

李定荣 李政华

 

(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荆门市东宝中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
    ②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是指春秋时期一项水利工程兴建所产生的效果。这一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白渠

3.以下事件,与井田制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
    C.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

4.形成“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历史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商鞅变法
    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之处是
    A.实施背景          B.实施过程          C.实施结果         D.根本目的

7.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南方经济发展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西汉和唐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了“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两代王朝建国初期分别采取了哪些富民政策
    A.休养生息广开耳目               B.力倡节俭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大兴文治               D.休养生息利存百姓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12.秦和隋统一局面的出现,其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经济恢复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的             ②都是由北方政权完成的
    ③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                         ④都是在最后灭掉南方政权后而完成的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3.“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宋太祖为此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范            B.扩大财源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C.组建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军        D.富国强兵以增加军事力量

14.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15.我们既肯定元世祖忽必烈的统一,又肯定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后者来说,主要是肯定其
    A.“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            B.反抗元朝专制统治的思想
    C.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D.顺应历史潮流的观点

16.宋和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似之处是
    A.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B.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C.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D.用分权办法防止地方权力

17.与唐朝相比,明朝主要工商业城市集中在江南地区,这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            B.国内市场扩大
    C.生产技术推广            D.政治中心东移

18.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城市的兴起               B.五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汉唐以来人头税被废除

19.八旗制度与其他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不同点是
    A.职能            B.所起作用           C.实施的民族        D.实施的时间

20.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
    C.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22.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只希望官方获利              B.防止不法商人与海外恶势力结合
    C.外商要求独占中国市场        D.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3.“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共同点,不包括
    A.由女真人仿照汉制而创立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D.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扩张相适应

24.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日益强化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C.皇权代替相权                 D.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25.以下对我国古代在地理学方面取得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仪器
    B.西晋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C.唐朝的《水经注》是一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明朝的徐光启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二、

 

材料解析题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及神宗朝,荆人(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坦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  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分)
    (2)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5分)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4分)
    (4)通过对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什么认识?(3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  (杨)炎疾其敞,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新唐书》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各记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3分)
    (2)材料一所记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2分)
    (6)材料三制度实行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3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於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  (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柬书而从事於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
    材料三  (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於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於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
                                                          ——引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
    材料四  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
                                                         ——引自王敌(注:王夫之之子)《大行府君行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四所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风有哪些共同点?(3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5分)

 


三、问答题


29.(10分)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大一统”和衰落时期社会思想领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30.(12分)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2分)这两朝在选官程序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3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4分)

31.(15分)概括指出宋元与明清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种不同特点的原因形成,据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B  6.D  7.B  8.B  9.A  10.D  11.D  12.C  13.C  14.D  15.A  16.D  17.A  18.A  19.A  20.C  21.B  22.D  23.A  24.A  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1)变法使秦国富强。
    (2)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之心。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3)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但都取得成效。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废除,最终失败了。
    (4)改革或变法的成败,首先要看它是否顺应当时生产关系的调整趋势,这是根本因素。改革或变法要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措施得当,才能顺利进行。
27.(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3分)
    (2)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士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分)
    (3)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分)
    (4)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2分)
    (5)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2分)
    (6)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大改变;开始实行时,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一些;由于地主阶级的转嫁,农民受剥削仍然很重,阶级矛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3分)
28.(1)一方面推行提倡文化,重视教育的政策;另方面又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2分)
    (2)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3分)
    (3)康乾盛世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文教昌盛。(3分)当时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大多知识分子脱离现实,远离生活。(2分)
三、问答题
29.(1)出现了“百家争鸣”,主要有儒、道、墨、法等家思想。(1分)如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和法治思想,在当时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和秦统一后,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成为战国和秦朝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3分)(若有其他合理例子,也可酌情给分)
    (2)董仲舒提倡“大一统”的思想(1分)。如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3)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1分)。如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其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分)
30.(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唐代科举制。(2分)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3分)
    (2)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3)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4分)
31.特点:宋元:①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完成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分)②教育发达,学校特别完备,兴起了书院;(1分)③史学相当繁荣,《资治通鉴》是一部优秀的编年体通史;(1分)④文学繁荣,宋词、元曲都有很高的造诣;(1分)⑤绘画书法也有相当突出的成就,总之,宋元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1分)
    明清:①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1分)②产生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封建民主思想。(1分)③文学继续发展,《红楼梦》等小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性;(1分)④绘画、戏剧等艺术也有一定发展,总之,明清时期文化继续发展,并具有反封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并未形成古代文化发展高峰。(1分)
    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对外交往频繁,这是其文化高度繁荣形成古代文化高峰的根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实行闭关政策,限制中外交流,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所以其文化出现反封建特征,并不能形成古代文化发展高峰。(4分)
    认识: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发展在于加强交流,解放思想。(2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