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讲与练2

时间:2009-10-18 17:51:28  来源:佚名
 

第24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熟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所取得的成就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理解法制受到破坏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理解民主法制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3.通过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其本质区别。

4.通过比较“文革”时期和新时期民主法制的不同,体会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导航

一、知识要点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文革”是毛泽东对形势估计的错误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所利用所致。“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包括使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遭到破坏,党的组织、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正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99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同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三)基层民主选举

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重难点分析

(一)“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性质和教训

   1.原因:文革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文革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逐步发展的产物,是人为制造阶级斗争的结果;第二、党内个人崇拜的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的削弱和破坏,是难以阻止和制止文革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第三、中苏争端也是发动文革的不可低估的因素之一。总之,文革的发生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但它又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2.性质:文革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但实际上不是任何积极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都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教训:第一,无产阶级取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必须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的“阶级斗争”;第三、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第四、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文革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决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特别是“左”的错误。

2、关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基础性练习

1、“文革”的教训不包括(   )

A、党的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C、必须坚强党规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

D、思想领域里的革命是必不可少的

2、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这些举措不包括(   )

A、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4、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

 A、政治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拓展性练习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2年5月1日早晨,新疆霍城垦区的居民王振明发现一根电线落地,就用铁锹往房顶甩电线,当场触电身亡。其妻张秀莲将供电部门告上法庭,要求人身损害赔偿。经霍城垦区公安局调查,是供电部门的过失造成了这起重大事故。霍城垦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依法判决供电部门对此事件负主要责任,并赔偿付能力受害人经济损失39732元。

   请回答: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25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学习目标

1.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特定含义,理解它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的理论构架。

2.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3.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和成功实践的科学分析,认识到它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之一,也反映了港、澳、台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的价值判断标准。

知识导航

一、知识要点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84年,中央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加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台湾问题的解决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问题,1979年,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80年代以来放宽了海峡两岸“三通”;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1995年“江八条”提出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国外的反华势力。

二、重难点分析

关于“一国两制”问题

   1.“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解决港、澳、台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符合实际的。

   2.实现祖国统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武力方式。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损国力、不伤民心、符合人民的共同心愿。

   3.“一国两制”既明确了港、澳、台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基础性练习

1、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应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

   A、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根据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澳门回归后的权利有(   )

 ①可以有部分自己的军队 ②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③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 ④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⑤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①②③     B、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前者自治权较小,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拓展性练习

5、阅读下列材料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摘要:(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思考:

(1)从上述材料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析此时中共提出了如此宽松的对台政策的必然性

 

 

 

 

 

 

6、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1)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24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答案:D。

   解析:从“文革”发生的背景及“文革”中所犯的错误中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的党内民主生活很正常,国家的民主法制健全,毛泽东对形势估计正确,“文革”这场浩劫是可以避免的。因此A、B、C 都是“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思想领域的斗争是正常的,但不一定要通过革命的方式。因此,答案选D。

2、答案:A。

   解析:准确把握识记。

3、答案:B。

   解析:该题以村民选举村委会的具体材料考查学生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村级民主选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故选B。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不选A、C、D。

4、答案:B。

   解析:本题以村民告政府的案例为情境,考查对我国的国家制度的几个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注重考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将所给材料简化:村民因承包地上的庄稼被毁,将镇政府推上被告席。法院责令镇政府对村民作出合理赔偿。其次要弄清镇政府属于行政机关,应依法行政;法院属于司法机关,应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法院有权监督行政机关。在此基础上,去看选项能否成立以及与题干的关系。

5、参考答案:此材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由于政府部门的怠惰、错误造成公民个人损失的,公民可以依照法律起诉政府相关部门,是我国民主法制的一大进步。

  解析:分析此案例通过运用了什么法。

 

第25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答案:C。

   解析:综合国力是处理外交事务和民族事务的根本条件之一。

2、答案:D。

   解析:台湾是地方政府,不能跟中央政府平等。

3、答案:C。

   解析:“可以有部分自己军队”是给台湾的特殊政策,“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要象征之一,不是一个地区可以拥有的权力。

4、答案:B。

   解析:港澳问题是清政府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两个政府之间的矛盾问题的结果。港澳台离享有高度自治权。D项表述错误。

5、答案:(1)“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是提出“中央与地方谈判”。正是我们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后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2)台湾同胞与大陆分离的这30年中,逐渐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但从末忘记海峡两岸的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析:任何历史事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历史现象,要注意其所处时代背景。

6、参考答案:(1)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2)台湾在与祖国统一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式问答题。本题选用的材料是闻一多先生写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七子之歌》,是在澳门回归前后广为传唱的一首充满期盼香港、澳门、台湾等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孩子”回归,充满期盼祖国统一激情的爱国诗篇。在上述大背景下,设置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政治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来,第二个问题是以上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理解和运用。第三个问题是将上述大背景与台湾问题相结合,提出了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政治因素这一敏感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大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综合性很强,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扎实,又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调动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去准确回答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