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吉林省实验区05年中考历
山东省实验中学文化史测
吉林06年中考历史试卷(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文综模
吉林省07年初中学业考试
吉林实验中学文科高三模
07年吉林中考历史试卷答
吉林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吉林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最新热门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阶检测题

时间:2009-10-18 17:51:35  来源:佚名
 

吉林省实验中学

2005—2006学年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

YCY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共两部分.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与春秋战争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最主要的特点是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战事频繁,规模更大

       C.由封建兼并战争演变为统一战争

       D.极大地丰富了军事思想的宝库

2.春秋后期,许多诸侯的卿大夫取代国君掌握政权,最终形成战国七雄,奴隶时代结束。

   判断奴隶社会在此结束的主要依据是                                                                 (    )

       A.各诸侯国确立了新的封建制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占上风

       C.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已确立

       D.各诸侯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

3.夏朝、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相同之处是                                                             (    )

       A.修建了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

       B.因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政权被人民推翻

       C.政治制度方面有重大创新,为后代长期延续

       D.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以下关于“察举制”的叙述,其中正确的应包括(1)是汉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2)

   该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3)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4)是一

   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    )

       A.(1)(2)            B.(1)(3)            C.(1)(2)(3)     D.(1)(2)(4)

5.昭君出塞最直接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使匈奴族封建化

       C.使汉匈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D.开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先河

6.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的相同点有(1)和仕途相联系(2)由下而上选拔官吏(3)经

   过考核任用(4)注重品德优秀人才的录用(5)加强了中央集权                       (    )

       A.(1)(2)                                           B.(1)(2)(5)

       C.(1)(2)(4)(5)                             D.(1)(2)(3)(5)

7.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包括(1)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较稳定(2)

   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    )

       A.(1)(2)(3)(4)都正确                   B.(1)(2)(3)(4)都不正确

       C.(1)(2)(4)正确,(3)不正确        D.(1)(3)(4)正确,(2)不正确

8.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列哪些科技成就能够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                              (    )

       A.地理学的发展                                    B.圆周率的发展

       C.农学的重要成就                                 D.医学的发展

9.《神灭论》中无神论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B.佛教广泛流行

       C.范缜的聪明才智                                 D.范缜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10.下列各项表述,最能反映隋朝历史特点的是                                                     (    )

       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B.开凿大运河

       C.统治者十分残暴

       D.繁荣而短暂

11.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未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这一记载(1)反映了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2)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的安定(3)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4)完全不符合唐朝初年的实际情况(    )

       A.(1)(2)(3)     B.(2)(3)(4)     C.(1)(2)(4)     D.(1)(3)(4)

12.“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B.统治阶级代表的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

       C.良好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D.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

13.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几经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交纳实物到交纳银两,这种变化反映了(1)封建赋税的加重(2)商品经济的发展(3)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4)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                                       (    )

       A.(1)(2)            B.(2)(3)            C.(3)(4)            D.(2)(4)

14.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意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臻完善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15.“扬一益二”的谚语说明                                                                                  (    )

       A.政府重视对西部开发的建设               B.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C.扬州与成都的工商业地位重要            D.江苏与四川是我国的产粮大省

16.唐朝由盛转衰以前,生活在今天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

       A.鲜卑族               B.突厥族                C.回纥族               D.吐蕃

17.唐玄宗为密切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而采取的措施有(1)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2)

    封皮罗阁为云南王(3)与松赞干布和亲(4)封大祚荣为渤海王(5)设安西都护府(    )

       A.(1)(2)(3)                                    B.(1)(2)(4)

       C.(1)(2)(3)(4)                             D.(1)(2)(4)(5)

18.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这表明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上策是                     (    )

       A.“和亲”                                             B.建立管理机构

       C.“册封”                                             D.治好国家,增强凝聚力

19.隋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    )

       A.民间商贸往来     B.互通使臣            C.以宗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20.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

       C.赋税制度未发生变化,仍实行以人头税为主的征税标准

       D.对外交通更健全,交往更频繁

2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废除原有的行政区划                          D.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22.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创建于唐朝                                        B.武则天时,殿试成为定制

       C.北宋时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D.历朝考试内容均主要考诗赋

23.北宋建立后先集中军权,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军事割据                                    B.加强军事力量

       C.加强皇权统治                                    D.抵抗辽的进攻

24.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起过一定史作用的人物有(1)金世宗(2)阿保机(3)周世宗(4)宋太祖(5)宋太宗                                                                 (    )

       A.(1)(4)                                           B.(3)(4)(5)    

       C.(2)(3)(4)                                    D.(4)(5)

25.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1)伴随冗官、冗兵而来的是国用大增(2)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3)皇帝奢侈腐化,无端浪费(4)战争连绵不断,消耗国家大量财富                                            (    )

       A.(1)(2)                                           B.(1)(2)(3)

       C.(1)(3)(4)                                    D.(1)(2)(3)(4)

26.宋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按其方法特下分析可归纳为                  (    )

       A.强干弱枝            B.内外相制            C.分化事权            D.三岁一易

27.下列改革,促进社会形态变化的有(1)商鞅变法(2)庆历新政(3)王安石变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    )

       A.(1)(3)            B.(2)(4)            C.(1)(4)            D.(3)(4)

28.有人说:“北宋订立的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对北宋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能批驳此观点的是                                                     (    )

       A.有利于民族融合                                 B.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助长了契丹势力,加速了北宋灭亡

29.下列有关南宋抗金的认识正确的有                                                                   (    )

       A.金南下消灭腐朽的南宋王朝是正义的

       B.金南下属于侵略战争

       C.岳飞抗金可判断他是民族英雄

       D.金军南下是掠夺战争是非正义的

30.阿骨打建国后,金国力量迅速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    )

       A.黑水靺鞨对东北的辛勤开发               B.抗辽斗争的不断胜利

       C.北宋将送辽的岁币转送给金               D.猛安谋克制的推行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 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故取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管子·权修》

       材料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摘自《论语·学而篇》

       材料三  殷之曰: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使备用……货财票未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之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于仓廪,彼日积贫,我日积富。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四  贞观二年太宗谓待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下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群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四则材料共同阐述了什么观点?各则材料的侧重点是什么?

 

 

 

   (2)材料四唐太宗实施的政策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你有什么看法?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销,人民“茶无饮,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延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了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初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均摘自《简明宋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33.问答题

       汉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获得发展,回答:

   (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措施上有哪些相似之处,请举出史实说明。

 

 

 

 

   (2)用史实说明唐朝又有哪些新措施?

 

 

 

 

   (3)简述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34.问答题:

       阅读下列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新乐府诗·红线毯》)

       回答:

   (1)简述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2)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吉林省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B  5.C  6.B  7.A  8.C  9.A   10.D  11.A  12.A  13.D

14.A  15.C  16.B  17.B  18.D  19.B  20.C  21.D  22.C  23.A  24.B  25.D

26.C  27.C  28.D  29.D  30.D

二、材料题

31.(1)重农民本思想。材料一:取民有度。材料二:爱惜民力。材料三:安民、富民。材料四:农本。(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以农为本的国家要重视农业,爱惜民力,以取信于民。

32.(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名义不同。其说明当时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3)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协造成。

33.(1)西汉和唐朝相似措施有:①在少数民族区域设行政机构管辖: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朝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②采用和亲政策:汉高祖开始实施与匈奴和亲政策,汉元帝时有王昭君和亲;唐朝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和亲。③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把内地的铸铁、凿井技术传到西域;唐朝把养蚕、种菜技术传到吐蕃。④征讨在边疆侵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汉武帝时,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获胜;唐太宗时,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2)唐朝新措施有:在边疆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管理当地事务,如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积极意义: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34.(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内容广泛,具有人文义和现实主义精神。战国时期,屈原创造出“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形式。汉代:乐府诗流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朴实自然,语言通俗易懂。魏晋南北朝:诗歌完成从四言、五言骚体到本言诗的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特点;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短小清新,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爽朗,形式多样。(2)李白诗歌想象丰富,韵调清新激越、风格雄奇豪迈,语言明快生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采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讽刺、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贪婪。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