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单元讲与练二

时间:2009-10-18 17:51:42  来源:佚名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

    2.了解1787年宪法制定和修改完善的过程,认识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其作用。

    3.了解文官制度改革和两党制及其作用。

    ★  知识导航

一、知识要点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1775—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制定:1787年宪法

  内容:三项基本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结果: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新体制

  修订:美国联邦宪法经过了不断修订与完善

(二)两党制

  建立:1787年,根据宪法确立联邦制体制

  巩固:1861—1865年,平定南方叛乱,维护联邦统一

修订宪法,规定联邦法律至上和国家统一至上,民主党与共和党为两党。

 

二、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1787年宪法》及其完善、维护联邦制度的斗争

(二)难点释疑

1.美国联邦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

    项    目

美国总统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元首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

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元首的实权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2.两党政治的利弊

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适应民众与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的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有弊端,例如,两党因竞争而互相诽谤、两党竞选均要花巨额资金、两党内外政策有时不连续。

 

    ★★基础性练习

1.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是                                                        (    )

    A.提高关税,抵制英国的商品倾销      B.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

    C.既要维护中央集权和统一,又要确保共和制  D.防止南部蓄奴州的叛乱

2.《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    (    )

A.三权分立  B.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C.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D.人民依法享有普选权

3.《1787年宪法》颁布后,依然威胁美国统一的因素是                                     (    )

 

 

A.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B.各州拥有自己的

司法体系    C.州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    D.各州拥有财政权

 

总统

选举团

民主党/共和党

总统、副总统

候选人(民主党)

全国代表大会

(民主党)

总统、副总统

候选人(共和党)

全国代表大会

(民主党)

初选

初选

两种方式:政党基层会议,或者选民直接投票

右图为“美国总统大选程序”图示。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怎样评价这一政治现象?

拓展性练习

4.右图为"美国总统大选程序图,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怎样评价这一政治现象.

 

 

总统

 

选举团

民主党/共和党

 

 

总统、副总统

候选人(民主党)

总统、副总统

候选人(共和党)

 

 

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代表大会

(民主党)

(民主党)

 

两种方式:政党基层会议,或者选民直接投票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参考答案

 

1—3  CAC

4.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适应民众与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的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的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有弊端,例如,两党因竞争而互相诽谤、两党竞选均要花巨额资金、两党内外政策有时不连续。

 (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