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讲与练四

时间:2009-10-18 17:51:49  来源:佚名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目标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2. 丞相制度的废除
3.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知识导航
一、知识要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 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宋朝三省长官形同虚设,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总管国家财政。
3.元朝实行“一省制”: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只设一省——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于中书省。
4.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1)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为此,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这些殿阁大学士不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时开始参与军国大使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2)“票拟”与“批红”: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署官,阁臣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建立后,采用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4)军机处的设置:清朝雍正年间,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又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是他们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5)军机处设置的意义: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重难点分析
(一)宰相与相权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可见,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为加强皇权,就不得不削弱相权,直至最终废除宰相制度。
(二)内阁始末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明初沿袭元中书省的制度,是向内阁制的一个过渡期。在诛杀左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反复思考前代官制,为了限制相权,在洪武十三年(1380)作出废除宰相制的决定。宰相废除后,权力分流。一是提高六部官秩职权,将部分相权分给六部。二是设立内阁,前期是四辅臣,后期是内阁大学士(一般是三人),共同参政、议政,备顾问,充任皇帝的机要秘书,将相权收归己有。即散相职于六部,收相权于己身,使帝权和相权合而为一。明代内阁曾有宰相化的发展倾向,个别内阁辅臣俨然获得宰相的权力,如张居正、严嵩等。但这种倾向一直得到有效抑制,内阁大学士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宰相。
清代内阁制度的承袭:清代内阁制度沿袭明代,内阁大学士四人,满、汉各二员,往往兼六部尚书衔。其次有尚书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如此,六部尚书都得以入内阁,六部的职权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内阁只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基础性练习
1、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B.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c.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        D.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
2、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封驳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 交内阁处理
3、“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拓展性练习
    6.阅读以下材料: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院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①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②根据材料中的表述,指出军机处有哪些优势?

 


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明神宗继位。神宗年方10岁,由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倚仗皇太后的宠信,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久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他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
材料二   明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gu)祸。”
材料三  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总结说:“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请思考: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认识?

 

 

 

 

 

 


8.城市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的对称布局,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首都能这样清醒的构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北京是一座在记忆里存在的城市,在这里,一切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北京那巨大的广场,开阔的近十里的东西长安街,以及绵长的围墙和围墙上的巨幅标语,都不是实物而是象征。你认为所谓的“象征”到底是什么意思?为达到这个象征意义,建都北京的明清两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这个象征意义? 比较西方国家的建筑特色,分析相互之间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西周的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本质的差别是
A.宗法制             B.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C.共主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3.下列措施不属于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物的是
    A.设置左、右丞相          B.御史大夫的设置
C.由太尉掌管军权          D.三公之下设九卿
4.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5.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关的是
A.“七国之乱”          B.外戚、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杯酒释兵权”
6.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
A.权力的互相牵制              B.权力的互相补充
C.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D.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邑郡,废侯卫而为宰守(宰守: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宰守,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故不可革也。
                                ——以上三则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各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三、问答题
8.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起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3)唐朝的社会监察机制有什么变化?

 


(4)北宋时期在地方上,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请你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

 


(5)综观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你如何评价它?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答案

1、A  提示:三省六部就是要通过三省之间的分工合作达到相互牵制、分割相权的结果,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2、B  提示:三省的职责和运作机制分别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3、D  提示:由阁臣替皇帝拟出批语,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奏章上面,称为“票拟”。
4、A  提示:均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
5、D  提示: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6、(1)、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时间:雍正年间;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2)、军机处离宫廷很近,便于工作;“承旨、出政”合为一体,提高了工作效率。
7、答案提示:相权与阁权的区别。有的学者认为:判断宰相的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宰相权力,宰相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即对皇帝的最高决策进行参与谋议。一般地说,皇朝的最高决策是宰相谋议,皇帝决断的结果。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即总领皇朝最高决策贯彻执行的权力。宰相运用他所统辖的中央行政机构及其隶属的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对皇朝最高决策组织实施。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8、答案提示:“象征”指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措施:明太祖则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使用权其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西方建筑的开放性与中国的封闭型大相径庭,体现了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差异。(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答案
1.A    2.B   3.D  4.B   5.C   6.D 
7.同:①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身统治;②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③都多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异:①分封制的实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实质是官僚政治;②分封制的用人标准是“亲”和“贵”,而郡县制的用人标准是“贤”与“能”;③分封的诸侯世代相袭,郡县的长官则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④分封制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郡县制则让秦始皇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
8.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是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后又设殿阁大学士,是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而且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