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单元讲与练一

时间:2009-10-18 17:51:51  来源:佚名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学习目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导航
一、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指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政治制度。
1. 夏朝: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出现公共权力
特点:保留了氏族公社的特点
2. 商朝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特点:神权色彩
3.西周分封制
核心:周王是最高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先代贵族也受封
特点:各封国权力和义务的统一
4.西周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了具有相对含义的大宗与小宗体系
作用: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周礼)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认识:西周时期形成的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二、重难点分析
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认识
提示: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纳贡和各种军事等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承认周王的权威。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基础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周             B.商                C.夏            D.秦
2、下列君王中,每日必占卜,遇事必占卜的君王最有可能是
A.周王           B.商王              C.夏王          D.秦王
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         D.血缘关系
5、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大宗、小宗制   B.礼乐制度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卿世禄制


拓展性练习
6、成语“问鼎之心”(现一般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摘自《汉语成语词典》
① 请用白话文叙述这个故事。

 

 

②思考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

 

 

7、历史发展至今,宗法制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依然浓厚。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请你分析一下它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C  2、B  3、B  4、D  5、C
6、解题关键:理解“九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
思路引领:“九鼎”的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楚庄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争夺王位。
7、解题关键:首先要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其次能从宗法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联系中总结出本质的东西来。
思路引领:宗法制的概念及影响(历史的和现实的)。
答案提示: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表现——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多少有些背离。(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