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2008年9期

时间:2009-10-18 17:12:06  来源:历史团队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9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

http://hist.cersp.com

 

◆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 执行主编:聂幼犁 任鹏杰 

◆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聂幼犁 任鹏杰 李惠军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张斌平 王 磊

夏辉辉 王宗琦 沈为慧 张振鸿 李 杰

吕准能 张才能 王 涛

◆ 本期责编:历史课程团队

 

 

高中历史新课程

浙江、江苏、北京、安徽

实验区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供新进入高中实验区的历史老师参考)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实验)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分专题按照“课程标准内容”、“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采取按专题直接录用的方式,方便教师对应检索。 “学习要求”按课用表格分“学习要求”与“说明”列出。“学习要求”主要是提出学生学习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按照“课程标准”既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并以行为动词来表示,如识记层次的“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等;理解层次的“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应用层次的“分析”、“评价”、“探讨”、“比较”、“讨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在这一维度的学习要求。“说明”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提出指导性建议。

 

 

历史必修

 

  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政治活动本身丰富而复杂,并且总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人类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的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因此,了解这些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其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

要求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

夏朝建立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

要求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

课程标准的内容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但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

要求

.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

要求

.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说明

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课程标准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学习

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

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能力要求属于“识记”层次,但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整个专题的总体目标,来把握本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

要求

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说明

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谱写了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英勇斗争的壮丽诗篇。

“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

要求

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知道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等;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说明

本课四个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战画面,贯穿着全民族团结御侮这一主线:中国军民由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和最终结果(抗战胜利)。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烘托出中国全民族抗战之伟大意义所在。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

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天京的陷落;简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说明

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对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运动兴起的背景中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加深时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从运动的失败和作用中认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辛亥革命

 

 

 

学习

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说明

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

“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 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习

要求

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意义、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意义、遵义会议及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说明

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解放区土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课标要求,放在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学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习

要求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之情。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说明

本课的重点是“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

 

 

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学习

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在“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感受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

说明

教科书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揭示了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属于“识记”和“理解”两个层次的要求,因此要注意把握好这一课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学习

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住这一中心。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

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

要求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说明

教科书中三个子目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学习

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学习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学习

要求

知道不结盟政策是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说明

“外交政策的调整”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学习

要求

了解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说明影响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说明

学习本课时要注意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为重心,理解古代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这一主题。

 

第二课    卓尔不群的雅典

 

学习

要求

知道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知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说明

本课第一、二目通过对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等典型事例的介绍,展示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第三目则专题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学习时要注意“论从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实际上就蕴藏在第一、二目的内容中。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波战争”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罗马人的法律

 

学习

要求

了解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说明

罗马的法律制度既是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也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罗马法的分支之一自然法更是具有超越时空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学习罗马法主要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四个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学习

要求

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说明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习时应将它与“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课标要求联系起来,把握好本课前三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王位继承法》”、“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与“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1787年宪法

 

学习

要求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说明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第二、三目是重点;第一目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历史背景;第四目则展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及重要特点。

“年轻美国的窘境”和“两党制的雏形”这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民主政治的扩展 

学习

要求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说明

要注意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因为课标有“比较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这一要求,只有了解了内容才可能进行比较。

“震荡中的法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课程标准内容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习

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

说明

教材前两目分别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等四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目“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是本课的重点。学习时要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第二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学习

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背景与概况;知道3月18日起义的原因与成果;知道巴黎公社的性质及成立年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知道保卫公社的战斗及其结局;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体会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说明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二目“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是学习重点。建议按“学习要求”掌握知识点,并正确理解和分析公社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等学习重点。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国际的斗争”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习

要求

了解二月革命;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说明

本课第一目主要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二目主要说明促使十月革命爆发的现实因素——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第三目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革命前夜的‘火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美苏争锋

 

学习

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说明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是本课重点。“‘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的学习,建议从“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角度切入,并能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中的“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经济互助委员会”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

 

学习

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简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说明

 

 

本课内容较丰富,学习时要严格按“学习要求”掌握,无需再作拓展。

学习本课要抓住“新兴力量”与“崛起”这两个关键词,了解战后出现了哪些新兴力量及它们崛起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历史阶段特征。

第三课    走向多极化

 

学习

要求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知道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了解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简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说明

学习本课可以抓住“一超多强”这一关键词(也是学习重点)展开。

“别了,雅尔塔”一目和“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必修Ⅱ

 

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住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的最大限度公平奠基。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内在联系。我们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初步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主动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课程标准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

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说明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知道”、“了解”,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但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总体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泰半之赋、沉重的力役”三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

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瓷都景德镇;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明

本课展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一目通过解剖“田庄”这一社会单元来揭示古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第二目从制度层面对古代手工业作了分析;后三个子目则从不同的行业展示古代手工业的成就。“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需适当拓展。

田庄手工业和“工官”制度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

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了解古代货币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

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说明

教材引用大量典型史例来反映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概况,特别强调经济参与者的表现。货币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是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适当补充。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是课标要求,也是本课难点,学习时需要加以拓展。

“商人重利轻别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

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懂得崇尚节俭对社会和谐和进步的重要性。

说明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要注意深入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学习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课程标准内容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学习

要求

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主要表现;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理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

说明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最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应当在把握本专题总体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应注意运用辩证分析法。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的民族资本发展状况”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

要求

知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知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会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之道理。 

说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包括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国民党统治后期三个阶段,要注意把握这三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学习

要求

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这一道理,

说明

本课的重点是“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史实的掌握是探讨的前提,因此,要重视前两课史实的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

要求

知道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认识到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树立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说  明

学习时要注意理清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线索,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论十大关系》、“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四届人大”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

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说明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能“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习时应注意拓展。通过第二、三两目的史实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学习

要求

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说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习本课时要注意与第二课内容的整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习

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说明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学习有“了解”和“探讨”两个层次的要求。学习时一是要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二是要紧密联系生活体验与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

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说明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学习有“了解”和“认识”两个层次的要求,学习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学习

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介绍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概况,揭示了传媒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习本课内容可以与生活中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的了解与体验。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学习

要求

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说明

“开辟航线”与“文明交往”是理解本课的两个关键词,前者主要是对事实的了解,后者则蕴含着对这一史实的基本评价,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两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学习

要求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了解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认识殖民扩展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感受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注意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说明

本课内容是第一课的延伸和拓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殖民扩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和发展,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学习时要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等多角度思考问题。

“殖民霸权的角逐”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

 

学习

要求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说明

从课程标准看,“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属于“应用”层次要求,是本课学习难点。学习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可以联系模块一中的有关知识,多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学习

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辨证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认识开放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说明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是本课难点,学习时要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要结合“专题小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一梳理。

 “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课程目标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学习

要求

   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体会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适应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说明

    学习本课要联系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也要抓住本课的“自由放任”这一关键词;要注意从史实中归纳这场危机的特点,多角度地分析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

 

学习

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感受罗斯福身残志坚、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说明

教材的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及其“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学习时

要注意理解新政的措施,辨证地分析其影响,更要抓住新政的关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

 

第三课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

要求

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美国历届政府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说明

学习时要理清二战后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这是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学习

要求

了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状况;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会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新变化”,可以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学习

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说明

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布列斯特和约》、“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联的成立及苏联第一部宪法的通过”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习

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说明

“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学习。

“一五计划实施概况”“斯达汉诺夫运动”“集体农庄的浪潮”“消灭富农阶级”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学习

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说明

教材中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着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学习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的执政”“‘八一九’事件与《明斯克协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欧洲的联合

学习

要求

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分析欧洲联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了解欧元的诞生;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说明

本课学习重点是“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一目。学习中要注意搜集“欧盟”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发展的亚太

学习

要求

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说明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两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中,要注意搜集这相关资料,特别是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了解它们建立的史实及影响,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扩大的东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学习

要求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初步懂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说明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突破国家的界限”、“为了世界的发展”三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中,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不甘落后的非洲”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必修Ⅲ

 

课程目标

 

《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学习本模块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识。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思想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阐释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八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教学的三维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学习

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生平;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说明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课程标准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要求是“知道”,但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学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其意义。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学习

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

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焚书坑儒’批判”和“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学习

要求

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说明

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精神内涵。如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习

要求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

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要将本课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影响及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4课时学习。

1.建议引导学生从主流思想演变和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主要是政治文明的演进与经济的发展)两个维度梳理知识,形成表格,探寻并初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以选取若干著名思想家如孔子或顾炎武,并适当地补充一些生平史实,以人物为中心,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思想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探讨他们对中华民族及人类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文明传承的价值。

3.可以结合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现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这一规律。作为思想史的教学教师尤须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孔子时代为什么无法被统治集团接受、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学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代能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到了近代,儒学为什么会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中的儒学还有其精神价值吗?还有复兴之可能吗?儒学的兴衰史表明,一种思想要真正对人类产生积极的影响必须具备哪些要素?一种思想要经久不衰又必须要满足哪些条件?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课程标准内容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学习

要求

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说明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与“认识”,学习时要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

 

学习

要求

概述汉字与绘画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说明

 学习前可以上网查寻有关书画家的作品及介绍,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教材中没有涉及,学习中要予以补充。

“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戏曲”等三目及“元明书法家”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学习

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说明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体会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3课时学习。

1.本专题有不少内容需要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学习,因而推荐下列书目供教师选择阅读:

(1)李清凌主编:《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2.本专题时间跨度长,知识点特别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法帮助分类与梳理,了解其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则可以用范例法,确定一、二个选题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开,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以一驭众的能力。

3.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本专题的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线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线索是同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时,要注意把它们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去考察,准确地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前后之间常常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一特点对文化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学习时对继承与创新这一因素要予以充分重视。同时,文化现象一经产生,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如欲促进文化的繁荣,发挥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这些规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课程目标内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阐述了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从立宪到共和的发展历程。西学东渐是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走向共和”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体会用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

学习时可结合第一课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可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及下一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可适当联系必修Ⅰ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争鸣论战、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感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懈努力,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

说明

把本课内容放到整个专题中去思考,结合必修Ⅰ专题三“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内容,探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新思潮的竞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本专题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3个课时学习。

1.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过程。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及思想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历史课题。认识到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其时代性和阶级性,如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等。

4.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收集与本专题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同学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在分析、评价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作用时,可适当联系必修Ⅰ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的内容,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课程目标内容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学习要求

知道中国同盟会;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说明

学习时要注意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涵义,认识其时代进步性。

 

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要求

概述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方面的主要思想;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体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创造品格。

说明

学习时要区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不是毛泽东思想。

 

 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要求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地位。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说明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3课时学习。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本专题理论性内容比较多,建议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历史比较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伟大思想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3.建议让学生读一些伟大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孙中山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也可以有选择地观看相关的电视专题文献片,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4.鼓励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丰富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课程标准内容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学习要求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说  明

“‘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

  

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知道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了解文化大革命教育的摧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说  明

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册书后面的“‘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学习要求

知道“两弹一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号飞船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说  明

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的第一自然段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中的“信息技术成就、生物工程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本专题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3个课时学习。

1.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线索整理,提纲挈领地把握整体,同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分析不同阶段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特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科技文化史的历史资料相对比较丰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对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等教育文化发展史的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3.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用表格、示意图、编辑小报和设计展板等方式来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和关注“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与身边的生活”。

4.要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文艺作品、科学家和作家的回忆录等都是本专题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学习

要求

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体会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说明

公元前5世纪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学习时要注意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人生而平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人性的复苏

 

学习

要求

知道薄伽丘、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说明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主要作品”本课教材中没有涉及,学习中要予以补充。

“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学习

要求

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简述卢梭、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认识到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说明

 “简述卢梭、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要注意结合本专题第四课的相关内容。

 

 

 

 

 

 

 

 

第四课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学习

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百科全书派、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认识到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说明

要注意结合本专题第三课的相关内容归纳“卢梭、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洛克限制‘公权’的设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4课时学习。

1.本专题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把握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做到深入浅出。

 2.教学中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如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运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4.本专题的教学,应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苏格拉底为真理献身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课程标准内容(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学习要求

知道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等史实;认识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说明

本课出现的许多物理学概念比较抽象,要借助于初高中物理课所学的内容来促进本课的学习。

“加勒与海王星”、“斯蒂芬与黑体辐射”、“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追寻生命的起源

学习要求

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感受达尔文等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说明

可结合生物课所学内容来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可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理解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学习要求

知道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爱迪生等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说明

“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一目和“纽可门蒸汽机”、“富尔顿与汽船”、“史蒂芬孙与火车”、“莫兹利与车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诺贝尔与诺贝尔奖”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学习要求

了解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说明

本课为本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重点学习“改变世界的网络”一目外,并作专题总结性的学习;进一步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立体交通的诞生”和“穿越大洋的电波”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4课时学习。

1.教学本专题时,可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史的资料和相关论述,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提高自己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科技成就的核心内容和对历史的巨大作用,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特别是物理、生物、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根据学生情况和相关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课本提供的不同科技领域分列不同课题,指导学生再分若干子课题,如“改变世界的网络”可分成 “计算机史话”、“网络给我们带来什么”、“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等子课题进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展开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加以整合,用办板报、写 小论文、开辩论会等方式加以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4.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达尔文等人物传记,初步了解他们的突出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汲取科学巨匠成功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课程标准内容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

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

 

第一课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学习要求

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雪莱、雨果及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 芬、舒伯特及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了解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产生的时代背 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说明

在鉴赏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时,要注意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课教材中的“济慈、普希金、霍夫曼、海涅”、“《春之信念》等舒伯特的作品”“舒曼”、“中国的京剧”、“籍里柯与《梅杜萨之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碰撞与冲突

 

学习要求

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与《红与黑》、狄更斯、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 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及代表作《天鹅湖》;理解其民族性特点;知道19世纪中期以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中有代表性 的作品及作者: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与《向日葵》;了解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说明

要准确鉴赏与理解19世纪中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勃朗特姐妹、果戈理、马克·吐温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 “亚非拉地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德沃夏克与《自新大陆》”、“库贝尔及其代表作”、“莫奈与《日出·印象》”、“罗丹及其代表作”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学习要求

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泰戈尔与《戈拉》;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说明

要准确理解鉴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课教材第一目中的“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德莱塞及其代表作、川端康成及其代表作”、第二目中的“鲁迅及其代表作”、第三目中“音乐的变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学习

要求

 

 

 

了解影视艺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20世纪兴起的现代主义音乐: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等;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感受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影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有关影视艺术的发明与发展历程,结合亲身体验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分4课时学习。

1.教学本专题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必修Ⅰ、必修Ⅱ所学的相关内容来理解19世纪以来各文学艺术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影响;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和美术课的相关内容来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指导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整理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出现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帮助学生看清并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轨迹。

3.教学中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材料加以辅助。如: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拜伦和《唐璜》、司汤达和《红与黑》雪莱和《西风颂》、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贝克特和《等待戈多》等,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自学互论”“自我展示” 等多种方式理解赏析作品。

4.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相关的影像资料或美术作品图片,来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术作品的特色、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一次音乐欣赏会;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班级举办世界美术作品展览,并担任讲解员。

5.本专题中有关电影和电视的教学,应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受、体验,做到有感而发,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分析影视艺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时,可以播放《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优秀影片的一些片断,将学生带入相应的 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电影的了解,自由发言,范围可涉及电影技术进步、观看影片的感受等方方面面,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交流和体会感受到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附】

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

新课程高中历史

教学指导意见

 

北京市普通高中

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http://hist.cersp.com/book/200806/10037.html

 

江苏省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必修内容教学要求

/kcjs/kcyj/200805/9621.html

 

江苏省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选修内容教学要求

/kcjs/kcyj/200806/10010.html

 

 

安徽省普通高中

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1

http://hist.cersp.com/book/200709/7556.html

 

安徽省普通高中

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2

http://hist.cersp.com/book/200709/7557.html

 

安徽省普通高中

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3

http://hist.cersp.com/book/200709/7558.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