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育:历史与现实契合点

时间:2009-10-18 17:12:39  来源:夏辉辉
 

 

历史教育: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夏辉辉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523128

 

历史,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总是虚无飘渺,遥远的过去,似乎总是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枯燥、沉闷的历史课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或者说哪些历史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并直接对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帮助呢?我们通过下面两个案例及分析来透视历史课堂寻找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案例一:神奇的姓氏

人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历史课更为重要,每每这时,移老师先做自我介绍,然后写下自己的姓——“移”。她注意到学生对这个少见的姓氏特别好奇,就让他们猜测汉族人中象她这种奇怪少见的姓氏来源可能是什么。

生1:你的祖先可能是一位天文学家,成天观测遥望天空,看到斗转星移,就给自己和后代取姓为移了。

生乙:你的祖上可能有什么大的贡献,皇上为奖励他而赐的姓,为了表明与众不同,才赐了这么一个少见的姓。

听到这,移老师不由得非常自豪而窃喜了。

生丙:老师,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我的观点与他正相反,我推测你的祖先很有可能是一个被贬的犯人,家被抄了,为了躲避灾祸,才隐姓埋名,改了一个少见的姓,让别人不明底细。

移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说的话很有见地,并满怀自信,就问她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丙:因为我的母亲祖上就有类似经历,她本姓“查”,祖上因获罪被下令满门抄斩,家族逃亡时为了躲避灾祸,隐姓埋名,有的就把原来姓氏下面故意少写一横改成了“ 杳”,而她母亲这一支则把底下的那一横放在上面变成撇,就姓“香”了。

这位小香同学的发言,一下更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生丁:你的祖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不断与汉族融合而姓移。

生戊:你的祖上也有可能是波斯人、阿拉伯人或罗马人,随着丝绸之路开通到中国经商,看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就留下不想走了,并与我们汉族人通婚,相互融合了。

这位同学的发言是在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嘻笑声、议论声中结束的。移老师给同学们谈起了一位姓“买”的老师,她的祖上就是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后,皇帝赐姓为买。

师: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哪些少数民族?哪些现在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一一作答。

师:其实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你、我、他的体内都流淌着各民族共同的血液。丰富多彩的姓氏族谱,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和睦共处、共同进步的历史见证。

历史,离我们远吗?不,它就在我们身上,就在我们心底!

 

移老师从自己的姓氏引出一段精彩的对话,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见面对话,更不是一段对某人姓氏来源的猎奇,而是包含着历史思维层次递进的对话。在最初学生的猜测里,仅把“移”字从字面上理解为移动、斗转星移,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姓氏的来源便与历史上政治动乱、民族迁徒、东西方贸易,进而与民族融合联系在一起,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由表及里、由个别到整体的变化,这一变化即是历史意识形成的重大表征。从移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在生活中鲜活的历史知识被挖掘出来成为历史课堂生动的素材,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感,它远离了枯燥的说教,比起背诵课本上一大段的结论要有用得多。

 

 

 

案例二:《红灯记》在台北

谈到台海关系时,同学们最关心的是台湾能不能和平统一,台海会不会发生战争。笔者为此与学生展开了课堂讨论。

师:大家认为统一台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生:(意见各不相同)大陆的军事、经济实力;美国的态度;台独分子在台湾的影响力……

师:那大家认为和平统一台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在老师的这一追问下,同学们沉默了片刻,是啊,“统一”与“和平统一”是两个概念!如果统一台湾以战争为唯一手段,那所有的努力与争论都会变得苍白,国家、民族的统一这样伟大进步的事业将会受到人类文明的嘲笑与质问。

师:古人早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那你们知道台湾人对大陆的态度是怎样吗?这里有一则材料请大家阅读并且议一议。

笔者节选了我国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给同学们阅读: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2月8日在“国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出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湾戏迷仔细体会样板神髓的机会。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八十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十七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一脸怒容,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母亲在一旁坐着,本来就冷淡,一听父亲的热烈“剧评”,真的生气了,冲着他说,“我不知道台湾政府是干什么的,让这种戏也来演是什么意思。它歌颂的是共产党你晓不晓得?共产党杀了我们多少家人你晓不晓得?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哥哥是被他们三反五反杀害的!”然后她带点埋怨地瞅着我,“不晓得你带我来看的是这种戏?”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1975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再踏进这个大厅,却是看这《红灯记》……他的遗体,就放在台上,李玉和唱‘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地方……”他说不下去了。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仿佛如亲眼看到了这三位表情不一的老人,随着他们的话语,从现实生活中走入历史,思考老人们所经历过的时代及时代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随后老师布置了几个问题给大家讨论:

第一、三位老人听戏后不同的情绪反映了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心情?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怎样才能争取老兵们对统一的认识?

第二、三位老人带着历史的沉淀来看戏,百感交集,如果是土生土长的台湾青年来看戏,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就此设计一段采访对话。我们又该如争取新一代的台湾年青?

同学们讨论得认真而激烈,老师还不时参与了小组讨论,太多的疑问在课堂一时无法解决,以致于这些天同学们的“卧谈会”都是“红灯记”!大家最后分小组以信件、新闻采访报道、黑板报等形式反映了自己小组的讨论意见。

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段历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中本身就历史的反映,在镜头二中的三位老人,他们那不简单的经历就是一段历史故事,值得当事人、后来人、旁观者深思——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共关系的动荡与发展让台海两岸的中国人经历了历史的重重考验。我们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如果能理解三位老人的心情,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自然就能对祖国的统一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要把历史从冷冰冰的时间黑洞里解救出来,我们就得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着手,给沉重的历史插上会飞的现实这对翅膀,这样,历史将不再是过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记忆,而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相连,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对关注现实的需要而把目光转向了历史课堂。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手段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味着当下发生的一切大事小事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教师在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把它们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在现实与历史中穿行,比如上文中的台海关系问题就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又如最近网上热传的重庆拆迁中“最牛钉子户”所反映出来的历史问题,可以根据我们所学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让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剖析,涵盖了从罗马法、《人权宣言》、我国《物权法》等许多历史知识。

其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否则,历史课就是一个“死物”,不能称之为鲜活,更没有生命,既不能服务于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比如针对学生在升旗仪式中不愿大声唱国歌的现象,笔者找到了南京大屠杀中有关素材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指出“集体或者说群体,给了个人寻求避护的理由和环境,每个人都想在集体的羽翼下保护自己、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变成了‘天下兴亡,我没有责’。”

第三,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在不疑处生疑”是学生学习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教师教学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平时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往往是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例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一课,许多老师都会提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并把当下的“祭孔”和孔子学院的兴起拿出来对比,让学生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高中生一般都会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思维就有问题!教师就此可以提出思考:为什么当年视为糟粕的如今却又视之为精华?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不能正确地“扬弃”?他们愚笨吗?我们现在视之为精华的,就一定是精华吗?我们有没有再次犯下错误——把糟粕误以为是精华?

最后,笔者还以为,课堂教学中寻找历史的契合点要注意不能牵连强附会,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的目的,胡乱联系,使历史课变成了语文课、政治课或班会课。比如在学习科技“电脑与网络”这一内容时,有的老师为了与学生现实联系把主题放在了“上网的利弊”的辨论上,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这样的思想教育内容可以放在班会课上,做为历史课我们可以设计为:讨论在网络出现前人类在相互交往方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中你得出哪些认识?学生在讨论及教师引导后可能会形成或得出以下认识:科技进步、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等。

总之,只有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能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学科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学科,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富有生命的气息,让历史变成学生所喜爱的学科,有赖于我们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努力。

 

           转载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