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王小燕:政治史材料题过
何琼:让学生通过案例了
许华琼:中美历史课程标
杨华琼:西安历史教学年
王小琼:形成历史概念—
最新热门    
 
王小琼:初二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

时间:2009-10-18 17:12:42  来源:王小琼
 

 

我校初二年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

    

  ——兼谈初中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

 

民族团结中学中学  王小琼

 

 

  【摘要】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对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的看法及其对教材改革的建议、历史学习的质量、对历史教师及课堂教学的需求。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分析调查结果,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考试、课程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调查  历史学习现状  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改革

 

一、    研究目的

 

为培养新型人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学历史课程进行了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深入开展,在教育部已公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目标:2000——2010年完成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课程教育体系。按照这一目标,基础教育各学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课程改革。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北师大历史系朱汉国教授承担了相关任务。为配合朱汉国教授的工作,笔者对本校初二年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为中学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调查法。

 

2、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六个班共210名学生,总体研究。

 

三、问卷和谈话提纲

   

1、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及原因。

   

2、学生对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看法(包括:是否喜欢读教科书、喜欢哪些方面的内容、不喜欢哪些方面的内容、喜欢哪种表达形式及相应原因)、请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改革提建议。

 

3、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难点、热点。

 

4、抽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质量。

 

 5、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应是怎样的?

 

6、学生对本学期期末考试形式的看法并请学生对历史考试出谋划策。

 

7、除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希望增加哪些新的形式?

 

 

四、结果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笔者的想法

 

(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

 

(表一)

调查内容

赞同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你对学习历史的喜欢程度

 A.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28.6

60.4

11

2、你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A.一直都有

    B.无兴趣

 C.从无兴趣变为有兴趣

 

42.8

18.2

39

3、你以及你的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

  A.重视

  B.比较重视

  C.不重视

 

21

62.5

16.5

4、你认为学习历史是否有用

  A.有用

  B.无用

 

90.1

9.9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考试领导教学”观念在校园占统治地位,“学科正副分野”意识强烈困扰着中学教育,尤其是在初中,历史科被打入了“副科”行列。随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对历史科的认识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处于不被重视的副科行列吗?从表一可见,89%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学习历史,81.8%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90.1%的学生认为历史有用,83.5%的学生重视或比较重视历史科的学习。他们解释自己所持以上态度、观点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作为一位公民了解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是自己的责任,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以史为鉴。对中国史的学习,既能使我们为祖国悠久的历史而自豪,更能提醒我们中国曾落后过,有利于我们知国耻而雪国耻。学好中国史,还能使我们更好地回答外国人的提问,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假如一个中国人不能很好地回答外国人对中国史的提问,那就太丢中国人的脸了。”(引文内为学生语)

 

     2、受素质教育思想中人才应全面发展观影响,学生认为历史科毕竟是一门课程,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对历史知识应知道得越多越好,既长知识,又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在回答别人提问时,才能显得自己有学问”,“在以后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自己的风度、知识的广博”;而且,有些历史知识还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对军事史和文化史的学习,使自己在看古装戏和古代小说时更能理解”。(引文内为学生语)

 

     3、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而且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4、老师上课生动有趣,课堂活跃,不象有些课那样死板,而且还能讲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所以,我们觉得历史课有意思,爱听,学起来较轻松。这就激励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在课堂教学艺术上多化功夫,努力探索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

 

  5、受应试教育思想中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历史,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而且,自己打算将来学文科,而高考文科要考历史,所以现在必须打好基础。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生所解释的这条理由,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应注意学科之间尤其是历史和语文之间的融汇贯通。

 

 学生所解释的这五条理由,很是让我们这些长期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处于“二等公民”的历史教师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毕竟还有11%的学生不喜欢历史、16.5%的学生不重视历史、18.2%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9.9%的学生认为历史无用,他们解释自己所持以上观点的理由主要有:

 

     1、有些历史知识难理解、太枯燥、不吸引人。

 

     2、历史科是副科,学好或者学不好、考好或者考不好都无所谓,而且要背很多东西,太难了。

 

     3、以后是科技发展时代,用得上的是主科知识,历史离我们生活太远,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

 

  这三条理由提醒我们,既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纠正学生对历史科的偏见,又要改革考试模式和教材,适当降低一些知识的难度(下文将详细分析),以期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对历史教学所提出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对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的看法及其对教材改革的建议

 

(表二)

调查内容

赞同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你是否喜欢读历史教科书

   A.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22.9

54.7

22.4

2、你喜欢历史教科书中的哪种表达形式

   A.文字形式(即课文,包括大小字)

   B.图象形式(包括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历史画像等)

   C.应用形式(包括思考题、练习题)

 

26.9

65.1

 

8

 

(表三)   “你喜欢历史教科书中哪些方面的内容”统計(%)

(可选两项)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21

19.9

19.6

14.9

9.8

7.9

6.9

军事

社会生活

文化

民族

国际关系

经济

政治

 

 

(表四)  “你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中哪些方面的内容”统计(%)

(可选两项)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26.6

21.8

14.1

12.1

9.6

8.9

6.9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国际关系

民族

社会生活

 

 

(表五)     学生将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依喜欢程度排序(%)

(排第一位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25.5

18.1

17.9

11.5

11.4

9

6.5

军事

文化

社会生活

政治

民族

国际关系

经济

 

 

(表六)     学生将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依喜欢程度排序(%)

(排第七位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五

第七

23.7

19.4

15.4

14.8

10.2

10.2

5.4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生活

民族

国际关系

文化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和学生对教材改革提的建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77.6%的学生对教科书喜欢或者比较喜欢,认为教材内容较全、丰富、具体,是了解知识的重要渠道,教育性强,还能丰富课外阅读;课本色彩鲜艳,图文并茂;书中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很吸引人。可见,现行教材确实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学生最喜欢教材中的图象表达形式,认为它生动形象,好看易懂,一目了然,可以一面看图,一面阅读,提高学史兴趣;好多东西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图文结合更具吸引力。但是,学生也指出有些图象不清楚,有些图象也不能全看明白。笔者在教学中也感觉到,假如对每一幅图象形式都向学生解释清楚,那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建议再编教材时,对图象尤其是一些文物图能配以简明扼要的介绍;根据学生喜欢小故事并希望再多一些小故事的需求,新教材能否避免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一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将一些史实以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的欣赏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比较受学生欢迎;对军事史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数基本持平,喜欢的主要是男生,不喜欢的主要是女生;对民族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喜欢程度大体上排列居中;政治史和经济史最不受学生欢迎,不仅在喜欢的选项中排名靠后,在不喜欢的选项中排名靠前,而且,不喜欢政治史的人数大约是喜欢政治史人数的3.9倍,不喜欢经济史的人数大约是喜欢经济史人数的1.8倍,将政治史排列第七的人数大约是将政治史排列第一的人数的2.1倍,将经济史排列第七的人数大约是将经济史排列第一的人数的2.4倍。学生解释自己不喜欢政治史的理由主要有:政治史内容很多,古板、枯燥、没意思;有些内容太复杂,而且离现在太远,自己学不懂,学起来也没乐趣。学生解释自己不喜欢经济史的理由主要有:经济史枯燥、没意思,离实际太远,难懂。

 

 笔者在教学中感觉到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存在这样的倾向: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强,忽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过强,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虽不断变更,但仍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主导的点、线、面框架,从而使课程离学生较远,加大了学习难度。笔者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够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打破历史学科的王朝体系,不以朝代更替为划分历史发展的依据,要从学生认知的实际能力出发,从史实的选择、讲述中体现正确的历史观,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生历史学习的质量及笔者在历史考试模式中的探索

(表七)

 

调查内容

正确率%

错误率%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50.5

49.5

2、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沦

   为双半社会

34.4

65.6

3、《尼布楚条约》和中英《南京条约》的性质是否一

   样?

59.7

40.3

4、请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

34.6

65.4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地点

54

46

 

 

(表八)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难点(可选两项)

调查内容

赞同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头绪多、内容杂、难于记忆

30.6

2、综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1.6

3、阅读和分析史料尤其是文言文史料

30.3

4、教材的编写狭窄、语言呆板、学术性强、难

   理解

17.5

 

 

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学生历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自由组合(不超过4人)完成“清朝文化”手抄报、历史创作画“军阀混战的危害”;个人单独完成历史小论文“请写出袁世凯统治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疯狂侵略的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然后,挑选好的试卷办展板。学生怎么看待这种考试模式的改革呢?请看以下调查:

 

 

(表九)

调查内容

赞同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你是否喜欢本学期的历史考试形式

    A.喜欢

    B.不喜欢

 

84

16

2、你喜欢本学期历史考试形式的原因(可选两

   项)

    A.可以提高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B.可以提高自己团结协作的能力

    C.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见识

    D.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E.和闭卷考试相比,能够提高分数

    F.自己的试卷若被选中展出,则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29.5

 

9.3

25.9

 

22.3

8.3

4.7

3、你不喜欢本学期历史考试形式的原因(可选

   两项)

    A.浪费时间,影响中考科目学习

    B.原有闭卷方式很好,不用改革

    C.太麻烦了

    D.找不到合作伙伴

 

 

22.2

16.7

36.1

25

 

 

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在传统的历史课程评价中存在这样的倾向: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经典知识,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人为地加大了学习难度。从表八可见,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30.6%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头绪多、内容杂、难于记忆”,30.3%的学生认为“阅读和分析史料尤其是文言文史料”难,21.6%的学生认为“综合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难。1992年版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所列举的“中国近代历史内容要点”中属于《中国历史》第三册内容的三级标题个数分别为7、28、48个,学生真正能掌握多少呢?从表七可见,仅有50.5%的学生记住了中共成立的时间,有的学生混淆了中共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第2道题属于理解范畴,仅有34.4%的学生作对,有一小部分学生甚至答成“可持续发展”社会;第4题只有34.6%的正确率,有一小部分学生答成“康有为、梁启超”,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答成“李白、杜甫”,令人啼笑皆非。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笔者希望在历史课程改革中能做到:一方面,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降低过高要求,精选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评价中改革考试命题工作,由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结合知识考能力,并且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更重视评价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需要我们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结合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笔者选择将考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从表九可见,84%的学生喜欢本学期的考试形式,学生交出了不同形式的考卷,有的非常有创意,比如,有位学生在论文封面中,用许许多多美味可口的葡萄象征中国,而用虎、蛇、狗等动物象征帝国主义,它们正向中国张开了血盆大口。在为历史科的考试提的建议里,学生们纷纷提出不要以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为主,而应多考实践能力,比如还用本学期的考试形式。实践证明,这种考试形式,正如表九所显示的,在以下几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果:考查和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考试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统一,较好地达到了素质教育过程中基本能力要求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受教育形式的统一。笔者希望,新的初中历史课程评价体系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历史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完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任务。

 

(四)、学生对历史教师及课堂教学的需求

(表十)

 

调查内容

赞同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你在历史学习中的热点

 A.教师能较好做到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

    B.学生能有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C.教师讲课应以启发式为主,不要满堂灌

    D.教师能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去塑造学生的人文意识

 

27.5

24.9

 

24.3

23.3

2、除了课堂教学形式以外,你希望增加哪些新

   的形式?(可选两项)

    A.讲历史故事比赛

    B.进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知识竞赛

    C.撰写历史小论文竞赛

    D.帮助老师制作直观教具

    E.走向社会,加强实践活动

 F.举办专题讨论会

 G.开展历史板报竞赛评展活动

 

 

18.6

11.8

6

13

25.8

15.2

9.6

 

结合学生对“你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你认为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应是怎样的?”的回答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笔者有以下体会:

 

1、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自觉树立终生教育的意识并付之于行动,使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广博,使自己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2、学生希望历史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幽默、风趣,有高尚的风度气质;是非观念强,思想道德能做学生的榜样。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初中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期,及时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关系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从表十第2题的统计结果看,除了课堂教学形式以外,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排名前三位的是:走向社会,加强实践活动;讲历史故事比赛;举办专题讨论会。这和表十第1题B、C的统计结果正好相符,而且,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历史课是:课堂活跃,师生合作好,内容充实吸引人,讨论性强。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模式,要以启发式为主,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把通过历史科进行思想教育、立人的功能渗透到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线索中,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自觉地提高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②、《教育科研方法入门》 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培训部选编   1995年版

    ③、1992年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④、近期的《北京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等杂志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