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
何大灿:高三历史教学中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活
王鹏:如何阅读历史课本
最新热门    
 
王鹏: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文章

时间:2009-10-18 17:12:47  来源:王鹏
 

按语: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在甘肃省召开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大会上讲到,今后高考改革的发展思路时指出:甘肃省在2009年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而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将于2012年按新的高考方案参加高考。甘肃省正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在改革的大潮下,高中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改革潮流。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在我校顺利开展。笔者结合自己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解首先“走进新课程”。试图“抛砖引玉”,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一)课程性质。

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是普通高中人文学科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体目标为: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一)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制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主要遵循的原则。

 

1.实施专题式的学习方式。

进入高中后,同初中阶段相比,学生本身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的基础;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比初中阶段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同初中相比,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要。从人类的认知规律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但因年龄的不同,激发兴趣的层次有所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问题不感到厌烦呢?这是我们在制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加以整合,使这些专题能更为突出地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因为它既可以避免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并赋予这种理论的抽象性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使理论同史实更好地结合。这就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中采取专题方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强烈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具有主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被动的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也就是说,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设置了必修课程外,还设置了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更为广阔领域的历史问题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其具有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学习的自主权。对此,教师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偏重于“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则依靠考试来完成。现行的课程目标则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其效果的差别很大。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的效果,而且要从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向学生传授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历史学习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技能、了解哪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历史,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新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是“教”和“考试”,而是要有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悉心指导与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过程,是指以一册书或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高中阶段为考察单位的过程,而不只是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因此,要以某一个时段作为一个过程来加以指导,要树立系统学习和系统指导的意识。

 

    4.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课程目标力求历史课程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5.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离开每一个具体的个体,集体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因此教育的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有可能过渡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优秀的个体聚在一起不一定就是优秀的集体,但真正优秀的集体,它的个体一定是优秀的。真正关心集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首先关心个体的优秀。因此,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因此,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成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

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一)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分类

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人力的资源和物化的资源。

 

 

(二)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力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加以利用与开发,对我国的历史教学以及整个民族历史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与历史相关的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往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教师应该看到,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使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了起来;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师的教育视野大为开阔,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智慧。这些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事实上也是一种开发。

 

 1.教材资源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l生的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它的选择权应该归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要求,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教材的编写不再为一家所垄断,同样,教材的采用也不再由上级指示,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教育的主体自由选择,这无疑也带动了教材的改革和改善。

 

2.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中与历史有关的书籍资料很多,对历史教学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历史典籍。包括经世流传的各种史书、经文、诗集、画册、诏令等,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最权威和最科学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说来,这些书籍资料是可以被历史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与学的过程中直接利用的,比如教师可以引用其中的一些来支持或补充教科书的内容,加深教学的科学性;学生可以在课余利用它们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历史知识,更可以将这些作为支持自己某些课题研究的论据,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2)历史书籍。这些虽然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资料,但不一定全是真实可信的,包括一些野史、古典名著等,它们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如《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但它从性质上说是小说,无法真正代表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三国志》则属于史书,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典籍,基本上是尊重历史的,可以参考使用。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历史书籍就没有历史价值,它们都是有一定历史基础的,在一个方面是历史知识的补充库,经过鉴别,很多野史中也有不少在史学界中得到了肯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有区别地利用这些书籍。另外,这些历史书籍具有一定的阅读性,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料,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

 

(3)现代历史作品。包括近现代历史学家或作家的历史理论著作、历史小说、历史故事书等。这些作品带有很强的作者意识痕迹,即使是历史学家的著作,都不能成为历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而只能加以借鉴和利用。特别是历史小说和历史故事书,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讲属于消遣类书籍,可以了解性地阅读,但不能在教学中引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历史书籍,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科学性。

 

(4)教育类书籍。包括通用教育学书籍和历史教育学书籍。这些在学校图书馆中最为常见,也是利用率最高的,特别是教师更对这类书籍有极大的需求。通用教育学书籍包括著名教育学家的著作、教育学理论书、教育心理学书、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等。历史教育学书籍涵盖的方面包括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师教学参考、历史教育类杂志和练习题等。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类资料还有大量关于学生心理学、学习方法、开发智能、自我测试等方面的书籍,它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成长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3.音像资料与网络资源

历史音像资料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形式,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它们往往能够在不同的感官层面上给学生展现某一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网络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除了人们已经普遍熟悉的专业网站(包括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网站和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景点的专门网站)以外,大量非专业网站中丰富的历史主页、与之有关的各种资料、远程网络教育网、各大基础教育网等等,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资源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狭隘性。网络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开阔,丰富的专业网站使查找资料更迅速、更有效,还可以在BBS上留下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学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受真实的历史事件;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更开放,通过远程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点击鼠标便可验证正误。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4.社区资源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合而成的,而这些人群又分散居住于不同的社区。教育的实质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各方面成熟的人。与社会大环境相比,社区使人们的联系更多、更亲密,给人们的影响也更直接。从教育的角度讲,社区算得上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它对学校教育有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居民的文化素养等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和学校教育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可以将社区课程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从资源存在形态的角度,可以将社区课程资源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

 

5.教师与学生

多年以来,我们只是将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将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事实证明,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不仅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鉴别、利用、积累和开发,是教学资源重要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即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再发达,历史书籍、资料再丰富,都不能取代历史教师的地位。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要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能给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几项重要的素质:第一,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第二,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第三,教育能力素质;第四,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不应该把学生看做是课程和教材等毫无保留的接受者,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和课程实施的主角。

 

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获得有效的学习方式必须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习动力产生的力量是学习兴趣。根据教育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家庭教育以及自我实现来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将学生当作没有生气的学习机器,必须为其提供机会进行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习场所,家长的行为往往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适时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和辅导,包括关心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带孩子去图书馆、给孩子讲名人学习的故事、给孩子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等。外在影响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自身因素和努力,学生自我实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素质的最直接途径。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他们有对某些课程学习的兴趣,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并在这些课程中获得好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够结合教师、家庭和学生的自身力量,是很可能在更多的课程中取得好成绩的。

 

教师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目前的重点放在后者。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今后5年内,国家决定将全国1 000万名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国家和地方将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作,围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突出骨干教师培训,强调全员培训。”

 

历史教师的在职培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如小学教师向大专、本科学历,中学教师向本科、研究生学历挺进”,这属于成人学历教育的一种,多数为教师自己自学自考;另一类是短期的、不同层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如新教师上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高级教师专题研修班等。教师应该争取机会参加各种在职培训活动,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高专业素质、教育水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