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求真求实讨论后续 9

时间:2009-10-18 17:12:48  来源:绍兴
 

 
No.26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1 15:20: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对这样的讨论不期望有什么结果,有结果可能是坏事?


“我在思”、“我在求”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实质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不过那是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结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结果。求索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或者说我们应重视过程和方法,不要在乎结果。有结果当然好,没有结果也没有关系。参加奥运会一定是为了拿冠军,似乎不拿冠军或者不得名次就是失败?这是国人习惯思维。我们应重视追求这个过程,而不是这个结果。让人知道我在思我在求就行。不要让人觉得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已有了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一定会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彭仁兄重视的“过程与方法”是对的。但彭仁兄原来的思路可能仅局限于重视对历史教育过程与方法的追求的.而我这里的指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和方法.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No.27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2 9:26:00 | By: 陈新祥(游客) ]
 
评论主题:傅元根: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侧记(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评论人:【陈新祥】 评论时间:2007-12-22 9:22:37 打分:3分

/kcjs/kcyj/200712/8719.html


傅先生,你好:


我是绍兴鲁迅中学的普通的历史教师,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年纪,可能还是我年纪大,还是称你平等一点,用先生比较传统一点,尊敬一点。
 

非常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宝贵的课改信息,也感谢你所说的“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合力为你们这些课改前线的执行者精心烹制的这顿“课改”“精神大餐”。虽然你非常谦逊地说听了许多“读不懂”的文章,品了许多尝不出真实味道的“大餐”。虽然我们根本就没有“上桌”的机会和资格,但通过你的兴致勃勃的介绍,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你“用餐”的欣喜和兴奋,从而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丝快乐。


但你在介绍中说“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者,更需要行动者”我不知是什么意思,这个“更”怎么理解?我想讨教一下。


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者,也需要行动者,这我认为没有问题。将思想与行动并列等同,肯定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者,更需要行动者,将“行动”放在“思想”之上,是不是妥当?


虽然这是一个“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的历史难题,但这个所谓的历史难题当下是不是在新课程的破解之内?


我认为当下正在破解的就包括这个中国特色的历史难道。


对于小孩或者先有行动,后有思想,但我们作为成人是不是先有行动后有思想?是更需要先进的思想还是更需要与先进思想结合的实际行动?


实际上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或三维目标的有机完整统一,有识之士甚至还提出要加上一维——勾通交际能力,即四维目标的培养。以此类推,对于新课程的有权、有识、有志之士在课改中不需要四者的有机完整的结合?这四维目标不是谁先谁后,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缺一个就不是一个整体,就难以达到我们新课改的目标。
如果我们作为教师不是一边思想探索、一边行动实践、一边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一边与与有权有识有志之人勾通交际,是否会影响新课改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没有思想探索或反思质疑的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行动者不会显得太盲目了吗?我们过去有没有犯过重视实践行动、不重视思想思考的错误?


那些有权、有识、有志之士当如此,“无权”、“无识”、“无志”之士不当如此?我们这里不纠缠“无权”“无识”“无志”的理解了,但我认为“无权”“无识”“无志”之士同样同时需要思想和反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一个不重视行动实践的教师是空想者,但一个不思想的实践者是盲目的。


虽然你说对那些经典文章“读不懂”,很令我很钦佩你的谦逊和自我反思精神,但我想对你苛刻一点:如果你这个新课程改革的前线指挥官、执行者没有“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者,更需要行动者”的思想少一点,说不定上台作讲座的“有识之士”就是你。当然我并不认为你不是“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甚至我也不认为其他普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及一切教育工作者不是“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
虽然新课改需要“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但新课改寄希望于“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是没有前途的!


虽然民族的复兴需要“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但一个寄希望于“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民族是永远长不大的! 
 
 

 

 

 

 
No.31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2 22:35: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回史景迁:


“史景迁”,好响亮的名字!美国当今历史学会会长。中国也有史景迁?随便骂别人可不是学者的风范。史景迁不可能不知道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当然也知道批评质疑及辩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虽然这是古代希腊文明的遗风,甚至也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的遗风,可惜这股遗风随着秦始皇的铁蹄随着六国横扫到长城以北的西伯利亚和南海之南的爪哇国去了。似乎在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也热闹过一阵子,出现过诸如共和还是立宪,问题还是主义之间的争鸣和激辩的气象,但不知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人文精神怎么就随随便便说丢就丢了呢?这不值得说随便别人“走火入魔”的史景迁先生的思考吗?


或许在史先生看来我这类走火入魔者是捣腾来捣腾去,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我自己?当然是为了我自己!


但难道史先生不是为了自己?或许史先生认为这种为了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疯魔”,但史先生这种随便说别人“走火入魔”行为与“疯魔”行为有什么区别?


但史先生有没有想过,我这种走火入魔的行为难道与你无关吗?


从史先生的行为中我进一步懂得鲁迅和尼采了。


在我们这种21世纪的新时代都会受到这种优厚的待遇,在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和尼采所处的时代,其待遇自然要“优厚”的得多。我想鲁迅是快被逼疯了,才借狂人之口骂那个发疯的社会——事实上鲁迅先生在时人眼里就是一个疯子,好在鲁迅先生是学医的,心理学——与医学比较接近修养比较好,从而通过骂这个社会是疯狂的社会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而学古语言学的尼采不懂医学常识,也不懂得心理学,虽然富有思想和诗人气质,但没有做到心理平衡,结果发疯了,成为名实相符的疯子。当然日耳曼民族后来疯了两次,第二次更是彻彻底底的疯了。而这一切早在19世纪的晚期那个成了疯子的尼采的预料之中。等到日耳曼民族在第二次发疯之后,尚有质疑和理性精神的日耳曼民族终于认识到了那个疯子的价值,也终于认识到尼采为什么会发疯——不仅是被认为时代逼疯的,更主要是被日耳曼民族疯狂趋势急疯的。但到日耳曼人终于认识那个说“上帝死了”的疯子其实是他那个时代对理性主义进行深刻反思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时,都已经悔之莫及了。
鲁迅先生虽然也快点成为狂人,但终究没有像尼采那样成为一个疯子,也就是成为一个狂人,而是吸取了尼采的教训,不是直接明白无误的通过富有诗意的文章预言自己的民族会发疯,而是借小说通过虚构一个狂人,借虚构的“狂人”的口来痛斥“虚构”的社会的疯狂行为,因而并没有引起社会的疯狂报复,最后终于摆脱了像尼采那样被逼疯的命运。但我却想幸亏鲁迅死得早,如果死得迟一点,或许鲁迅先生也会发疯的。当然,或者鲁迅先生没有发疯,但也恐怕不是原来那个写《狂人日记》的鲁迅先生了。


鲁迅先生应该是真正懂尼采的,两者也都有“疯症”,一个说自己的话是不合时宜,一个写的小说叫《狂人日记》,也都有惊世骇俗的话,一个提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一个更是提出令整个世界为之哆嗦的预言——“上帝死了”。上帝固然死了,但人也别想活太长了。


像尼采这样成为疯子,在史先生看来当然不值,而且史先生肯定认为自己不是个疯子,也不会成为疯子。但疯子不一定比不是疯子更疯,不是疯子也不一定比疯子活得更快乐,不是疯子也不一定比疯子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虽然我很想用王朔的“你不说话,别人不会当你是哑巴!”作为结尾,但或许用其他两句话与史先生共勉更有意义。


一句是伏尔泰的话: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一句是鲁迅先生的话: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最后希望各位都来搭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言论自由的便车,也希望各位不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No.32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4 9:26: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叶军、国权、金超、李清、彭禹、洪潮等诸位仁兄贤弟:


史景迁先生又为我们送来了一个我们讨论中的仅仅从本体性知识或科学求真精神单方面试图着手突破或解决历史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的铁证——随便骂别人(缺乏人文关怀精神)“走火入魔”(能“史论结合”得出简单明了的结论——讲求真实的方法)且本体性知识应该很不错——名字为史景迁的历史老师(应该是历史老师或者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教研员甚至相关行政官员,而且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游走甚至发发评论的人)但却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的师范常识——随便骂人,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这是在教学的底线之下的。试想,一个对其他老师随便斥为“走火入魔”的人,会对与自己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在心底里甚至直接从嘴里说些什么呢?会对自己的同行在心底里甚至直接从嘴里说些什么呢?会对自己的领导在嘴里当然不敢说但在心底里说些什么呢?他不会在心底里骂这些人“走火入魔”吗?虽然“走火入魔”这个个词并不是太恶毒的贬义词,但这毕竟是个贬损别人的贬义词,特别是在特殊场合,是个颇具毒性的贬义词。可见,仅仅有了丰富的本体性知识,仅仅有科学理理性的求真精神——爱真理爱过爱生命但却过于理性,但却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样的老师并不是个人格健康的老师,他的教学恐不能说在底线之上吧!


我想,实际上具有后现代意义的新课程的目标甚至是当下中国的社会建设目标就是要重建每一个人人都能学、思、行、合(合作)结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系。历史教育当然也不能例外。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育人是核心,也是底线。包括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


叶军,我又想到了一个新课题——重建历史教育的价值评价体系——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历史教育的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史参已在讨论,但没有提出要构建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命题。当然这是教育家和思想家研究的课题。尼采就是试图重建19世纪晚期德国及至欧洲的价值体而系喊出“上帝死了”这一口号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不合时宜”的人,但却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二战后被重新评价具有后现代意义的思想家的。尼采有点像中国的胡适,思想认识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人文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不像鲁迅先生——虽然也能做到人文性和理性结合,但人文性和理性结合得不是太好,或者说人文性和理性尚不足,如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还有到处骂人的作风,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说到底是不够理性性,也不够人性点,或者用叶军的话是不够彻底。当然在我看来,没有彻底的东西,讲彻底就是讲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想彻底否定历史会受到历史的报应的。历史已多次证明这一认识,或这一规律。说到底是鲁迅的思想只具有现代意义,但似乎缺少后现代意义.


我预言,越是讲人文性和理性结合的后现代时代,鲁迅的评价将逐渐降底——回到他原来的位置,然后基本不同,而胡适的评价将逐渐上升——回到他原来的位置,然后基本不同。当然那将是相当长时期的事,而胡适就不同,我预言胡适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可能逐渐超过鲁迅,当然不可能很快,但已经在改变了。鲁迅是白酒,胡适是黄酒。白酒烈性足,势头猛;而胡适是黄酒,后劲足,酒性长,当然都很香。因为两者都兼有酒的特性。当然各人都有不同的喜好,这话有机会另说。我只是不太明白的是我们这位绍兴老乡怎么会更具白酒酒性而不像胡适先生那样更具黄酒酒性呢?可能与绍兴与绩溪风土人情各异没有多少关系,到是与他们游学的源地日本与美国文化的不同有关。诸位,有兴趣可以考证一下。
 
 

 

 


 
No.35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4 11:44: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博雅兄:


你对朱特讲座的整理非常及时,多谢。我还幸亏去看了一看,要不错过了好机会。

/kcjs/kcyj/200712/8723.html


朱特的讲座非常好,许多观点很经典,如说“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改革”“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需“挖掘人文内涵: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历史教学不能过分通俗化”“历史语言的通俗化——历史知识的普及——“史味”不足。”“探究意识的培养必须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些问题”“专题式、模块化——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否则很难掌握专题的知识结构、领会专题的知识内涵。”“活化历史,凸显细节——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注重整合,强调方法——历史因方法而睿智” 、“深化情感,完善素养——历史因情感而多彩”,并引用了泰戈尔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 尤其是“活化历史,凸显细节——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注重整合,强调方法——历史因方法而睿智” 、“深化情感,完善素养——历史因情感而多彩”这些话对我很受启发,受益非浅。朱特毕竟是学思行用结合的专家。


有一个问题要问仁兄了,朱特关于历史语言的通俗化,是怎么解释的?他有没有具体的例子?举了什么例子?怎么说明的?是说现在的历史教学语言太通俗了呢?还是说现在的历史教学不够通俗?


我也反对太通俗化。任何太过分的东西我都反对,尤其是庸俗化的东西。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历史教学语言普遍的是太不通俗了,太概念化了。概念化的东西太多了,怎么通俗得起来?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封建主义,奴隶主阶级、地方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地方阶级专政、奴隶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那些与主义、阶级、制度有关的概念,这些连许多专家都没有搞清楚在现实实际生活中根本就已不再使用基本上存在于我们的历史课本和历史教学中的概念,却要在历史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去搞清楚,这是通俗化还是不够通俗化?而且我们历史课本的还好点,有的则动辄与这些已脱离实际生活的古董式的概念挂靠,这不仅是概念化,而且是庸俗化。似乎只能这样挂靠,才显得这种历史课本和历史课堂来得高雅和严肃,这不是庸俗是什么?


就否在博客上挂一份更详细的朱特的发言?因为在我看来语言是思想或观念的眼睛,甚至是心灵的眼睛。要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找突破口,重新改革历史教育语言是一个要紧的突破口,想想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是从语言着手的:《文学改良争议》提倡采用白话文,即采用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白话语言,是不?  

 


No.38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4 20:03:00 | By: 清茶(游客) ]
 
今天又忙了一天,到现在才可以坐下来看看这里的情况.

一看吓一跳,陈老师很生气,史景迁很无辜--他绝不会知道这里有一个这样的争论.

这年终真不是一个好日子,两三百人要等我给他们分数,实在觉得好笑.量化考核这个东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东呢?如果不这样,怎样分出三六九等?磨糊一点却又不行,而得出这几个分数,却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弄得本人头昏脑胀,想想两三星期前,在这里谈一些想法,思路很为清晰,这几天,真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等几天事情闲下来后,再与大家一起把这个话题说下去.

通报一个好事,前不久,<中国教师报>的一个版面将发表一篇辽宁的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编辑把这篇实录发给我,要我写一个点评,而那时刚好与陈老师在谈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很自然地在那篇点评文章中我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了,看来,争论与交流真是好事情,至少可以让我马上受益.
 

 

 
No.40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25 13:04: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圣诞快乐.虽然这是别人的节日,但别人的节日总有别人节日的道理,也祝大家一下.


谢谢谁给我们大家的鲜花!


二点反思:


1、我们的讨论的内容是不是远远超出求真的话题.原来的求真求实的话题名称过于局限于指称史学方真实性求证了,以至往往使人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我们仅仅局限于求真----科学性或科学精神的讨论.这样我们也怕被别人束缚,也被我们自己束缚了思想.我想还是将讨论的话改为"历史教育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现实性讨论”可能更好,是不是?或者就依别人所说称历史教育有效性讨论。但我总觉得还是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现实性讨论的名堂好,显得有点个性点。本身讨论就是为了更好的找寻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2、宗旨什么的还真不好说,但我想在现在历史教育的改革关口起点我们的作用,用叶军的话叫搅局,把水搞混,也可。但我觉得这样似乎有点贬义,我们可不能自己看扁自己,看扁自己倒没有什么,这样会便别的觉得我们也会看扁我们的学生。更何况我们在找寻的是真实的自我。因此没有必要看扁自己,说自己是搅局者,趟混水者。我们就是我们有自我意识的自己。当然可能会引起一些人不理解。但不理解就不理解,慢慢来,思想及心灵的交流勾通本身是急不来。这是有太多的历史教训的,我们这些人中本身就不是有很多的风格,人就是这样的,是无法真正统一的。我们还不是为了使认为每一个人都一样的观点揭穿,证明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从而促进对每一个人个体的尊重,从而促进对人的个体的关怀,再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


我倒认为我们可称自己为鲶鱼更好,这显然比称搅局者更恰切些。大家意下如何?

 

讨论还在继续之中,期待你的参与:

http://blog.cersp.com/userlog/5980/archives/2007/671385.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