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求真求实讨论后续 7

时间:2009-10-18 17:12:51  来源:绍兴
 

摘选,仅供参考讨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No.19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6 19:28:00 | By: sxwany  ]
 
博雅兄:

1.真正的讨论、绝对的启蒙永无止境。希望省内外历史教师踊跃加入。

2。这个平台是非常好的平台,我们作为网管员,要把这个平台使更多人重视。 
 
 

 

 
No.21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3:59:00 | By: 蓬蓬  ]

 
讨论得好热烈嘛。只是好像还应该有些起头的话不知道藏在哪里了,头上看得有点没头没脑的。


老任先生说“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我觉得没问题。有先生说以中学老师难以处处为之也是事实,不要说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就做得到了?了不起在本专业领域勉强可以罢了。可是这并不影响老任先生的观点的合理,因为底线是在“求真、求实”而不是“真实”,也就是说,老任所主张的底线是这一种追求真实的学术与人格的态度。我不知道如果把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抛开了,我们还会有什么所谓的人文精神,还会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历史课堂。


历史学当然是一种科学,科学不在于结论、内容,而在其方法,任何一门讲求证据与逻辑的学问都是科学,或者保守一点说,都具有科学性,“求真、求实”只是对历史学的这个底线的另一种表达罢了。


陈新祥老师在2楼就表达了知识丰富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这当然是对的,只是后来偏到去把知识丰富同人文关怀(后来者则补充了教学技能)结合起来了。这一点上,我认为是不够的。


知识仅仅是历史学科“求真、求实”(或者曰“科学性”)的一半(这还是把知识夸大为证据的情况下),另一半是逻辑,时髦的译法是“理路”(logic),而这一半恰好是诸君似乎不大以为意的,或者说是同行们普遍比较匮乏的。


理路的概念是余英时提出来的,我觉得比逻辑的说法要好,因为这个新提法把历史学科学以外的东西也容纳进去了,历史学的最终的表达是以科学的证据和逻辑作为基础加上近于艺术的个性和表达才得以完成的。


清茶老师主张以《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底线,我觉得也没有问题,《课标》是法律性文本,在执行的时候是没有讨论余地的,这应该要形成一个共识,但是我记忆中读过的《课标》是比较形而上的,似乎并不足以变成课堂教学的窠臼或者镣铐,似乎和“求真、求实”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何必对立起来看呢?抑或是我读的《课标》不全?

 
 
 

 

 
No.23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2:41: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回蓬蓬:

由于时间关系关我先写一点点:

历史教学的底线是《课标》,是一条线,是一系列法则,这是我在《历史教学的底线》该“求“还是该“守“中提出来的。强调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即真实性则应该是常识,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和意义。王叶军等提出的加强历史教师的历史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没有问题,也是正确的。我只是想强调说,我们更应该强调历史学和历史教学的本质属性--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否则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就会失去方向和价值,将历史学定性科学,将历史教学定性科学教学,只能将历史学和历史教学引向科学主义的泥沼,使历史学和历史教学被政治化.工具化.政治化.御用化和边缘化,你说我们要不要讨论?你说我们应该不应该仰望人文关怀的星空?  
 
 

 
No.26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4:56: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再接着说:

现在的我们要着力的地方很多

1. 如何提升历史教育求真求的水平?(我并没有否定求真的价值)

2. 如何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更真.更实(更科学).更细腻.更艺术.更体贴.更暧人心.更感动.更和谐,面人的感情问题最终是不能用科学方法-------科学主义解决的,这蓬蓬老师在与尊夫人关系经营中应该是有所感悟的吧,尊夫人是因蓬先生的聪明才智而感动还是因蓬先生的温柔体贴细腻关心而感动?反之蓬先生是因尊夫人的聪明才智而感动还是因尊夫人的温柔体贴细腻关心而感动?这是我想着力强调的.

3. 历史教学想通过求真求实走向科学主义道路找出路是会被科学化.工具化.政治化实用化..御用化.边缘化的,是没有多少希望的.我们的传统历史教育的问题要害就在这里. 新课程政的历史教育是应归历史教育的本真--------人文关怀教育,当然可以有科学性.

4. 如何更新历史教师的历史本体性知识?

5. 如何更新历史教师的教育学知识?

6. 如何更新历史教师的哲学知识?

7. 如何更新历史教师的心理学知识?

8. 如何使历史教师的上述更新及所学的所有知识与当今历史教育的现状------实际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更具人文性.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实现性.但无论如何人文性都应放在首位的,而不是科学性.将科学性放首位会被理科老师笑话的.
 
  

 

 

 
No.28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7:04:00 | By: 蓬蓬  ]
 
呵呵,陈老师下次回复我就不用作比方了,我看得明白的。


少看了几十条的回复,难怪看得没头没脑了,从头一路看过来,才多少清楚了这条讨论的思路是怎么一路演变过来的。


正像陈老师所说,有些东西应该是常识,用不着拿出来讨论,就好像《课标》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文本,无论好坏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必须得到执行,这就应该是一个常识。可是,这个底线怎么去守?恐怕还是要靠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靠人文精神大概是守不住的。


先吃饭去,回来再说。
 
 
 

 

No.29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8:09:00 | By: 蓬蓬  ]
 
吃完了,接着说。

陈老师说“历史教学想通过求真求实走向科学主义道路找出路是会被科学化.工具化.政治化实用化.边缘化的,是没有多少希望的.我们的传统历史教育的问题要害就在这里. 新课程的历史教育是应归历史教育的本真--------人文关怀教育,当然可以有科学性.”


这话说得多少有点无稽,不知道语从何来。求真、求实或者说证据与逻辑如何就是走向科学主义了?即使就算这样便是要走向科学主义,这个批评也来得有点太早,因为当下对真实求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在历史课程网混迹两年,所见能够体现 “求真、求实”的博文真是百中无一!


而且,历史学、历史教育的政治化并不是科学化的结果,相反,正是多年去科学化的结果。历史政治化的时代见过谁强调过历史的证据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和历史学的政治化是绝不能相容的!因为在见到材料以前,谁也不能预设答案,而政治化正是要预设答案!


我不知道陈老师在这里说的“科学主义”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历史解释与历史范式必须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唯一,那么这个科学主义不但是没有前途的,而且是应该引起人警惕而远之的。但是如果指的是历史的思想方法必须以证据与逻辑(evidence & logic,或曰证据与理路)为基础,那么我以为不但是不应当摒弃的,而且是应当大张旗鼓地欢迎的,因为这才是历史学、历史教育的前途所在!
 

 


 
No.30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9:06:00 | By: 蓬蓬  ]

 
陈老师又说:“如何实现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更真.更实(更科学).更细腻.更艺术.更体贴.更暧人心.更感动.更和谐,面人的感情问题最终是不能用科学方法-------科学主义解决的,”

 

老实说,我不太喜欢“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这个提法,因为我觉得这有点大而无当。我承认无论怎样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都一定会归于某种情感、态度或者价值观。或者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的思想理路的一部分。可是,无论我们给人文价值加上多少修饰,问题都不能因此而得到解决:要实现的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是什么?人文价值是不是应该有所依归?


我真的不知道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是什么,语文大讨论的时候所说的人文价值指的是语文教育不能只关心字词章句而要在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精神成长方面起作用。如果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也是类似的意思的话,那么,历史教育能够赋予学生的精神成长以什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以什么?


也许课标做出了解答?哈,《课标》规定了爱国主义。大概没人会否认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人文价值体现的重要甚至是最重要部分——然而,茅海建的鸦片战争观和胡绳的鸦片战争观谁比较爱国?袁伟时的义和团观和张海鹏的义和团观谁比较爱国?顾颉刚的黄帝观和陶希圣的黄帝观谁比较爱国?或者曰:谁的观点更符合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拿什么去做准绳?


好吧,也许会有人认为我的这个例子有点泛政治化,可是,历史教育里头但凡是精神层面的,有哪一样是能够肯定不会被政治化的呢?


语文学科曾经有过关于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的讨论,在一段时间里,对人文价值的伸张占了上风。大量的政治化的试题以爱国主义或者其他的类似名义进入考试领域,而我们也都可以理解:占领了考试,差不多就可以等于是占领了课堂了。


据说,这一两年里语文教育工具化理论回潮。

 
 
 


 
No.32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19:48: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回sxwang(不会吧?)

1、 找历史事实——十月革命的真相、天朝崩溃的真相是很重要,即找铁证确实很重要。但是不是历史教师看了这些书之后都相信杨天石、杨奎松、茅海建等先生的学术结论?你、徐金超、或许还有国权、我是几乎是完全相信。但如果绝大多数普通历史教师在阅读和历史教学中死不认这铁证,甚至认为这是“哗众取宠”“翻案”,怎么办?不要说我们历史教师,甚至某些历史学专家学者也死不认这个铁证——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中的铁的事实,但就是有许多专家学者死不认帐,至今没有人反驳茅的结论和证据,或许觉得茅先生的观点和论据不值一驳,而且认为茅先生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是颠覆其他人的铁证。由于赞成茅先生的“铁证”的人是少数,反对茅先生找到的证据是铁证的人占多数,甚至占绝对大多数,而且认为茅先生是别有用心,茅先生不是有苦说不出来了?在辨别真相并不难但大家都对真相讳莫如深的背景下他的学术成果如何才能推广?看他的书是一个方法,但改变历史教师的观念不是一个好方法吗?如果历史教师的迷信传统科学主义的历史观下极力维护那些长期以来灌输给人们的神话——是不可动摇的真理——他为之可以赴汤蹈火的现状不改变,没有真正的人本主义历史情怀,没有真正的民主情怀,没有真正的自由情怀,其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可以怀疑的。


2、 说到底你问的问题是一个人文价值重要还是科学价值重要的问题。这如同是问有冷冰冰的科学的法律重要还是有人文情怀、民主情怀的法治思想重要及法官重要一样。或者如同问思想重要还是制度重要、思想家重要还是政治家重要、大脑重要还是躯干重要一样。


3、找个绝端的例子:如徐力弑母。徐力不知道他弑的是他的亲生母亲吗?决定徐力弑母的不是“徐力的亲娘”这一铁证,而是“亲娘也可以弑”这一观念!你说观念重要还是铁证重要?当然铁证可以改变观念,但观念也可以改变铁证。历史学不是科学,历史学是观念学,解释说,历史课当然需要科学价值,但更需要人文价值。

3、 茅先生、杨奎松、杨天石还有你曾经向我推荐的袁伟时、秦晖、萧功秦等之所以能写出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学著作,一方面果然与他们的勤奋、好学、好问并“动手动脚”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铁证有关,但与他们的所受的史学观念的熏陶和教育没有关系?是什么指挥他们写出并敢于写这样的书的?是事实,还是观念或信仰?会什么在看到相同的事实背景下他们能写出令你佩服的书,而别人就不能?是什么促使俄罗斯纪念馆工作人员不让崔永元他们进入纪念馆?是这些工作人员的新的历史观、价值观,而不是历史事实,是这些工作人员对他们过去所受的历史观的反思,甚至反感,接受了具有人文主义历史观、真正能够尊重历史的历史观而促使他们拒绝不知道如何去找史实的“崔永元们”。


4、 看来你得赶快找能更快更好地帮你找到历史真相的历史观了。我印象中你是不乏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是你向我推荐的吗?不过那是历史书,不是历史哲学书。他的《论历史》对我的启发很大。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对我的启发更大。当然我在史实方面是必须补课的。实际上人本主义的史实、哲学、教育三方面甚至为人处事——即人本主义的平等交际都需要补课(你看我又想到了赵亚夫的话)。你说呢?


5、 我的历史观简单地说是这几句话:

1、人类历史是人创造的,不是历史创造人。历史决定论是宿愿命的,说到底就是否认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是有不断需要的动物。

3、对于人,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没有金钱时,金钱是第一位的。有了一定金钱的,精神就会逐渐代替金钱。而历史而异,因人而异,需要多元、民主、协商。

4、人类历史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具有复杂性、曲折性、继承性、自我价值实现性。

5、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根本,只有更根本。

 

 

 


No.6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0 12:19: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再回sxwang:

历史观——我指的是人本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上位目标,历史观在实现任何教学目标位置都是须臾不能也不会缺少的。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能脱离自己的历史观而进行历史教学吗?在底线以下进行教学的历史教师就就没有自己的历史观吗?总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必须有机结合的。至于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结合,则需要一步一步、零零碎碎、循序渐进地结合起来和并加以探讨研究。而不能认为先一步一步、零零碎碎、循序渐进地弄清真实的历史知识,然后再一步一步、零零碎碎、循序渐进地训练史学方法、再一步一步、零零碎碎、循序渐进地转变或纠正传统的历史观念。掌握了真实的历史知识,就一定能掌握科学、人文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提升科学、人文的历史观念?那忌不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了吗?历史教学——说到底是人文教学,科学——求真有用,但人文关怀显然显得更加有用。人的心灵问题、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情感问题说到底必须用情感、思想、观念、心灵的碰撞、交流、感应、感动加以解决。

 


No.21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1 21:27:00 | By: 陈新祥(游客) ]

回清茶:

1、本人说过求真求实不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看看我在

2、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如果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灵魂,那培养学生求真精神更省便、更好量化、更可操作、更规范的理、化、生学科课就足够了,何必开历史课呢,还加重学生、学校、社会的负担呢。让学生读那么多历史“科学”书,你不怕被理化生科学老师——和你们学校的几个理科老师出身的校长们说成是吃饱了撑的?你不想想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觉得中学历史学科是无用之学?想与数、理、化、生科学科比求真水平真有你的。如果你想与科学课比求真水平,你作为教科室主任为什么不让沈校长给你批个历史学实验室?说:为了显示我们历史学科的求真水平,提高我们历史学科的档次,我想建立全球第一个中学历史实验室,要进行历史实验,看沈校长怎么看你?

3、为什么要设历史课?按照赵亚夫先生的历史教育价值理论的说法是:

第一、养成人的人文觉悟,提高人的人格品位。

第二、培养人的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

第三、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

第四、促进学科整体发展,完善学科教育功能。

其中第四个学科纯粹属于学科自身建设,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赵亚夫先生还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历史学科要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认识为中心,以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现代公民教育为两个基本点。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历史意识的人格健康的现代公民。人格健康中有人,现代公民是人。这也都是其他学科可以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的历史意识中有没有人文情怀?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中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和精神,那培养的现代公民人格能健康吗?

赵亚夫先生还说:我们应将用历史教育(他指的历史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学校的历史教育,他还认为用历史教学这一词不够确切)作为一门“人学”来理解。(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15—24页)

4、不把人文性当作底线的历史课怎么上得下去?没有“人学”——人文性味的历史课有多少学生会相信这样教法的历史的真实性?如果相信的话是幸还是不幸?
 
 
 

 


No.33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7 20:52:00 | By: 蓬蓬  ]
 
懒得说了,前面谁说的来着?又是一个问题和主义之争。

几个问题请考虑一下:

1。我并不反对历史教育的人文情怀,只是历史的人文情怀更容易陷入政治化、边缘化的泥沼,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茅海建以证据和逻辑挑战,某些人只能回过头去假装看不见而不能有任何有力的反驳!袁伟时以人文立场挑战,某些人便立刻以另一种“人文立场”回应!语文教育殷鉴不远,慎思之!

2。历史教师们恐怕素来是不缺少人文情怀的,只是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文”罢了。如果“定于一”则无异于政治化,如果不“定于一”,鼓吹他作甚!

3。历史观怎么来的?人文立场怎么来的?没来由的接受的?就这么读书读来的?凭什么接受那些作者的观点?观点是不是可以修正的?凭什么修正?

4。求真、求实的历史意识虽然是底线,不过很可惜,恐怕我们都在底线之下,人文精神/情怀……虽好,不过还是等大家浮出水面再说吧!

5。历史学的“求真、求实”是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陈新祥先生也提到过,历史的真实是和主观的观念纠缠在一起的.能够尽量地辨认这种纠缠、在文本与逻辑中求真相、在证据的基础上给出合理的解释正是历史教师不可替代处,把这个去掉了,看门扫地的老先生也尽可胜任历史课堂——凭什么说他们的人生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就逊于你我了?

不说了,不说了。^_^
 

 

 

 
No.34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8 13:45:00 | By: xzc  ]
 

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次的讨论从历史教学的底线慢慢转向历史学科的性质上来了,这是一种自然的转向,是问题的深入。说老实话,讨论进行到这里,很多问题已经非我们中学教师所能解决的了。

我在阅读的时候还是想到了任主编的话,在我们轰轰烈烈讨论谁主谁仆的时候,任主编指出,其实面对课程标准,我们都是仆人。如蓬蓬老师所讲,课程标准在执行时没有讨论的余地。当然作为学术研究不是不要讨论,但那是为修订完善而讨论,而非执行。我可以申明,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点“感冒”,不能完全苟同,但在教学中我还是能严格遵循国家要求进行。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葛教授严格区分了历史研究与历史运用两个概念,认为历史研究可以没有阶级性,而历史运用则不然。而我们的历史教学(哪怕是教育或课程)不是历史研究,而是历史运用,我觉得讨论一定要遵循这样的前提,不然把研究的要求运用到教学中,恐怕再怎么讨论都没有意义,不能解决问题。

当然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历史运用中的真假问题,一般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的用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求真可能是历史学(注意不一定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底线。但事实是“求真”在研究中就不易,至于运用就更难了,以往一直认为跟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排除了政治因素“求真”也很难实现。最奇特的是有时候有些历史学的用并不一定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同样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实从这个角度出发看我们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主要跟教材编写有关,这也不一定全关历史教师的问题,由此看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可能也可以开展进一步讨论。


关于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其实不需要争太多,既然引用了何兆武先生关于历史学的两个分层,那不妨可以思考科学性体现在哪,人文性体现在哪,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我觉得如果参照一般“真”为“用”的基础的看法,求真应该是历史教学的起点,但问题是一味求真,学生知道了那么多真的事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No.35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8 14:56:00 | By: 陈新祥(游客) ]
 
1.由于电脑故障在修,昨晚借用别人说的电脑用以前的贴子敷衍了一政蓬兄,现在还得借用别人的电脑说声对不起了。电脑这个真实的高科技,真是真的高科技,但在关键时刻真的靠不住的东西,当然没有高科技更不行,但没有我这个人,一切高市科技都没有用。所以我――――作为人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最有用―――――价值的。但当人创造出比我―――人更聪明的不是人的机器人的时候,人类将怎么办?往何处去?仍然靠科学技术?你们想过没有?人类社会早已在应该这个问题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人文教育!

政治解决的主要是现实问题,其次是未来问题,这就是美国政府为什么没有迟迟签订《京都议定书》的原因。解决未来的除了政治,关键是靠教育。教育主要是为未来着想的,适当考虑现实,但也是为未来而考虑现实。教育为完全为现实――政治服务是会走向政治化.工具化。

2.蓬兄问我科学主义是什么意思.因为蓬兄问得怎么迫切,我不好意思不说.科学主义即将视科学技术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目标的制度设计观念意识方法.以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一切危机的万能钥匙,没有科学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了.这种认识在现代人中委实不少吧?在历史教师中有没有?


3、关于人文关怀的问题。我的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问题,明显只更叶军交流过。跟其他人没有交谈过。
   
目前大家都已意识到我们要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对教师自己要进行人文关怀,要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个没有必要说了。
   
我指的我们历史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的人是指―――历史人的先死者(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得起给我们后死者带来生命.智慧的人这个词汇。在我们传统历史教育中是将先死者当作物在看的,不是当作一个曾经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看的。如果把先死者不当曾经先活过的人看,我们的历史教育有什么真实可言?不把我们每堂课都在打交道的先死者当作“活人“看,我们历史教育如何求真求实。学生会相信这样的历史是真实的吗?

历史教师.历史教材.历史课标,首先要做的历史教育中把先死者救活。给死人以应有的尊重,关怀每一个先死者,理解他们到底想告诉我们后死者什么?想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怎样做?甚至先死者希特勤先生,否则免谈!

 

 


 
  
No.36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8 15:11:00 | By: 陈新祥(游客) ]

 
我建议,我们历史教师要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来,先看一下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先了解一下“人“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个什么东西。因为无论是先死的,后死的,还没有出生的,还是人都有共性的东西。不了解人,不了解教育者自己---教师自己,不了解教育对像--学生,不了解教育内容中核心---先死者,是引不起学生--教师的共鸣的,真的! 
 
 
 

 

 
No.37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8 16:58:00 | By: 清茶(游客) ]
 
这里现在照旧热闹,原因是多了个蓬蓬先生和CZC先生,两位先生的到来,使这个论坛再次增添光彩.

两位先生似乎是我辈中人,说话与观点与我心有戚戚焉!

两位尤其是蓬蓬先生在上海跟随李惠军等名师一起,朝夕相处,果然不同凡相.可喜可贺!

有时间一定再次上来,向各位先生学习商讨.
 
 
 

 

 
No.39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8 20:46:00 | By: 陈新祥(游客) ]
 
为了免于过多的对先死者个人关怀的误解,还以为我是在为希特勒先生翻案,还是借助我的破电脑多哆嗦几句:

我会为希特勒翻案吗?

但我们要不要关心希特勒?关心他是为了什么?为了以后不再出现希特勒!为了我们的教育对像中不出现希特勒的崇拜者和新希特勒!

怎么关心他?要了解希特勒的理想,了解希特勒的需要,希特勒之所以创发建法西斯政党和实施法斯西斯主义的“美好愿望”究竟是什么?但为什么其“美好愿望”的实现过程会成为世界的大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穷困的孩子成为使人人害怕的战争王的?如果我们能在他穷困的成长岁月里有人帮他一下给、他一点温暖、给他人文关怀,给他饭吃,新衣穿,理解他,关心他,爱他,尊重他,帮他实现美好的愿望,他会成为后来的战争王吗?我们有多少历史老师想过这个问题?任先生及其他诸位想过吗?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看过的张汉林的文章《学生为什么为希特勒翻案》也没有看到张老师过,只是对希特勒给以指责和辱骂?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我们今人还没有从历史中真正吸取教训?还在准备培养新的希特勒先生!
 
 


 
No.40 讨论:欢迎大家加入关于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2007-12-19 9:25:00 | By: xzc  ]
 
在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庞卓恒先生与何兆武先生两人的思路就不太一样。就历史学的科学性而言,何先生认为只存在于历史学Ⅰ,进入历史学Ⅱ就难有定论,而庞先生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规律上;何先生主要看到人的能动性,庞先生还是认为人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社会。可能两者都有道理。但历史究竟有没有规律,这是一个问题;即使历史有规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这同样是一个问题;另外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本身处在历史中,能否发现历史的规律呢?自然科学基于实验,对规律的表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离开那样的条件,规律自然也就不成立,但在历史学科,存在这样的条件限制吗?事实是不可能的。我阅读了张耕华教授的《历史哲学引论》一书,其中对历史规律的表述已经稍稍能让我满意,但他所描述的规律还是特定条件下的规律,而且指出这样的规律还是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毕竟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用趋势可能更确切。但是张教授还是没有提到“五段论”式的规律,因为那不可能有特定的条件限制。但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庄国雄等著的《历史哲学》一书中用了“熵”这个概念来解释,只是不能让我满意。

对于科学,我一直有一个看法:目前中国貌似重视科学,其实还是十分缺乏科学精神(注意不是科学主义,我也反对科学主义至上的观点,但不反对科学精神),这在中学教育教学中也很明显,所以我至今还在恶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所以还要向各位学习)。

我们不否认历史教育要有人文关怀,事实上我对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没有“人”(只有抽象的人)也深恶痛绝,但也没有办法,所以有时我还是宁愿看历史小说。是什么让历史教育甚至历史学没有人的呢?这里其实还涉及学科分类问题,以前我们一直引用马克思的话: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孰不知这句话马克思本人在正式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也删去了。在当今学科越分越细的情况下,很多以往我们认为属于历史学科的内容被分了出去成为独立的学科,最典型的如考古学,当然历史学需要借助这些学科的成果,但不代表历史学就含有那些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的核心是什么呢?以前就看到有人呼叫历史学已经迷失了方向,仿佛什么学科都能往历史学中插一腿,但历史学却又不是那种学科,典型如社会学,跟历史学的关系密切,事实是很多我们历史学的内容其实应该是社会学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发现对历史本身的定义就难有定论。所以历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科学性(求真求实)和人文性哪个更是底线可能难解决。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研究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自然功不可没,然年鉴学派的研究到后来发现历史研究中已经没有人了,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后来出现了向“人”的回归。何兆武先生也强调历史研究中的人,这是我所欣赏的历史学(这是我的偏向,个人比较欣赏何先生)。

顺便提一个问题,我始终认为人作为人,有最根本的东西,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应该存在,但也不是阶级社会的全部。雨果的小说《九三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革命”和“人道”哪个更主要,我们的文革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佩服托尔斯泰,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至于我的真名告知也无不可,只是两位先生都看错我的昵称了:xzc。哈哈,求真何其难啊!我的真实姓名是李清,是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的历史教师,跟博雅(准能)老师去年一见如故,关系不错,他有我的联系方式,这里就不公布了,希望以后能多向各位前辈请教。至于蓬蓬老师,我们在网上也算神交已久了,我自然知他,他亦知我,真名我就不说了,留待他自己说吧。
 
 
 
欢迎加入讨论
 
http://blog.cersp.com/userlog/5980/archives/2007/671385.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