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和新突破

时间:2009-10-18 17:14:17  来源:冯培兰
 

历史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和新突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冯培兰

作者:冯培兰     来源:江苏历史教研网    更新时间:2007-7-13

 

在实施新世纪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历史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标准》的文本形式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部分。本文试图重点剖析课程目标,以便认识课程目标所蕴涵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课程目标十的新要求,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完整、准确地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特定阶段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对学生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规定。概括起来《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发展历史认识能力;体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祟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和国际意识。和以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相比,《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突破,蕴涵着新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目标的制订体现了层次性原则

任何教育过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以往的教学大纲只在“教学目的”中规定了历史教育的总目标,却未能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而《标准》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体现了层次性原则。从宏观上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年级目标。《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目标,规定着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体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终结性要求。分年级目标规定着某个年级或某个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阶段性要求,它比总体目标更具体、深入一步。例如《标准》对8年级中国近代史的教育目标作了如下规定。1.基础知识教育目标:“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能力培养目标:“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队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巾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从微观上看,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体现在内容层次和水平层次的划分上。内容层次的划分是指对历史知识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要求。例如,对“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里凡在陈述中使用“知道”“列举”“了解”“说出”“讲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在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层次忭原则更多地是指水平层次,它划分的依据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例,在7~9年级这三个年级中,明确地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从《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看,7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8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迁移能力。9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样,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层次性的要求也十分明显。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层次要求。7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主要通过对中国悠久历史的了解,灿烂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8年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主要通过了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以及无数仁人志土反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师只有掌握了这种层次的区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适应学生的心理规律,循序渐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过程是《标准》的重要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标准》中增加丁“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以此引起人们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扭转长期形成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作了这样的阐释:“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说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知识。这个学习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1.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对人类历史产生感悟、体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从而对历史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2.在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山,通过对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培养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解秆历史的能力;3.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唯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力?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除了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2

 .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3.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4.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索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般来说,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课程目标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课程目标中提到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经历的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近几年来,国内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实践中创设和开发的教学形式,例如发现式、情境学习式、范例式、问题探索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分层自主学习式、群体调查研究式等,都力图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这些学习形式值得各地教师学习借鉴。

三、课程目标拓展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课程目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现行教学大纲关于思想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课程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此外,课程口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突出爱国主义,唯物史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永恒的教育主题外,还提出了一些适应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教育主题,如“形成祟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等。这是以往各版本的历史教学大纲中从未明确提出的。

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要十分注重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汲取科学精神的丰富成果。通过对中外科学技术史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做出的贡献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且要了解科学精神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精神的含义是什么,培养和树立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批判和修正错误、大胆怀疑已有结沦、为捍卫真理不惜牺牲一切的科学态度。

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近现代的人类历史也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和人泊社会向民主与法制社会过渡的历史。英国责任内阁的建立、美国建立在宪政基础上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形成、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的确立等,都是这种过渡政治的产物,但在这—过程中,民主与法治同专制与人治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较量,最终确立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的雏形。直至今n,民主与法制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不但是一种历史进步意识的体现,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课程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重

在《标准》中,知识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利方法及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同时,课程目标不仪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突破,《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突破,实际上体现了历史课程目标和理念,强调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目标并重。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即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三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一方面要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与牺牲”的观念,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变化,,反映了当代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坷发生了重要变化。历史教学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就是全面贯彻落实课程目标,即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十,通过主体参与,发展个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历史教师必须认清这种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原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7(中学文科·第6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