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

时间:2009-10-18 17:14:17  来源:张晓华
 

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的操作  作者:张晓华     来源:江苏历史教研网    更新时间:2007-7-15

吉林省教育学院 张晓华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与具体化。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层次3项目标)分别为新的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7项目标)所取代。其中,“过程”目标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不熟悉和不了解的,因此,有必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研究。

 

由朱汉国、王斯德主编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对历史学习过程做了如下的描述:“历史学习过程分成如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和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训,使学生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里历史教育的诸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价值观目标被完整地体现出来了,但它却是以综合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全面地实现它,对历史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有一定的操作困难。因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上述历史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时序,它们或同时、或交*、或重叠、或反复,表现出历史学习过程的复杂性,显然,这个清晰而简要的描述在理论层面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历史教师对“过程” 目标的制定及评价方面仍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所以将历史教学“过程”目标加以分解,应当有其实践意义。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过程” 目标应渗透于各项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之中,换句话说,历史教育的“过程”目标应在如下的过程中完成,它们是:知识的掌握过程、能力的获得过程、方法的掌握过程、情感的体验过程、态度的形成过程、价值观的树立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和有关人士更精确地探究新课程及学生学习的评价问题,特别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学操作上的一些问题。

 

一、历史知识的掌握过程

 

历史知识的掌握属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或称认知目标),为世界教育界所公认的认知目标分为六项(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即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将它迁移到历史知识目标的制定上,如知道层面:指说出或写出历史人物、事实、概念等;领会层面:指能够归纳整理,形成初步历史认识;运用层面:指利用历史事实和概念解决新问题;分析层面:指辨别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并认识其相互联系;综合层面:指把有关局部综合成新整体;评价层面:指判断、比较个同方法、结果等。应当说这六项目标具有某种层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过程,特别是前三项,为我国学者所接受,并做了一些合理改造,变为记忆、理解、应用。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放在一起,做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并有相应的行为动词表述,如识记层次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 等行为动词;理解层次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 等行为动词;运用层次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确立知识目标的参考。在对学生认识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时,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似乎更易操作一些,尽管这种分类在目前看来也有不完善之处。

 

二、历史能力的获得过程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在获得历史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包括历史的迁移能力、搜集与整理材料的能力、构建论据的能力(分析、归纳、概括、尝试做出和表达独立判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显然,历史技能的学习与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个递进的层级过程。辛普森关于动作技能的分类,可能对历史技能及综合历史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借鉴意义,它使我们懂得如何了解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各个环节。辛普森认为一种技能的获得要经历以下7个方面的环节:知觉(了解相关技能的知识、性质、功用)、定向(对技能活动做出准备)、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能用最少时间、精力来完成)、适应(技能得到高度发展)、创作(创造出新的动作模式)。有些国内学者认为辛普森的动作技能分类过于繁琐,将它简化为4种: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或更简化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3个阶段。教师可以借鉴它们的过程环节评定学生的历史技能乃至能力的获得所处的阶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有关技能获得的外显动词有:模仿层面的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层面的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迁移层面的联系、转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三、历史方法的掌握过程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参考辛普森的动作技能分类来培训我们的学生。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教师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下方面的训练:突出方法的结构程序特征、为方法的习得提供言语上的指导,创设多种情境对方法经常练习、定期复习等。

 

四、情感的体验过程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布鲁姆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变量有三个:学生的认知前提、情感特性和教师教学的质。这三大教学变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水平及类型、学习速度、情意效果等。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分别为50%、25%、25%。有效地控制这三个变量,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情感特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和动力。它包括情绪、情感、动机、信心、态度、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智力的心理品质。情感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情感发展的过程。克拉斯沃尔把情感目标排成了一个由低向高递进的有序连续体,即“接受(指注意)→反应(指乐意参加或主动参与)→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性格化”。一些学者根据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把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四个水平层次。其中,“接受” 侧重于兴趣与欣赏的发展,萌发出留心关注的状态。“反应”侧重于态度与信念的深化,形成某种情感体验。“爱好”“个性化”侧重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培养,形成某一价值倾向和观点。新课程十分强调情感教育,而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巨大优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相当薄弱。很多教师对情感发展的阶段性掌握得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情感成果的评价方面难以科学化,这需要我们共同做出努力。应当强调的是,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情感体验过程,这种体验应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爱国主义如果不以爱你的家庭、爱你生活的社区和城市做基础,就会显得空泛而盲目,学生的情感也仅仅停留在接受或反应的感性水平,很难上升到性格化的理性阶段。情感目标的建立也有其特殊的行为动词,历史课标中没有提及,这里不妨补充一些,供大家参考。接受层面的外显动词有: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应层面的外显动词有: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个性化层面的外显动词有: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五、态度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和联系,主体根据客观事物对人的不同意义而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不同态度。完整的态度结构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行为倾向性成分。具体说来,形成态度的基础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以往的经验)。当事物对人出现不同作用时,情感成分参与进来,于是产生了态度,使人进入了行为的准备状态。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态度体现在孩子的社会化方面,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义感、同情心;对某种活动的肯定和喜欢以及与公民身分有关的态度,如爱国的、关心社会需要的、乐意承担公民义务,等等。从态度形成的过程看,良好的态度可以经过学习者的成功体验直接获得,也可以通过效仿榜样而间接获得。而历史教学在后者中的作用巨大,较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优势。

 

六、价值观的树立过程

 

价值与人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密切相关,具有多样性,有物质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等等。同时价值也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当代价值观方面的一种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显示出多样性。绝对好或绝对不好的东西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许这更符合世界的本来面目。价值观的这些新变化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注意。上面谈到的情感态度等与价值观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价值观形成的步骤也与情感态度形成过程大致相同:一是价值接受,个体感觉、知觉、体验不同的价值观,然后选择符合人性的价值项目;二是价值反应,即在行为上的反应,个体由不自愿到自愿再上升为自觉的反应;三是价值判断,个体由走向偏爱再提升为坚信某一价值体系;四是品格培养,从培育一般的态度上升为形成健全的品格。因此,我们在对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应考虑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学习、理解道德规范,使学生接受;二是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反应;三是让学生进行价值的是非选择与价值澄清,寻求价值判断;四是使理想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总之,我们应该记住: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经验的积累过程,它包括经验的获得、保持及其改变等方面。它的重要特点在于学生有一个内在因素的激发过程,从而使主体能在原有结构上接受新经验,改变着各种行为,进而丰富原有的结构,产生一种新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方法结构、情感结构、态度结构、价值观结构,而这些应在一种具有层级性的、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

 

 摘自:《试教通讯》2003第1期(总71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