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暑期历史教师阅读在线研讨整理

时间:2009-10-18 17:14:19  来源:诸葛众
 

历史课程网“暑期历史教师阅读”在线研讨整理稿

 

前言:历史课程网论坛在7月21日晚举行了关于“暑期历史教师阅读”的话题讨论。本次讨论的目的是:交流阅读心得、经验与体会,开阔阅读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会议原本计划从19点到21点,可在各位历史同行热情洋溢的参与下,研讨场面一浪高过一浪,研讨时间也不得不推迟到22点,讨论的范畴也超出了原定的范围。这里尤其需要说的是,李清老师从三个多小时的讨论中分出了几个话题,并进行了辛苦的整理,使我们能尽快的、有条理的回顾这次研讨。感谢李清老师!

 

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

 

Waterlover:我们是历史教师,历史学是我们的专业,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阅读专业知识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赵亚夫教授的话给历史教师的读书指明了方向:要提高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必须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

 

朱正标:历史教师要沉下心来阅读,阅读这个话题历来讲究广度与深度,前者是广泛涉猎,后者是精深研读。没有广泛的涉猎与浏览,不能够打开思路,容易受一家之说的束缚;没有精深的专业研读,形不成专业的历史逻辑思维。

我们经常讲课程资源,教科书、教参不是圣经,而是资源之一。历史教师的视野与见识以及对历史课程的认知应该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与有深度的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解读。进而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进行指导。

 

张炎林:大量的阅读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个人觉得可以就这样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阅读视野和心态?

对于不同的类型的书籍有哪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经验?

如何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阅读的境界和质量?

阅读和历史教学以及安身立命的关系如何?等等。

 

enly666: 作为历史老师,经常读史学著作,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件头痛的事,我觉得读读史学论文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中学历史老师,专业知识真是非常重要。我有时听我们的同事嘲笑自己,说我只是比学生早知道几分钟。

 

博雅: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意志的涤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师人生更加绚丽。《学习的革命》一书也指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爱好、业余活动”。强化自我“进补”,经常性“加油”和“充电”,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课外阅读书目是学校亟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起到文化传递、价值选择和精神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身为新世纪教师理应大量阅读有关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依据现代阅读学原理;经典阅读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阔视野,主动关注教育领域的改革动态,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要让教师勤读书、爱读书,学会思考和记录, 沉浸书香,徜徉书海,自然乐在其中。

 

查无此人:

多读书而通多理——此为教师自己的登堂入室阶段;

一理通而万理通——此为教师自己的豁然开朗阶段;

为了不同的他人(学生)便于理解而寻求通罗马的条条大道,而进一步多读书——此为答疑解惑阶段。

 

教苑凤仙:“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Liqing:读书不一定能促进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毕竟还需要“躬行”,但不读书的教师肯定只能是经验型的,只能是个“匠”,不会是个研究型的教师。

 

shensy1961:读书、思考、躬行,三者缺一不可。

思考会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深入又会让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躬行,这些又都源于读书。

 

Iamhistory:我来冒昧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阅读的广泛说的实际是一个阅读的结构问题,阅读的结构决定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阅读的重点应来自教师对实践产生困惑后合理的关注密域。(Liqing:这是结合我们教师的工作实践而论,前一阵读了《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一书,应该说明白了很多道理,跟iamhistory说得差不多,值得推荐。)

 

我爱历史课:只有充分和广泛了解史学研究成果,才能驾御教学内容。

我觉得现在的课程改革,我们历史教师和历史教科书形成一种博弈的状态。如果你不读书,不思考,你自然就沦陷为历史教科书的仆人,反之你就成了历史教科书的主人。

 

Lyys:立足历史,着眼教学,心怀育人,度人度己。

我们历史科是“副科”,我们历史老师一定要努力要发挥真正“主科”的作用,一个真正的“人”字是历史科教给我们的,我们历史老师一定要自我加力,读书学习,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作用。

 

孙海文:要想让自己卓尔不群,必须具备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内因。(沈为慧:我现在好有危机感!我觉得,为了不让自己被淘汰也得多读书呀!)

 

孙海文:我们每个人都有危机感,不学习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目标是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学习型教师一定是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之人,一定是勤于思考,实践和创新之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型教师就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一起努力!

 

晚凉中的杜苇:现在功利性的读书方法却是书到用时才去翻,这就没办法了,关键是看我们要做怎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了。

如果说,我们读书是为了搞好教学,为了上好课,这本来非常正确的读书目的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恨不得读遍天下书,课堂纵横神彩飞。但实际上我们没有那时间,更因为,有了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们也就浮燥了。

 

晚凉中的杜苇: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在历史学(专家语),对历史学本身的学习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我这个拓展阅读的提法又是另一个角度了。(lyys:确实要广泛涉猎,博闻约取,吸纳各家观点,做好知识能量的储备,才能厚积薄发。)

 

Zliuai:教什么是历史事实与发展演变本身,怎么教涉及教学的理论,也涉及历史认识本身的规则。比如,以往的教科书编写逻辑常常是“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但认识和教学的理论常常是“经过-背景-结果(意义、影响)”。(羽扇纶巾周瑜:好观点,这个希望大家能好好领悟。)

 

胡强: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教学过程变成(经过——背景——结果)呢?

 

Liqing:教科书写法其实是违背我们正常认识历史的常识的,我们总是因结果而去认识历史事件本身,然后才会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有时候我上课总是喜欢打破书本的编写次序,历史如何跟现实联系,主要就在于其结果。

 

朱正标: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过程。背景、过程、结果往往会造成灌输。这是教科书的逻辑影响教学的逻辑。

 

Zliuai:教科书有自己编写的逻辑,这是合理的,但这并不代表历史认识和历史教学的逻辑。打破书本的编辑顺序或者联系现实等等,都是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

 

朱正标:对,教学不是教教科书,何况现在是一纲多本。

 

Zliuai:所谓“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背后的意思,也是这样。

 

马守信:教科书要老师们以自己的学识和需要去选择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课程开发者的重要作用。

 

Zliuai:教师读书的目的在于在把握教材逻辑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历史的解读方向和解读技巧,为“用教材教”做准备。

 

沈为慧:比如:我的手破了,原因是我用剪刀时没小心。但如果再有"我用剪刀不小心"这个原因,就不一定产生"手破了"这个结果了。

 

朱正标:还有理解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而某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是怎样理解课程标准的?又如何把理解体现在编写的教科书当中的。比如教科书中的一个结论,对于教师而言,要清楚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就某个历史问题还有其他的结论?从逻辑推演的角度,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这个结论?并转化成一种历史认知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接受?

 

Lyys:教师的教学逻辑要照顾补充学生的认知逻辑的不足,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阅读的方法

 

博雅:大家讨论选择几本好书,然后共同品读,要求写点感想!

 

Iamhistory:如果能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对面的进行主题讨论(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也对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我爱历史课:阅读靠的是长期的积累、感悟与反思。短期的恶补效果不会太乐观。阅读还应该抓住重点。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不妨选择那些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重点阅读,做做笔记,一来可以扩大视野,也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有用的素材。尤其是其中的史料及史料分析,个人以为最有价值。

 

沈为慧:兴趣需培养,知识靠积累。

 

教苑凤仙:

一、明确读书目的

“伟大的精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因此,只有明确读书目的,才能激发读书的兴趣和毅力。必须认识到不是为读书而读书,更不是为了消闲而读书,而是为了:

1.扩大知识视野,充实空虚头脑

2.唤醒沉睡心灵,展示人格魅力

3.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生活品位

4.增长技能,促进立业建功

二、精选读书内容

书籍种类繁多,良莠并存,不能兼收并蓄而要精选阅读的主体,

有以下类别:

1.益智增知类

2.励志导行类

3.释疑解难类

4.业务指导类(本学科、科研、创新)

 三、讲究读书方法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笛卡儿)因此,讲究读书方法才能省时高效。最基本的方法是:

1.计划安排,粗细有别

2.眼到手到,做好笔记

3.深思明辨,存精去粗

4.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胡强:我记得有人说过,有些书只要看名字,有些要看目录,而有的要看看内容提要……当然有些书是要放在床头终身研读的!所以我认为读书不是论多少遍的,大家说呢?

 

沈为慧:同意老师的观点。近来我读的书中就有只看目录的,也有一目十行的。

 

朱正标:读书最好的办法是做笔记,我记得当年钱钟书在英法留学的时候就是如此,还有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也是如此。经典著作,做笔记,个人的体会,凡是认真笔记的阅读收获远大于没做笔记的阅读。遗憾的是整个教学生活如此是浮躁与喧嚣,根本无法静心阅读。

 

教苑凤仙:我的做法是:看书时一般会拿支铅笔,看到精彩的地方先画起来,思考为什么好。看完一篇或一章后,把划线的句子重读,把感觉特别好的抄到笔记本上,思考我怎样才能应用到工作实践。抄完后,还会把一些背下来。第二天,一般先花一点时间快速重温昨天看过的内容,才开始看新的内容。对于优美的文章,还会特别注意它写作上的布局和用词等。例如今年3月的在线研讨内容《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载于《中史参》2007、5)我就看了三遍,做了5页读书笔记。相信大家还记得其中一句话:“说到读书,古时候有位作家曾说过,读书人可以分为四类:‘海棉,不分好坏全吸收;镜子,接收快,放出来也快;布袋,只留住了香料的渣滓,精华全都流失;筛子,只保留精华。’呵,历史老师最需要做“筛子”。

 

Lyys:聂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读经典,读书学会力透纸背,读书时重点读作者的思维方式,注重思维的迁移,学会自我反思!

 

沈为慧:我感觉,写习作是保持阅读习惯的好办法,写文章的时候需查阅许多资料,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很低(仅以我为例),需求能产生动力。另外,写文章还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写的文章即使达不到在刊物上发表的水平,可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马守信: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相辅相成)

 

yulin0304:我个人的体会是写书评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

 

Liqing:我看书一般都做笔记,但笔记也有一个怎么做的问题,我曾经吃过大亏,几十万字的读书摘录都在一本本子上,结果翻检不容易。最好的读书笔记是做在卡片上,容易分类保存,也就容易翻检。另外读书笔记除了摘录外,一定要留点空白处写自己的一些感受。我在读《国史大纲》的时候就仿照了钱穆告诉余英时的方法,一页只记一半,空一半留着写心得,或者写一点其他人的意见。读书时手头一定要有纸和笔,阅读的时候同时也是思考的时候,有所思一定要写下来,否则稍纵即逝,往往会遗忘。(博雅:最好还是成为电子稿,这样方便保存与应用。)(Waterlover:同时也写上日期,这样也容易查找。)

 

晚凉中的杜苇:我对笔记也是头痛的很,所以现在逼自己读慢一点(我是不准备成大学问家了),做到每读有所摘有所悟,争取都能写一些感悟,摘抄一些经典。(朱正标:对于我们而言,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了,做学问的人,对于本门学科的经典著作是必须认真研读,并且做严格的读书笔记的。)

 

胡强:读书笔记其实是一个人水平的体现,我的水平有限最喜欢的是记笔记。记得前年在淮北听北师大附中杨子坤老师的报告,我记了一大本。直到现在还经常翻看,水平真高。老是感觉说出了自己说不出的话,爽!(朱正标:同感,能够听到一次好的报告,并且做笔记,日后翻看笔记,确实是一种享受。套用一句俗话,是一次思想的盛宴。)

 

Zliuai:“试误”有助于加深认识理解,符合读书规律。

 

Shensy1961:读书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

一遍时力求把重点或者引起兴趣的内容标下,

二认真理解这些标下的内容,

三遍时就要写写,这时还得反复看看。

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遍。(Liqing:苏轼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可是要八遍左右哪,不过每一遍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读书第一遍是浏览式的,觉得好,就细读,做笔记,最后再浏览一遍。第一次浏览是获得大体印象,第二次细读是获得精华,第三次浏览是完成一个总体印象,能有个总体的把握,也可以写阅读笔记了。基本上第二遍最慢,第三遍最快。)

 

博雅:对于书刊,我认为要看四点:一是理念或观点或范式;二是证据或史实或素材;三看文采及版式;四是心灵感应与情感共鸣效应。

 

朱正标:涂尔干是社会学泰斗级的人物。这本书没看过,不过这样的人物的著作往往是对大脑与思维一次折磨。有时候是颠覆性的。读书有时候更多的是注意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一个问题出来,我是怎么想,而作者又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会不同。很多经典著作的结论实际上已经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人家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博雅:读书与思考及写作结合,不要只读后而不写作,使阅读打了很大折扣.而且要多交流,有一批书友.其乐无穷。

 

 

  

 

教师阅读进行时与阅读推荐

 

Waterlover:前几天借一本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来读,感觉不错,于是情不自禁的写一篇随笔《北宋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不知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Waterlover:首先,必须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其次,拜读一些当代历史专家学者的著作。例如,葛剑雄、周筱赟合著的《历史学是什么?》,赵亚夫编写的《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等等历史著作。通过学习这些历史著作,可以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的洞察力。

再次,阅读一些核心的历史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版)》等历史杂志。这些历史杂志的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利于历史教师操作,有效提高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

 

enly666: 现在推出一些什么史学茶座的书,个人认为挺好的。

 

博雅:历史课程网开设“历史研究”栏目,就希望及时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老师如果不关注这些,把重点放在阅读教育著作上,恐怕教学质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

 

晚凉中的杜苇:看来,俺最近要读这本了《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不知《孟德斯鸠与卢梭》算不算一本好书,(法)爱弥尔·涂尔干著,翻了头几页,又是严重“贫血”!才学识情皆缺。

借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陈桂生的有关教育学专著,带了《全球通史》准备再啃啃,还买了《孟德斯鸠与卢梭》,最近听说了一本《觉醒的年代》不错的。

 

Liqing: 我最近在看的书是《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我的感觉是本书对史学理论是介绍性质,适合入门,当然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的一点见解。比如其中就有“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区分,还有专门一章将历史学之用,前一阵网上对此也讨论过,可参考,但也别完全当律条。

 

沈为慧:这两天我在老家,休息之余看了点通俗读物《商鞅》,此书的确很通俗。还看了况浩林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此书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可能有的问题史学界又有了新观点,不过其材料还是很权威的。另外还啃了点历史哲学,难度很大,但感觉其用处比难度更大。

 

教苑凤仙: 在我的案头里长期放着《20世纪中国全记录》和《一日看百年》两本书,由于太厚了(两本合起来有2000多页,10斤重),很难短时间内读完。书中图片和资料丰富,通过阅读,能比较迅速了解1900年以来发生的大事。对增长历史知识和查找备课资料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丫追梦:假期读了在当当网上买的《季羡林谈人生》,《非常教师》,周国平的《智慧与信仰》,复习:吴非的《不脆着教书》,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陈旭麓《近代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

 

Zliuai:《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历史知识理论》可以一看。(朱正标:两本书都是德国人写的。复旦的陈新着力介绍德国史学界的成果。新途径这本书是吕森的,手中有一本,阅读德国人的书我始终感到畏惧,吕森的书也是这样。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下来,尚未理出所以然来。)

 

沈为慧:昨天终于挤出了两个多小时,我便疯狂地打车去扬州书店淘书。采购到手的有一套湖北辞书出版社的世界名人传记,包括《林肯传》、《丘吉尔传》、《拿破仑传》、《华盛顿传》、《罗斯福传》、《艾森豪威尔传》和《富兰克林传》。有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一套书,共四本,分别是许纪霖著的《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君劢与现代中国》、胡成著的《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施正康著的《困惑与诱惑: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投资理念与实践》和杨国强著的《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有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哲学译丛一套,包括《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和《历史解释的性质》。另外还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

 

博雅老师的推荐(一):

中学历史教育论,聂幼犁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历史教学论,赵克礼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刘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国外历史教育透视,赵亚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齐渝华  石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教育价值论,齐健  赵亚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这些是过去几年的,也比较常规。(朱正标:这些书都属于历史教学参考书。个人认为上述书中,教授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最丰厚,当中有很多经典的观点,可惜的是教授没能充分展开阐述。)(iamhistory:个人意见,翻翻就成。因为有些东西尤其是后一本书中阐述的一些东西,是只能去做才能理解和比较的,怎么读也读不透。)

 

Gscfy:我也推荐一本《英国中学历史教育课程改革》,不过有些地方可能买不到,但能订的。《英国中学历史教育课程改革》,陈冠华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订的话就只有到当地的大书店了吧,不过此书在北师的图书馆肯定有的。

 

Liqing:我的第一推荐通俗读物还是《历史学什么?》,这是北大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只缺了几本了,非常不错的。其中的《历史学什么?》我早就推荐过了,是复旦的葛剑雄教授与人合作的,通俗而不失水准及思想,肯定很多教师都读过了,其中《哲学是什么?》一书也不错。《历史理性的重建》是何兆武先生写的,2005年由北大出版,何先生的文章不难读,但同样水准高。《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我现在正在读,感觉不难读,入门的推荐。(zliuai:赞同你推荐的这三本书,值得一看。好象《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是英国人写的。)

 

潇湘剑客:我推荐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这个不错

看《美的历程》对上必修三的课程有好处。

 

博雅老师的推荐(二):

1、超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彭卫,三联书店,1999年7月版

2、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何兆武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3、历史的意蕴,朱孝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  周筱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新中国史学思潮,邹兆辰  江湄  邓京力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6、顿挫中嬗变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曹家齐著,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7、新史学(上、下册),杨念群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历史哲学,赵家祥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博雅老师的推荐(三):

我们也应多看点文史结合的书,现在这方面的很多:

学人文丛系列  暧昧的怀旧,许纪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学人文丛系列  看得见的沧桑,葛剑雄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文与历史,吴秀明 吴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人文大讲堂,浙江社会科学联合会,钱江晚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博雅老师的推荐(四):

再要看写最新的史学动态和概论方面的书刊: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刘宗绪主编,岳麓书社,2003年版;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冯林主编,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化史论,汪澍白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葛兆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化史(上、下册),许纪霖、陈达凯,三联书店,1995年版;

中国现代化历程(全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提倡大多看点外国人写的书,毕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口: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美]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晚清七十年,[美]唐德刚著,岳麓书社,1999年1月版;

观察中国,[美]费正清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真相与自白,[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文明的冲突,[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新华出版社 2002年第三版。

 

 

 

有益建议

 

沈为慧:我还有个建议:各位老师能否把自己读过的美文佳作,通过在线研讨介绍给我们?

 

shensy1961: 安徽芜湖市李应平老师建议:能不能在历史课程网搞一个板块,专门发表教师推荐、评论书籍的内容。这样查阅方便。有利于资源共享。

江苏省白蒲中学曹建平建议:阅读书评其实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途径.至少可以按图索骥,知道哪些书值得一读。

 

教苑凤仙:可以不用买书也能读到好书的办法有哪些?有什么好地方,好办法可以处理旧书?如捐给有需要的人。

是否可以先在论坛上开设个“分享读书”栏,把好书拿出来分享,也能让大家从中了解好书。

读什么书跟获得什么书籍信息有关系。如:在2006年12月听了任鹏杰主编的专题讲座时,发现他引用尼采的话非常好,于是我开始对尼采的书产生兴趣。2007年4月听黄牧航副教授作报告时,他曾介绍《南方人物周刊》里提到的张五常论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觉得该刊物不错,此后,我几乎每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都看。还有就是在网上看了博雅、李清、沈为慧等老师的介绍,也会找来相关书籍看。

 

Liqing:不买书也能读到好书的办法还是有的,就是利用网络,我就已经收集了一些电子书,数量可观,而且都是利用原书扫描制作而成的。为什么搜集电子书呢,主要是有些书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了,再版又无期,只能以此来代替,不过电子书的传播毕竟方便,而且成本低.

推荐两个下书的网站

读书中文网http://www.rbook.net/index.php

国学数典论坛http://bbs.gxsd.com.cn/index.php

 

沈为慧:历史课程网能否把相关栏目扩大成一个历史教师的网上图书馆?各位老师设法把自己的书做成电子书,放到馆内由大家共享,我想,一个人买了书放在个人的书架上,有不少成了摆设,如果放到历史课程网这个平台上,由各地的教师一起读,一起研究,其价值就会真正体现出来了。(羽扇纶巾周瑜:老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要涉及到版权问题啊。这个问题不好处理。)

 

沈为慧:开设网上图书馆涉及版权问题,如果在课程网上开设借书处行不?比如,各位老师把自己所有的电子图书目录公布出来,圈内朋友可以相互借阅,这样就不会涉及到版权问题了吧?(Liqing:这主意不错,只要不是公开传播就可以了。)

 

沈为慧:“古今史苑”QQ群经常发一些非常好的书到共享中。

 

马守信:自己在读过一本书后,和朋友、同事、甚至是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从中获得启示,大有裨益!

 

博雅:还可讨论一下如何分享阅读的心得,例如利用论坛和博客或QQ群及时的记录与交流,就近的书友的散步聊天,这很重要,读书不能孤芳自赏。(liqing:读书需要交流心得,关键是自己的阅读往往受自己视野的局限,会看不透,有一个阅读心理学也说明了这些问题。)

 

Iamhistory:网上淘书好象父母包办的婚姻,读者和作者没有见面者多矣.还是先去书店浏览见得意中人,再去网上找个价格不错的卖家的好,就好比少了几份不必要的财礼。

 

朱正标:网络购物啊,比如当当网。

 

沈为慧:大家集中看某一(几)本书,然后择时讨论,这样对我们这些初学者很有好处。

 

教苑凤仙:这次研讨的主题是“暑期历史教师阅读”,可喜的是还讨论到了如何让学生也喜欢阅读,其实还可以再深入,如果我们老师能把学生家长的阅读兴趣也调动了,那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有效了。有兴趣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妨尝试一下,我从2002年就开始探索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Waterlover:我记得以前历史课程网有“光明日报”的史学论文,我就复制了9篇。这些文章非常好,我个人认为。可现在没有了,能不能把有关“光明日报”的史学论文发到历史课程网上?

 

胡强:真正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要想好好读书真是不容易,所以我现在看的最多的东西是和教学有关的,如一些杂志期刊……希望我们历史网站能有更多的和中学教学有关的东西而不是一些纯而又纯的理论!(我爱历史课:多谢您的建议。历史课程网的建设目标就是一个有品位和品味的历史教育网站。她不会以迎合考试为主要目的。她着眼于我们历史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提升。)(iamhistory:当下这个社会,阅读是多元的,历史课程网尽量展示各种资料,大家各取所需。而它的重心,也就在“同中学教学有关的东西”。)

 

 

 

 

学生阅读

 

沈为慧:能否把老师的读书习惯再传授给学生?这次放假前,我用了半节课鼓动学生去买书读书,个人以为还是有效果的.我还打算在时机成熟时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

 

Iamhistory:沈老师,一点想法:这个是不是在诸如兴趣小组这样的小范围先试行更容易取得效果呢?

 

沈为慧:老师,我在自己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成立过学习小组,但还没与阅读联系起来.以后我会考虑你的建议的.不过,我的不少学生已有了阅读的渴求,平时就有不少学生到我处借阅历史书籍.放假时来借的学生更多。

 

Iamhistory:老师:看来您的教学已经起到了效果,我只是一般建议,只是觉得经典阅读这样的活动在小组范围开展更容易把握些。班级的可以用征文或其它方式来组织。总之,能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Liqing:现在的学生其实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喜欢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矛盾。需要教师引导,但怎么引导呢?我觉得自己要先读,从读书中获得经验,获得乐趣,然后把它们介绍给学生。现在国人的阅读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起了反作用。平时我们讲学生上学是什么?就是“读书”,但上学累、苦,弄得读书也变得累和苦。

 

博雅:在衔接教育和假期作业中我都布置学生读一本名著,进行评选表扬。

 

Waterlover:教师喜欢读书,学生也喜欢读书,这才是薪火相传。

 

沈为慧: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我做了点尝试:首先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向学生阅读点名段或名句。如,我刚接手一个班级,上了几节课,学生对我有了点信任感后,我读了《拿破仑传》中关于拿破仑从厄岛逃出并夺回大权的几个片段,非常精彩,学生听得异常认真: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我趁机向他们建议:好的书很多,利用假期自己到书店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Lyys: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学生的阅读习惯可能就在这不经意间养成了!)

其次是鼓励学生写历史习作,或修改后向报纸上推荐,或发在自己的博客上.有需求就产生了动力.(Iamhistory:这方法好!是不是还可以这样,把学生的文章发布在学校的校园网上,或装订成册,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或可成为一个良好的传统。)

有时还得靠关系,要与学生处好关系,他们才可能听老师的话。

老师,我只是在探索,你有好的做法,一定要告诉我哟,我的学生还是很可爱很有前途的,我想找到更好的方法引导与教育他们。(博雅: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争取推出去,即使能再网络上展示也好。我在直升班的实践为进入大学打下了基础。)(沈为慧:博雅老师,我刚起步,请你多给我指点。我把学生习作发到博客上后,就有编辑看中,其中有两篇已被报纸采用,学生很有成就感,我也一样。)

 

博雅:我还回想起目前很需要中学生历史课外读本,可仿照语文学科或大学的人文读本来编写,现在学生读书问题严重。

 

Waterlover:学生没有时间呀。有这么多科目,忙不过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槛。

 

Lyys:学生的阅读一定要注意引导,阅读经典,精读片段,吸收精华。

 

沈为慧:我借或赠或奖给学生的书一般是: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还有中国古代智贤人物丛书,世界名人传说丛书,另外,还有近来销量不错的智慧背囊与时文选粹。

 

Liqing:读书其实很多在于一种氛围,在好的氛围下,学生也会被感染而试着去读书。我曾经也借了一些书给学生,甚至在搞活动时自己出钱买了一些书作为奖品进行奖励,至今还记得那套书是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茗边老话”丛书,非常不错的一套文史类丛书,学生对这样的奖品也非常高兴。学生也向我借过中华书局的一些文史类的书,有意思的是《历史学是什么》一书学生也向我借过,可惜的是还书的时候说还是看不懂,看来这本书对中学生还是要求高了点。

 

晚凉中的杜苇:谈起指导学生阅读,请大家看吴萌老师博客上的文章:

南山区历史与社会阅读指导之三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设计》

南山区桃源中学史社组 许荣胜

 http://blog.cersp.com/userlog/7459/archives/2007/228010.shtml#854130

 

Liqing:我最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编一本学生看的历史读本,完全可以自己试着用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尝试,这个倡议不是我想到的,网上早就有了,但我最近对此非常在意。而且编这样的读本其实资料搜集难度不大,问题在如何选择,如何跟中学历史课程结合起来,又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这件事可以几个人进行分工合作,绝对有意义。(博雅:积极响应,知识怕编写难度还有点大,从学生读本写起会有经验。我曾接到过浙江巨州教研室的电话,他们很有兴趣,可能正在做了,具体不大清楚。)

 

胡强:历史教师的阅读要广和博,而学生则尽量以兴趣为主。我有几个喜欢历史的学生,找我借书。一开始我借一些专业的书籍给他们,结果害的他们差点对历史失去兴趣!后来我就有意识借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给他们,他们很喜欢。(我爱历史课:这个建议很好。可不能好心办了“坏事”啊,呵呵。)

 

晚凉中的杜苇:关于中学生历史读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学校已把《读者》和《意林》两本杂志做为中学生读文课外读本,写作文的素材很多从其中来,连小学语老师都已开始让孩子学习阅读这两本书了,我们的语老师已声称:我们的学生长期读这两本书,所以出不了坏学生的,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两本杂志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是强大的,它们通俗易懂,阅读量又不大,方便适用。我们历史学科有普及读本吗?我曾在西安与有老师谈过这个问题,一是考虑没有阅读群,二是大家对历史读物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些小报收罗历史人物的奇闻迭事上。所以,我认为,既适应于中学生历史学习、历史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普及大众历史文化知识历史读本实是当下中国不可或缺的读物。(博雅:向文史方向发展,选取史料价值高又有文采的内容。)

 

 

 

教师阅读

 

我爱历史课:我倒觉得应该编写一本《历史教师读本》,根据新课程的专题设计,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有影响力的史学论文,我想这个比那个教学参考书要管用。

 

Iamhistory:这个非常赞同!而且校本研究的时候也有了讨论的共同话题。

 

沈为慧:这是个好主意。历史课程网上已有《历史研究》《教材研究》《教材资源》等栏目,其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站长或版主精选的,质量很高.另外,《中史参》《历史教学》等杂志上的文章也很好。

 

Iamhistory:又有一个想法:这本书应该包括各文导读和阅读思考两个环节,效果可能会更好。

 

Liqing:教师的阅读也成了问题,主要是时间和精力,我觉得没时间是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时间;但没精力就是一个误区,阅读是一种快乐的事,哪怕是阅读哲学的书,那也是精神的交流,这不是一种很累的事,跟精力无关。

 

博雅:阅读要具体情况来看,对于优秀的中年老师要多看史学理论,以克服高原现象;对于青年教师可能先以史学职业读物为主,以夯实职业基础。(liqing:哈哈,看来我自己是走错路了,先看史学理论了,不过是否也不能绝对而论?)

 

朱正标:准能讲的对,我刚教书的时候,几乎每年都要看一遍通史,这样对教科书的脉络能够清晰的把握。(liqing:如果我读通史,可能就不是看脉络,而是看支持通史背后的思想和理论。通史哪!背后肯定有自己的思想,否则就是流水帐或拼盘。)

 

沈为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同意师与吕老师的观点.史料的缺乏,我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临时补上,可理论的缺失只能靠内服而不能靠外敷解决。

 

zliuai:不能绝对化,有些人的思维偏向理性一些,对理论书籍有偏好的,从抽象的史学理论可以加深事实认识,反过来也一样。

 

胡强:关于理论和史实的关系个人认为只要是学历史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功底,但现在作为老师主要的任务还是把理论和史实交给学生,并且他们要愉快的接受,这就难了。我为什么现在喜欢看和教学中(教材)相关的故事,道理也在于此!

朱正标:可怕的不是理论的缺乏,而是思维的僵化和自我的封闭。一个开放的思维不断容纳和吸收新的观点与方法是很重要的。比如20世纪末出现的复杂性思维,以及多元文化理论,对于我们持一元化的理论与方法的中国人是否能够有所改变?

 

沈为慧:现在,我开始看历史哲学方面了.由于是刚起步,看不懂.我采取的办法是,第一,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第二,用朗读的办法;第三,再看不懂就做笔记。) (liqing:有时候不懂也不要太强求,以后看得多了,自然会慢慢明白的,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不然自己会累得很。朗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我一般看文学作品才会如此。基本上读史学理论的书笔记是少不了了。或者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本简单的入门书看看,别一上来就看一些经典的原著。毕竟西方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跟我们都有很大的区别,一下子难以理解,有个国内学者进行导读入门是个不错的选择。)

 

朱正标:对于教师而言,理论与史实只要不封闭即可,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方法。重要的确实如老师所言,我们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朱正标:如果要做学问的,读书必须始终努力站在最前沿,即使不能引领学术,也应该知道目前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是什么?关注的热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受到关注?

 

博雅:我自己最需要对于史学理论的补课,似乎到了饥渴的程度,一是本人非历史科班出身,二是到了中年需要爬坡,三是在写作中遇到了瓶颈。(lyys:史学理论水平确实是目前制约我们写作、思考、课改实质提升的瓶颈。)

 

  

 

阅读的经验感悟

 

羽扇纶巾周瑜:我先谈谈自己的阅读史:最喜欢阅读的是专业类的史学论文,与史学著作相比,史学论文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而言属于“短平快”的营养,一来可以从中学到史料的分析技巧,二来还可以学到如何写史学论文的手法。著作也看看,但基本上只看大家的史学理论文章,其次是名人自传,当然是比较严肃一类的,比如唐德刚的书,就算水平相当高的。

我想,对于那些喜欢研究历史试题的历史老师而言,广泛的深度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我曾经在《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和2007年第1期发表《高考历史改革中值得商榷的一种命题思维:——以2005年上海历史高考第30题为例》和》与《树立正确的史料性质与价值观——读2006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8题札记》两篇文章(我的博客里有,可以查到),都是从史料选取的科学性和史料的价值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我想说的是,从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试题,和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历史试题,感觉真的不一样。说得功利一些,史学论文和史学著作里有不少的史料以及作者对史料的分析,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适当改造为历史试题。(当然要与历史学习内容有关,不能偏)。

好长时间不看纯教育类著作和文章了,甚至对这类著作和文章有些反感。企图用教育思想来架空对历史学本身的研究是我特别反对的(比如我们看到许多的历史课堂,形式主义浓厚,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就说明史学功底不行,史学功底不行的老师,是无法上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来)。我们一线老师并不是不知道“探究”、“创新”等概念,而是如何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我想做专职历史教育研究的专家应该在这方面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来。

 

enly666: 纯教育类的书简直没法看,差不多都是抄外国的理论,有啥意思。

 

Liqing: 我算是经常对阅读保持兴趣的人了,就是什么书都看,通俗如武侠言情,深一点的如史学理论也在阅读范围,当然有细读有泛读。我读书一为工作,二为消遣,三为兴趣。看着周围人的阅读和自己的情况,我觉得阅读不在于自己时间的多少,只要我们能沉下心,哪怕一天睡觉前十分钟的阅读能保持也很不错了。凡事贵在坚持,比如开博客一样,当然我们如果能从阅读中切实感受到用处,我们的阅读也就有支持的动力了。

有时候我在想,人生有限,一个人一生究竟能读多少书呢?为此我还特地去网上查了一下,结果是吓了一跳,并不是很多(具体数据就不列出了,因为标准不同,所得出的数据也不一样)。自己想想,是否也真的读了很多书呢?其实也不是,……一个人买什么书看什么书甚至买不买书看不看书是个人的爱好,也不能强求。有时候我常想,除了兴趣外,真正去看书的都是有所求的,希望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可能永远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知识永远处在恶补阶段。以前有关教师不读书引发了教师读书的大讨论,其实我觉得,如果一个教师没读书但还是教的好,要么是他确实有实践水平,要么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其实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不需要教师读书嘛,书读了可能也用不到,那教师去读书的理由何在呢?那我们还凭什么去要求他们读书呢?

阅读时间的问题对所有人都存在,由于工作的性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是零碎的,当然暑寒假的时间是整块的,那看什么可以合理安排,就我,零碎的时间看点文章,整块的时间就看专著。……还有,我们可能也得看看经典,我眼中的经典是在任何时代都有价值,能引起共鸣的,而不完全是时代的产物,比如茅盾的小说我就认为时代性太强了,今天看都已经有点缺乏共鸣了,我比较喜欢看一些反映人性的东西。历史为什么能对今天有用,我觉得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以前人们面对的困惑和选择,这些东西从表面看是历史事件,从深里看无不与人的人性有关,今天我们也面对种种困惑,我们的选择却未必会优于前人。

 

教苑凤仙:记得读大学期间,在图书馆看到《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历史教学类杂志时,就觉得这是些很好的教学指导书,当时就想等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时,一定会把这些杂志一本不漏的坚持看。工作十多年来,也确实每年至少订两种中学历史教学书刊,但每次拿到书时,总是想今天很忙,有空再看吧,或者是这一期讲的我教学上暂时还用不上,等需要时再看吧。而很少及时认真地去研读。只有在写文章、教毕业班、上公开课前才会临时抱佛脚多读一些。近年来,由于看“名师人生”的介绍多,逐步懂得多看书、多写作的重要性了,于是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了,也感受到多读多学多写可以获得更大和更快的进步。

 

沈为慧:打开一本书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懂的东西需要学,思考问题时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每每上过一节课,坐下来回忆一下,就好后怕:我怎么敢去给学生讲这一问题的?我自己还不知怎么回事呢,怎么能给学生解释?

通俗性读物可以使我了解更丰富的史实,了解一些用通俗性语言写的历史。而自己在工作与习作中,感觉理论严重缺失,早有雄心恶补,但苦于没有时间。

 

教苑凤仙: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与学生和家长都热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班不但有“学生图馆”,还有“家长图书馆”。“学生图馆”有名著、学习辅导、励志、杂志、漫画、科普类等书,学生还自觉轮流购买当天的《广州日报》。午休、放学后的时间里总能见到学生读书的身影。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很少有过剩的精力去做些违纪事了。“家长图书馆”有上百本专供家长借阅的家庭教育书,家长很自觉每月借一本来读。家长的素质和育儿水平在阅读中得到了提高。学生、家长、教师都爱读书,这样的班级当然是和谐的集体了。

 

沈为慧:近来读书有几点感受:

第一,工作期间苦于知识不够,想读书但没时间;放假期间有了时间,但没了毅力。第二,用时想到需读书,暂时不用就不会去读书。第三,好读的书用处不大,用处大的书不好读。第四,一人读书不易坚持,几位好友同时读书相互鼓励不易疲劳。

 

Lyys:读书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推向神秘,“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读书引向庸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我们必不可少。哈哈,读书确实已经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沈为慧:对这个问题,我以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读书是一种享受.所以,我没感到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来学习,更不会觉得累。

 

Lyys:是的,关键是我们对读书的态度.古人常讲读书的“三上工夫”(马上、床上、厕上)。其实,人在床上躺着的时候是身体最放松的时候,一日中闲暇之时,亦是精神自由之时,此时读书无任何功利色彩,就是一种闲适,真正达到一种心灵的愉悦,可以说任何功利意义上的读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白居易《长安古意》中“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惟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即道出了此中真意。读书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放松。

 

Liqing:不读书就觉得很难写点什么,还有经常不读书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主要是觉得思想枯萎了,没思想了。(Iamhistory:深有同感!)

 

Liqing:对于我,读书确实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功利,比如读心理学、教学论之类的书;也不功利,比如读哲学、小说等。不过我觉得不能太功利(可能我也如此),太功利了会觉得太累了,而且会使自己的视野狭隘,一个思想狭隘的人难以有很高的境界。

 

Liqing:书读多了往往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

原来马克思没有在大英博物馆留下脚印;

原来茅盾的《春蚕》纯粹是小说虚构,跟现实根本无关;

原来胡适早就在日记中点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等。(沈为慧:马克思没有在大英博物馆留下脚印?上学期我还用过这个材料。看来读书对我这样的传话筒式的老师太有必要了。)(朱正标:看了一些资料,不可能有脚印。但要相信马克思读书下的功夫是超一流的。)(liqing:现在出版有马克思的读书笔记,厚得很哪!这才是证明马克思读书工夫的最好的材料!)(马守信:这类问题很多,很多的经典的理论和言论都受到非议,如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人类”是错误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不成立的,斯大林在1937年就已经去世……呀!很多书中的观点和内容感到不可思议。经常读书真的能够开阔眼界。)(胡强: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吗?读书主要是要明是非,假如自乱了阵脚,那还不如不读呢?)(朱正标: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的思维,追求世界的惟一的答案,往往是不可能的。就那上面提到的几个经典问题吧,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说法,是这些说法以前一直存在,我们因为视野局限不知道,还是什么新论?如果是新论,是否有道理?如果没道理,那说明什么问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造人说,只能是一家之言,不能绝对化。达尔文进化论如果是科学的话,那就让其不断接受检验,斯大林的生与死属于历史考证,如果真的是1937年就去世,那么将会颠覆很多历史结论,这样史学发现的价值有多大等等问题。)

 

朱正标:读书最好用纸版,电子版可以用来作为资料备查。纸版书可以圈点,写点批注。(liqing:纸版书读着是一种享受!如果印刷精良的话就更好了;电子版更容易普及,而且往往能找到现在纸版买不到的书。所以我是两者都不偏废。)(博雅:纸版书的阅读味道就是好,而且有利于保护视力,何况可以珍藏。)

 

晚凉中的杜苇:读书有几个观念可能要变一下:

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要改为,非买不能读也。信息量那么大,读书要做记号,要折,要用的时候再去找出来,非自己的书不可。

买那么多书,哪能看得完?——那天到石桐那儿,她的书堆成了山,我说:买这么多书你都看了吗?她说:买了这么多,肯定比不买要看得多!这是个理儿。

电子书比纸质书要划算,要好。——俺也贪便宜,爱在网上下载书,结果看得少。一是因为没有出钱,不心痛所以也不珍惜,二是眼睛受不了,所以现在看书一概只看纸质的,边看边划记,还可以折印儿,如果要摘下来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或打,印象深刻,如果是电子书复制下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印象。第二个原因更重要.

读书要读有用的书——我们常常只读自己本专业的书,于是历史类的书籍可能读了一大堆,如果更窄一些话,是史实史料之类的书读得最多,而此外其他领域的书则少了。这次到西安,任主编特别说了:我读的书是历史老师基本上都不太读的书,比如哲学方面的,医学方面的,等等。这似乎提醒了我们,课堂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也许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知识。

记得最近英语课上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一个药学专业的学生质问他的英老师,他并不想学莎士比亚。老师告诉他,大学里并不培养药匠,而是培养大学生,培养文明人。那同样,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并不是培养单一的历史学专家,也是培养文明人,单一的历史知识解决不了的。

 

 

 

阅读的选择

 

Waterlover:庄子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况且我们当教师的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博览群书,在茫茫的书海中,我们必须独具慧眼,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博雅:在历史教师的阅读中,说不的方面,即不宜或不必或不急读的书刊。

例如不宜的:不能接触,粗制滥造的,理论观点或史实有诸多硬伤的,类似于戏说炒作的,明显过时陈旧的;不急是当前可有可无,读了没有害处但效用不明显的,对于你教学和成长作用不大的鸡肋,只能用于消遣打发时光的,不必是属于不是经典作品,篇幅冗长,语言枯燥,史料陈旧的,或名不副实和华而不实的。

是否我们有必要开耧一些淘汰的或拒绝的或封杀的书单,或总结出主要的门类。

需要警惕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赶时髦的,哗众取宠的都要谢绝。(Waterlover:你说的我大体赞同。不过,有时我想,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不同,看书的看法也不同,这不能一概而论。就如当时风行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不久后成为禁书,后来成为畅销书。古时类似这种情况也不少,五四运动时期,我们所受的教训应该不少吧,“文革”时期也是如此。在国外,要举出的例子比比皆是。)

 

Liqing:至于阅读重点,我觉得可能跟历史研究差不多。我们为什么去阅读,除了消遣,可能还是想获得些什么。但主题从何而来呢?也就是阅读重点的问题:这个主题可以从阅读过程本身中产生;也可以先有个主题,然后找相关的书籍阅读。从阅读的经验看,集中一段时间看某一方面的资料,总能有所收获。

 

博雅:在书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一,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既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要注意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二,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也不忽视科学意识的渗透;三、要把读、思、做结合。

现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阅读量又大,需要尽心安排和挑选,最大限度地提高实效,而且要长期积累,把阅读与思考和写作及交流相结合。

 

我爱历史课:我的方法,呵呵,不见得对。先看前言和后记,一本好书的前言和后记都写得非常精彩。另外,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用10分钟精读,好的话就买了。不好就拉倒。一般情况下,名牌出版社的书也是不错的。还有一个标准是:看这本书的学术规范如何。(好象教育类的书的学术规范普遍很差哦)

 

沈为慧:平时我的阅读多是围绕教学进行的,备课中遇到看不懂讲不明的问题时,就以查资料为目的读一点,很不系统。

我觉得读一些历史教学方面的杂志是很必要的,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史料与历史理论的运用,对我来说是极好的实例。

 

我爱历史课:我会很少主动去顺从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时间上也不允许。往往是遇到问题了才去有重点地读读有关专著和论文。

 

博雅:由于现在时间有限,我们平时只能用到时才去看相关的书刊。到了节假日才集中看书。该如何选择读书?

 

马守信:走进图书大厦,琳琅满目,另人应接不暇。有一次,看到一位历史老师从网上下载了数千部,其中有的丛书又包括更多本了。几位老师感慨:“什么时候能读完这些书啊?”是啊!,人生有限,要读完那么多的书是不可能的。因此读书要有选择!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对历史老师来说,我想历史学术著作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全球通史》这样的著作;历史教育理论类著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哲学类著作,马恩列毛等自不必说;文学类著作,等等。 (Lyys:确实,生活中有苦恼相伴,读书中亦有烦心重重,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庄子在《齐物论》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是的,人用短暂的一生去追求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确是无有所终。到底这个困惑何以解得,我看亦只有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以有涯随无涯,在有生之年去获取最大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短暂的人生历程了。)

 

Waterlover:经典著作太重要了,可是目前很多老师由于时间和精力关系,很难做到的。(shensy1961:所以我采取与教学进程挂钩的办法。)

 

胡强:我是一农村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师的阅读。我认为要看本专业的也要看相关专业的东西,不容易啊!我现在找了一些历史教学法之类的书来看,有收获!

 

晚凉中的杜苇:所谓经典与否,举个例,最近有三个东西在我手头,一下就见高下了。

一是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言,一是谢涛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文,一是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三类文稿性质不太相同,前二者类似,是文章,最后一本是史料为主的书籍,但以我来看,最经典的应该是普文了,看过普文,谢文便是味如嚼蜡,而高的书则厚厚的史料,三百多页,论少而史实多,正好与普文有些相得益彰,要在短时间看下高华书却是一件难事。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里曾有这样的话:有些人写东西(他当时主要指的是费尔巴哈等人),把应该进行比较说明的东西当成结果,而我们应该从经济的事实入手。(大意如此了)这句话很经典,有些人写东西为什么看来看去不觉得好,满篇都是概念和结论,没有事实,没有史实,没有从最根本的东西入手。 (朱正标:你的感觉是对的,谢涛的文章也一般,为什么影响大,不是文章好,而是他说了大家都不能说的话。实际上,他那篇文章问题是很多的。看普列汉诺夫的文章,再看列宁的文章,两者的高下也自明。高华是搞历史的,与普当然不同。高华赢在历史真相的冲击力,而不是思维冲击力。真正有力量的是思维与逻辑的力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列宁有时候是不讲道理,什么叫做不讲道理,简单的说,就是强盗逻辑。)

 

Liqing:至于经典,现在看来也是数不胜数,但是否存在一个标准的问题?有些书我觉得是经典,你未必就觉得是经典,关键还在于对自己是否合适。我绝对提倡读经典,毕竟现在书太多了,但经典的确也需要大家推荐,然后自己再作选择,在这里书评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好的书评能吸引我们去看,坏的书评只会破坏阅读的兴趣。博雅老师提议说可以选择几本书大家一起读一下,互相交流,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否我们也可以让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作品,然后也交流交流,毕竟书多了以后,一个人难以完全读完。

 

朱正标:期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能够随时了解学术动向。所以,经常浏览期刊是必须的。

 

我爱历史课:得看经典的书,否则脑子里记得都是一些空中楼阁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