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沈为慧:一节传统课 —
沈为慧:历史教师看课改
沈为慧:历史课中的错别
何慧:浅谈历史教学的艺
沈为慧:精诚中学高一期
沈为慧:精诚高中07第一
沈为慧:历史教科书与历
沈为慧:答桂俊老师
沈为慧等:读《科学史十
刘美慧:美国社会科课程
最新热门    
 
沈为慧:历史教师看课改

时间:2009-10-18 17:15:21  来源:沈为慧
 

 

编者按:该文发布后,沈老师又做了修改,下面是《历史教师看课改》修订稿的地址:http://blog.cersp.com/userlog16/30482/archives/2007/231110.shtml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有幸参与了新课程改革,在体会其中乐趣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无奈与困惑……

 

一、课改前的课是怎么上的?

课改前的课习惯上叫传统课。传统课完全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侧重于对知识的梳理和框架的构建,侧重于对考点的分析。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帮助学生寻找最佳记忆方法,甚至总结出记忆口诀。还介绍历年涉及到此知识点的高考真题,或近年名校的模拟精题,分析解题思路后还找了命题规律,进行下年高考命题的预测。最后对重要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中国之大,大得谁也走不完;历史教师之多,多得谁也数不清;但历史老师教学方法之同,同得让所有人吃惊!

 

二、以前的课改是怎么进行的?

课改不只是改形式,还得改内容;课改不只是改教师,更主要的是改学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补充课外相关知识。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介绍了一些关于马克思的故事;学习《1787年宪法》时,介绍了2000年和2004年美国的大选;学习《民主政治的拓展》时,介绍了现在的德法两国领导人默克尔总理和希拉克总统;学习《宗教改革》时,介绍了神秘的教皇国——梵蒂冈。

2、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励志和亲情方面的文章,如《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两尊雕塑》、《一诺千金》、《军犬黑子》、《思维冰点》、《成功从选定方向开始》等。

3、插播音频视频资料。如,学习九一八时我让学生听《松花江上》,学习抗日救亡运动时我让学生听《义勇军进行曲》,学习法国革命时我让学生听《马赛曲》,学习巴黎公社时我让学生听《国际歌》,学习对外开放时我让学生听《春天的故事》……纪录片《大国崛起》、电视剧《长征》、电影《大决战》我都用过。

4、进行社会调查。如,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还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开支情况调查》、《课余读书情况调查》、《交通问题调查》等,并择优发到我的博客上,且给予奖励。

5、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如,查找希腊民主法庭以何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查寻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在QQ上与学生讨论在学习中遇到的历史问题;预习时还让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交给我,我把他们的问题及姓名插到课件里。有学生提出: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但为什么鸦片战争是在虎门销烟后一年多才爆发?动员同桌的学生相互解决,对做得较好的当场给予表扬。

7、引导并组织学生演讲、讨论甚至辩论。如组织了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讲会,还让台下的学生向演讲者提问。

8、鼓励学生自已动手写历史。如让学生办历史专刊黑板报;游说主编在校报上开辟历史知识专栏,让学生投稿;我还鼓励学生写历史习作,并择优发到我的博客上。

9、布置过创新作业。如,让学生从给出的几幅王安石画像中选择一幅作为《王安石传》的封面,并说明理由;或从给定的王安石诗中任选一道,分析写于改革前还是改革后;让学生任选一个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选择近期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写一篇新闻报道。对于其中优秀的,在评讲时作为范文介绍给其他学生。

我想,其他老师的历史课改,也不外乎这些形式吧?

 

 

 

三、课改的效果怎样?

活泼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爱上了历史课,我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好评,有的班级还把我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这是令我欣慰的。但我同时发现,课改前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对历史课,学生爱听不爱看,爱听不爱想;尤其是对考试仍流露出极大的不情愿。还有学生通过书面材料向我反映:我上课“穿插了一些琐碎的小内容”导致“课堂听课效率极低”;不像别的老师“在课本上划出来”,让同学们“知道背哪些东西”。所以认为我比别的老师“教得差远了”。

学生说得有道理,从考试成绩来看,比起用传统教法、传统学法的班级,我教的学生在分数上要低。这使我无法向领导交待,无法向班主任交待,无法向家长交待,无法向学生交待,我自己也心存内疚。

课改,让人快乐也让人痛……

方式多样、让人开心的过程为什么没有效果?

 

四、课改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改工程已经启动,但要改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又是必须舍弃的?是改变体制中的不合理成份,还是改变不合理的体制?身处课改前沿的教师并不清楚!

现阶段是让学生能考到分,还是让学生喜欢学历史?如果二者都不能丢,那么契合点在哪?以前是先试点后推广,那么试点的效果如何?试点时有什么经验与教训?经验怎么推广,教训如何吸取?身处课改前沿的教师不清楚!

课改是先试点后推广的。从地区上看,由试点省份到推广省份,思路清晰,变化明显。从教材上看,变化也很明显,并由此带动了教学方法的变化。不过,教法与学法的变化要小得多。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协调,主要因为评价机制在课改中滞后了。细细揣摩,评价机制的改革又是最难的:先从高考开始,还是先从各校的月考开始?高考没有大的变化,省市级考试怎么敢变化?省市级考试不变,校级考试怎么敢变?学校评价措施不变,老师上课怎么敢变?

学校不会拿自己的声誉试点,家长不敢拿自己的孩子试点。这些学生上小学就是为了考大学,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他们没有机会失败呀!

如果考不出成绩,考核工资拿不到,为改革埋单的只能是身处改革前沿的教师,而这失去的可能不仅是一份考核工资,加薪晋级评职称也可能与你无缘,校领导对你的印象、在同事中的地位乃至社会声誉都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丢了饭碗!难道课改要让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做出这么大的奉献吗?

课改不只是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课改的一部分;有了多媒体不代表就改革了,不用多媒体同样可以搞改革。关键是理念变没变。

课改不只是新教材,新教材只是课改的一部分;有了新教材不代表就改革了,不用新教材同样可以搞改革。关键是内容新不新。

课改不只是活动课,活动课只是课改的一部分;有了活动课不代表就改革了,不上活动课同样可以搞改革。关键是脑子动没动。

“穿新鞋,走老路”是不可取的。平时行“新政”,考前用“旧法”,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新瓶装旧酒”还不如“旧瓶装新酒”。

 

 

 

五、以后课改怎么进行?

课改必须继续下去!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课改,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课改,历史学科的发展需要课改!改则活,不改则死!

课标代替了大纲,“一纲一本”局面被“一标多本”局面取代了,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竞争出现了,“一省多本”的现象出现了,这些都是课改启动带来的新气象。新教材中透着浓浓的新理念,老师们慢慢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们敢于大胆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了,甚至用两个版本的教材上课了……

课改中,教材问题出现了。以前奉教材为“经典”的老师们质疑了:教材怎么编成这样,还是老教材好;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错了?课标上没有的教材上有,课标上有的教材上却没有!

课改中,教法问题出现了。做不做课件?用不用多媒体?用什么方式导入?用什么形式提问?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如何批改作业?如何评讲作业?

课改中,学生问题出现了。这些学生怎么管?放则乱,管则死。学生脑子里想的什么?让他们提问,就会出现一些让人不敢回答和回答不了的问题。学生到底想做什么?只要不上课,让他们做什么都行。

课改中,评价问题出现了。以前很少有人怀疑高考,试题难了中学教师不敢抱怨命题者,只恨自己水平不够;答案不规范时中学教师不敢质疑命题者,只恨自己考虑不周。怎样看待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刻苦学习的学生好,还是多才多艺的学生好?是心如止水的学生好,还是出如脱兔的学生好?是会考试的学生好,还是能动手的学生好?

……

但是,我认为,有困惑并不是坏事,一些问题早就存在于教学中,只不过课改以前人们对此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认真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课改的效果已经显现,那就是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如果从历史长河中看,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课改不能只靠一线教师的盲人摸象,要有教育专家的点拨引导,要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保障,还要有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引导。

总之,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

让我们踏歌而行!

 

沈为慧老师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16/30482/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