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课 出路在何方?

时间:2009-10-18 17:15:42  来源:佚名
 


“除了上课,我从不碰历史书。”

“就算上课,我也懒得听。”

“有什么可听的?电视剧比这有趣多了。”

“烦!累!学来有什么用啊?”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听到这样的对话,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看到上述文字,不知道会不会相信?

这样的对话让人感到高中历史课已经走入穷途,历史课本身已无法让人感到有开设的必要。是什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不是说过:“儿童厌恶学习的现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吗?到底有些什么“不良教育”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个凡事都讲“有用”并且“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那些“见效太慢”的知识的学习兴趣,很多人已没有耐心去“修身养性”,没有勇气去追求“学识渊博”,不屑于知道过去的事情,一双眼睛只往前(钱)看。这种心态反映到学生身上,导致学生觉得学历史无用。

二是高中历史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从学习内容上说,按照我国目前的课程安排模式,高中课程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是学生在初二年级就学过的,就算初、高中侧重点不同,但似曾相识的内容和体系还是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初中我就会了。”

此外,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不够,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较远。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可历史书上绝大多数历史现象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都具有惟一性和绝对性,缺少能让学生进行个人思维活动的空间。更糟糕的是,我们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生学业的标志。这样一来,“学习”就是画出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再背诵之,难怪学生会说“烦!累!”。

最后,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太单一。大多数历史课,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嘴,外加一本书”。就算是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由于文字叙述与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生动直观的印象。有人说:“21世纪是读图的世纪。”可历史书上文字多、图片少,还是黑白的,相比电视剧,学生自然选择后者。“懒得听课”,“懒得看书。”

 

 

 

在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兴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兴趣在学习或认知过程中有始动、选择、调节和控制的动力功能;兴趣作为一种基本积极的情绪,它在心理活动中具有组织功能。此外,兴趣还有强化学习的功能。有兴趣的学习,不像机械学习和仅以努力、压力与责任心为基础的学习那样,单纯是为了储备知识和完成任务,而是要用获得的知识来消除心理不确定性和解除疑问。这时,知识变成学习者精神生活的因素,成为激发兴趣和热情的诱因,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可是“不良的教育”已经扼杀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不想学了,老师如何能够教下去?难道历史课真的只有靠政府命令才能存在吗?高中历史课的出路在何方?

第一步,也是目前最容易做到的一步: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主题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可是,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不能够重演的,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其视觉与听觉呢?通过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将历史图片、文献资料、音频、视频、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最为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所提供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信息呈现方式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

其次,要让学生动起来。为了避免以“电灌”取代“人灌”,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让学生的眼、耳、口、手以及大脑都动起来。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定主题,以“与问题打交道”的方式来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感,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习的兴趣得以维持和加强。特瑞赤拉(Treicher)的另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很能说明让学生动起来的重要性。他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让学生动起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

最后,改革课程内容。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问题,必须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所说:“不要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把能够系统地掌握一个学科知识结构的点点滴滴作为奋斗目标,并以学生掌握得“对与否”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业的好坏。为此,我们不辞辛劳,一节课一节课地上下去,不敢省略或漏掉一星半点。譬如:学一个历史事件,必定从原因、背景、条件、经过(时间、地点、人物)、性质、特点、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一直到结果、胜败之因、如何评价,每个学习过程均是如此,要不就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有条不紊的事实陈述。那么,这每一个个别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何帮助?对学生当前的智力活动有何积极意义?这种教学过程追求点滴不漏的系统性,追求广而不追求深,追求学生记住而不追求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化。为此范例教学指出:“这种传统的追求,是把系统性思想同教材的系统性混淆起来了。教学本应给学生以系统性思想,使他们对一门学科有一个整体观念。但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去掌握一大堆所谓系统的材料。结果,学生不但不能把握学科的全局,而且,头脑中只有一大堆不扎实的、肤浅的学科知识。同时,由于教材的充塞,学生负担加重,往往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为此,我们必须变革历史课程内容,比如:见于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了《中国近代现代史》,我们完全可以引进范例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的侧重点,淡化对学科体系完整性的追求,首先对教材进行裁剪,以彻底性代替肤浅的全面,编写范例教材,实施范例教学。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深入的教学范例,造成“共鸣”现象,使学生举一反三,认识那些课堂上不教的内容,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去学习它们的兴趣。”

现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已经开始自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但这种自发的工作毕竟是零散的,缺乏层次和序列感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课程内容的改革,通过选定那些对学生有意义的,与学生的经验有关的例子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地继续学习别的知识,实现课堂的延伸。

穷则变,变则通,高中历史课的出路就在这变革之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