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问题

时间:2009-10-18 17:16:49  来源:赵亚夫
 

 

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赵亚夫

 

历史教学的研究对象,大到作为课程的定位与编制(针对课程论而言的历史学习),j小到一部(特定的)历史教科书的教法(针对教授法而言的历史学习),其中可以罗列的问题,从教学目标到学习指导和测评一个都不能少。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界的研究视野,始终定格在学科教学法层面“固有的”的教与学方面。因此,“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始终没有脱离“教教科书”的羁绊。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只着眼对特定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而极少顾及对学科的“教育问题”的研究。

 

 

历史教育的研究对象,较历史教学研究而言,可谓由一个“观‘物’的研究(或称为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移至到一个“观‘心’的研究”(或称为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研究),虽然我们还可以坚持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立场,但本体的东西实在不同。“历史”作为学生与过去沟通的媒介,亦作个人学会认知自己和社会(获得一种自省性的历史解释与理解的技能),以满足其求知欲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体认过程。这样,对“客观性”(我们习惯上仅是针对教科书的客观性)的“再认”,就不是唯一的学习目的。k即这个被认识的客体——理应是历史(真)事实,若不是通过学习者这个认识“主体”的重新解构,它就不是健全的、有着充分意义的学习对象。于是,历史教育研究,理应着力于对学科自身教育价值的探索。说到底,这个教育价值,就是研究作用于人性发达与社会行动能力发展的历史认识。在此前提下,历史学习于人的社会化方面,既包括提升个人历史知识、技能以及在情感、态度、道德方面的修养,也包括提升个人与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的标准。

 

历史教育主要涉及人类的信仰,文化的选择、传承和发展等精神领域。一个人从小到大,由散漫的行为而成熟为具有良好的生活技能,精湛知识和高尚理想的社会成员。不消说,这个生长过程,需要人类已有的文明去滋养。学校的历史教育若能够有效率、有质量地承担这一任务(本该如此),这个生长的过程不仅充满智识,而且会支配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信念,这便是我们通常赋予历史学科的发展观念。

 

既然“历史学科教育学”是针对人的精神和智慧发展的学科教育研究,它就必须关注作为学科客体(历史事实=历史内容)的人类社会行为和作为学科学习主体(学生活动=经验交互)的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抑或说,历史教育学研究,即是在揭示二者的有机联系中,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各种变数,以图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社会行动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选择更适宜的生活方式,并促进个体的人格养成。

 

优秀的学校历史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具有自觉地适应环境的意识,而且还帮助他们具备主动地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历史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接受智慧,而且还要促进他们产生智慧。有智慧的历史教育,一旦作用于学生们的行动,就会成为多向的学习能力。尽管在教育场合,如此的智慧也同身长体重一样,在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但这不是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在学校的历史教育中,它理应针对所有学生,开发他们对人类历史进程、文明观念与价值的认识,并使其在智力、情感、知性、才艺和个性等方面,获得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

 

 

 

我们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育。生命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且是生长着的。历史教育对生命的认识——无论是作为个人的社会定位,还是作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我们力图最大程度地排除固有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干扰,让学生们能够获得自由的、超空间的、极少偏见观念的发展。

 

历史教育必须深透对社会的认识。因为所有的历史学习内容,都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即我们所说的:“人类谓社会”。如同人类社会不独是许多人,而是要这许多人发生互动且互为关系一样,历史教育要了解和解读的,正是这等人们的互动关系以及在人与人互动中结成的共同生活的本质、发展历程、意义和作用(寻求共同的文明标准和文化价值),即我们倡导的:“人类谓文化”。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说,则如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所说:“在把一定的文化价值(如宗教、道德、知识、艺术、生产技能等)输入到儿童的经验之中,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他们的能力而谋求社会的幸福。” 据此,研究历史教育理应追求“人的社会适应之研究”。

 

历史教育的研究目标若一言以蔽之,即通过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建构对社会中的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认识,以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并最终有助于民主的公民社会的成长。这里所说的社会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既促进学生的人性化,使其在获得学科教育所期望的社会适应性的同时,也获得精神解放,籍以转化用于成熟人性之需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公正付诸行动的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升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并能够主宰自己的社会(生活)命运。显然,历史教育所倡导的人格发展要素是寓于社会性发展之中的,这一部分最为核心的内容,诸如理想和信仰等,则是由相当具体的且目的明确的文化熏陶出来的,那正是历史学科所承担的公民教育任务的落脚点。

 

 

历史教育学无疑提高了对原有历史教学原则的认识,又因其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而应该进入学问的殿堂。过去的教学研究虽然“实际”,一个职业的历史教师只需磨练教学的技术即可,有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意愿并不值得深究。现在的历史教育学研究则不同,这里的“学”字,首先不是针对教师“怎样教”的学问,而是针对教师“为什么教”以及学生“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学问。因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有限性,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成就感,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观念(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冲击,个人人生经验的增进需求与依赖于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媒介之间的多元化影响等,都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所以若欲成就历史教育的“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体系,既是一个学术理论范畴的问题,又是一个人文价值范畴的问题。因此,越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就越需要超越固有的学科研究框架。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其教育目标就如卢底格(W.C.Ruediger)所说:“使个人适应现代生活的环境”,并在教学中“发展组织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最终是为了“使学生们有效地正当地利用其生存的环境”。

 

于是,我们知道历史教育学的“学”,不可能依照传统的做法只盯着一个历史学科。l所谓“历史学的教学”研究路径,从“教材教法”到现代的所谓“历史教育学”,我们是相当熟悉的——路越走越窄。即使此次课程改革,也没有让我们从中跳出来。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原理,m我们的确可以使教学方式改观,但它也使我们丢弃了本该坚持的学科专业性。课程改革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没有专业性的历史教学是何等的槽糕。n

 

 

 

历史教育学是个相当综合的学科,抑或说(于公民教育)是个很前卫的学科。它综合在对人类文明(文化)以及人与人关系(制度)的认识方面,它前卫在人们对自身永无止境的探究方面。所以,从学习对象的角度看这个“学”字,我们不能只着眼一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线索,还应该探究人类文明历程的是与非。也就是说,新的历史教育学理应网罗一切人文社会学科成果,尽管这些成果在基础教育中是那么的浅显和不露痕迹。这不是历史教育学孤芳自赏式的自我膨胀,而是现代公民教育给历史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只能是人——能够从历史中获得自省且释放文明光芒的人。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围绕上述课题,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人”字又只能建立在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提出学校历史教育要培养国民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来自对国家的忠诚,来自对本土文化的理性认知,还来自成熟一个宽阔的全球视野。依传统的说法,仅给中小学生一点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把历史教学拔到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更是徒劳。o这些年来,历史在社会上不可谓不热,历史剧扎堆,百家讲坛红火。对前者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一点历史知识的作为(错误百出),对后者亦没有看清历史规律的影子(人们的兴趣在情节和不同一般的历史解说)。概念化的历史教育,特别是政治概念化的历史教育,让我们几乎失尽了历史教育的本真,留下的或发展着的是那一点历史知识和着不畏祖宗的天真和胆量——张扬的是以历史戏弄历史的把戏。国民的历史意识究竟是个什么水平!学校的历史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历史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当然,国家亦当反省,社会亦当反省。

 

无疑,历史教育要培养对国家的忠诚,或者说它有助于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背景。一个有教养的人,必是对社会有份自觉的责任感。而对这份责任感的育成,需把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传统作为个人遗产的一部分——亦即共同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去理解过去的社会和人们,历史上有过的难题和生活方式,以及过去人们的奋斗经历,有助于帮助现代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人类的成长和文明进程。当然,这个要求不能只依赖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认知,而理应包括人类经历过的所有方面。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如果看不到教育的问题,就只能彻底裹在培训轰轰烈烈、实际冷冷清清、市场硕果累累的虚假现象中,其后果谁都知道。

 

我坚信,历史教育只要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教”好历史就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技能问题,更不是“教法”问题,而是有关对历史、对历史教育的认识问题,是专业化水平的问题。所以,历史教育学是探索历史教育价值的学问,它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探究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历史教育研究者,应该有能力指导教师们提高历史教育水平,否则我们就很难摸到历史教育的门径,当然就不知道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问题。在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磨练心智和教育的技艺,不做一个口头的理论家。

 



 

注释:

j这里的课程指“课程论”的“课程”,而非“课程表”的“课程”。我个人以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已有的成果,只能说我们有了接触课程问题的课题,而没有学术意义上的学科“课程论”。尽管可以冠以“课程论”的名称,试图说懂“历史教学论”中的“课程论”,但没有学科教育哲学的支撑,不着眼学科的价值论,怎能成熟学科的课程论?

k理解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目的。因此,无论以行动承认它的“合理性”,还是以行动捍卫它的“真理性”,其实质都是对历史教育本义的歪曲。

l更何况我们的历史学实在有些单薄,内容和方法都过于老套。在中学所提倡或已经被实践的一些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理论,如社会科教育理论,对旧有的历史学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框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m请注意,我这里只说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因为在历史学科教育内的“历史学科心理”、“历史学科教学”等课题,至今的一切成果还只是借用上述两学科的原理部分,没有深透的“学科教学论”、“学科学习论”或“学科学习心理”“学科教学心理”研究。有两个基本理由:学科教学论指确立对“教法”的认识,并未进入对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形成规则的研究层次,故而经验研究的成分过重;学科教学论和学科心理学的研究,都没有成熟相应理论和技术工具,故而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材编纂、评价方式,我们只能够说些简单的原则,用于指导提高“做”的理论,实在太少。

n不夸张地说,上述两点如果我们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话,学校历史教育的颓废局面不但不会好转,而且有名无实的历史教学将会变本加厉,最终使历史这门课程在学校成为“摆设”,甚至是愚人的“丑科”。

o学生们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少,历史教学观念越来越固定于特定的要求,被学生认识的历史发展规律能够牢靠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