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雾川:生动历史复习课
李林川:校本课程背景下
李林川:新课程改革背景
李林川:20次修改论文的
雾川:听《宁为战死鬼不
最新热门    
 
李林川: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疑惑

时间:2009-10-18 17:17:05  来源:李林川
 

 

目前,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各地逐渐展开。广大教师正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全力展开实验性的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在获得一些切身体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一、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学目标评价的矛盾

 

经过省级骨干班和师大研究生进修班的培训,我逐渐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令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学目标评价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错失“动态生成”的良机,难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作为重点中学,升学率永远是评价的主旋律。省市统考、全国高考的指挥棒在主导着历史教学的方向。从理论上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可以并行不饽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堂外热热闹闹,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高涨,是不争的事实。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可以说提供了教师自由发挥的天地。但是,如何评价这种改革的成效?毕竟,重点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学生。这就要通过无数次的考试来最终实现。而现有的考试模式是书面的考试,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应试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考生学习成绩没有高下之分,家长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因此,新课程改革如何与现有的考试制度接轨,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创造性实施余地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是,由于如何既要实现保证升学率这一近期目标的同时,又能够顺利完成塑造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造性新型人才的远期目标,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未解难题。

 

 

 

二、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令人很痛苦很遗憾;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满地达到了预期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比如说,讨论课、辩论会等等,时间要求较长。在一节课内完成,显然是十分仓促,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分成两节连课,前后时间分开,又要使讨论嘎然而止后,重新开始。如果不是连课,几天后再来讨论剩下的问题,效果必将预期不良。这种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除了编写专家需进一步加强教材课时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外,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也面临挑战:学校可否长短课时结合?可不可以按照课程目标要求随机安排课时时间等等。可以想象,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一种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没有铃声的学校可能会在实验区出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只有在人财物各层面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这又是单单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所不可以解决的。

 

三、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现有的教材与新课标不匹配。新课标列举了26个历史专题,但是现有的中学历史教材却有5大本,按照传统的章节顺序编写。这就使得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无所适从。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提供给历史教师自由创造的空间。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既然,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教学,就要有许多充满教师个性的活动。不过,这些赖以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教学的资源短缺,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让教师在设备短缺、专业制作技术水平低和缺乏足够课余时间的情况下,独立解决资源问题,的确是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许多教师期盼着教材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以维持一劳永逸的局面,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奢望。

 

 

 

四、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面对不同程度学生要求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我们认为,大面积、大规模的加班加点补课是绝对违背素质教育本意的,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也是毫无必要的,但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现有的教学班通常是50个人左右,实行的是班级教学制。教学策略必然是面对全体学生,立足的基点是中等程度的学生。那么如何有分别地对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新教材是统一的,不同的学生的要求却是不统一的。可是,事实上不可能同时具体实施多样性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的。这种困难困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进一步开展。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但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

 

李林川(布老虎)老师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37593.aspx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