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雾川:生动历史复习课
李林川:校本课程背景下
李林川:20次修改论文的
李林川:实施新课程实验
雾川:听《宁为战死鬼不
最新热门    
 
李林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

时间:2009-10-18 17:19:36  来源:李林川
 

李林川:构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

福州一中

面对变化迅猛的世界,教育改革已经掀起世界性浪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可见,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与时俱进”。当前,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已拉开帷幕。教学改革实践迫切需要最新的改革理论的指导,呼唤符合中国基础教育状况的新教学理论的产生。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为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育要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要先行。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师生关系的传统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和绝对的权威。多年来,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主体地位,以课堂为空间,以教材为核心,基本以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方式,利用黑板、挂图以及电化设备等教学媒体,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满堂灌”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处于接受知识被动地位,消极地对待历史学习。不少人视学习历史为学习“累死”,根本谈不上兴趣,更谈不上积极和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基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信息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要求。信息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强调从关注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建构和完善新的认识结构。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中必须“痛苦”地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构建开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情境,诱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历史课程改革开创崭新的局面。

要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需要历史教师扬弃陈旧的观念,构建新型的教育理念: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4)转变传统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诚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人格的教学方针,采取体现改革精神的教学策略,改进历史教学。这一切就意味着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扮演好以下至关重要的角色:

(1)“平等中的首席”

历史教师需要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学习团队”一员。但是,师生人格地位的平等不能够因此而改变教师的特殊使命。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所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扮演学习伙伴中的主导者角色。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和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协同发展的共同学习过程。教师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成功体验,感受到历史教师的真诚期待。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有学生发言出现“卡壳”现象,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历史教师除了安抚发言的学生之外,用适时提示的方法帮助发言的学生完成发言,并表扬学生勇于向大家“奉献”自己看法的精神。教师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讨论得以在愉快的气氛中继续进行,发言者十分踊跃。全体学生意识到发言既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自己的正当权利。由此,他们得到了如何关心和尊重他人劳动,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

(2)构建知识的促进者

历史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历史教师不再单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历史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在学生构建新知识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在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困难,由“学会”发展到“会学”。例如,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对外开放?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政治原理,从两者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历史事物,对“对外开放”知识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3)课程学习的引导者

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情和想法。例如,在“辛亥革命成败”的讨论课时,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资料,了解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讨论,应该在策划时以“导演”身份出现,实施时以“主持人”身份出现,总结时以“评判员”身份出现。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讨论的全过程,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必须指出,历史教师对于讨论的结果应该予以必要的总结。总结讨论课中基本观点,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态度和认真思维精神,同时指明评价辛亥革命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由此对照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要使学生明白讨论的要诀是“摆事实讲道理”。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强调指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构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时,我们需要把关注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宗旨,以引导为形式”的崭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切实使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