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雾川:生动历史复习课
李林川:新课程改革背景
李林川:20次修改论文的
李林川:实施新课程实验
雾川:听《宁为战死鬼不
最新热门    
 
李林川:校本课程背景下校本教材编写

时间:2009-10-18 17:23:03  来源:李林川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

----校本课程研究背景下的校本教材编写

李林川  

我从事教育教学多年,平时经历的教育问题并不算少,大都依托大学时代留下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素养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教训,试图通过有意识而非直觉来解决问题。但是,毕竟过去的知识积累是有限的,应该在现实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来应付和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近几年多次参加了国家、省级别的进修学习后,我发现原先一些“另类”的想法得到了理论的印证,也有的被否定。收获更多的是,从此有了有效的理论武器,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在理论指导下的形成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程序发展的过程。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这是把“行动研究之父”勒温的行动研究理论-“螺旋循环”程式化的结果。国内教育学专家刘良华先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的操作程序具体化后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就是:

(1)我遇到一个问题,我发现我的教育价值在我的实践中遭到否定;(2)我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3)我按照方案行动;(4)我评价我的行动效果;(5)我根据我的评价调整我的问题、设想以及行动。

我以为,这是比较适合当前中小学实际的校本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可控性强、操作方便,贴近教育教学的现实。依据上述理论提供的5个实施步骤,我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前不久,我接到学校要求编写一套校本教材的通知。因为在我看来,我作为教师是负责教教材而不是编教材的。我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经验,与教育改革的实际发生了冲突。校本教材的“校本”是什么意思?如何编写?我十分茫然。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可是必须去面对、去解决。

毕竟开始学习行动研究等有关教育理论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准备。我开始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翻阅校本行动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专著,了解有关编写校本教材的先例;同时,向学生了解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课程题材方面的迫切需求。我设想,从校本的真正内涵看,就是要发现和利用以学校为核心的社区、社会等一切资源,开拓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我选定了以福州乡土文化这一主题,形成“福州地方话”、“民间传统工艺”、“福州主要地名的渊源”、“福州民居”、“福州的古代桥梁”等乡土文化系列,利用学生身边最为熟悉、最容易引起关注的乡土资源,让死板僵硬的历史活起来、靓起来。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我们一个展现历史魅力的巨大空间。想好了,就去做吧!

 

 

毕竟,我曾经参加过编写教辅教材四五十本,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编写校本教材还是第一次。手头可供参考的兄弟学校的范本,也是水平参差不齐——毕竟大家都是初次涉及这个领域。

按照预定的方案,我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着手写作时,我发现没有前人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只能以有关课程行动研究和校本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编写中学会编写。因为,编写教材除了对材料本身的筛选、提炼外,还要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的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我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以下几个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

1.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

2.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3.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

4.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

该是我评价我的行动效果的时候了。当这些教材以多媒体形式进入课堂时,学生的确十分兴奋、活跃。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在论述其教育思想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我公开倡导:“课堂就是用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在教师介绍了有关福州乡土文化有关问题后,我让学生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有的还是我并不了解的。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如此。

根据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我一方面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另一方面,我在编排时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我意识到,教师参与编写教材具有专业编者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我们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也有弱点——缺乏编写专业化经验。既要有钻故纸堆的耐心和细心,又要有贯通各学科知识的通识,还要有比较系统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民俗知识和版面编排知识等。这一切,都需要“在编写中学会编写”。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修正自己的设想,使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向“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引导学生在学习校本教材过程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学习历史的价值和愉悦,在探究中让枯燥的历史活起来,这是我编写校本教材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开设选修课课程的人数统计,选择我开设的“福州乡土文化”选修课的学生,就达到了76人。这个数字在学校内名列前茅。事实上,一些原先没有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也加入旁听的行列。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态度、情绪、感受,都明显升温。有的同学说,原来历史也是可以这样学的!一些学生开始以“三坊七巷的保护”、“福州的近代教堂”等为题,邀请我为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些学生开始进入寿山石市场、走访民居,去亲身感受福州民俗文化。

初步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我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又发现了自己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的方向:如何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教材?如何建立师生互动的机制?如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那么,再进行新一轮的反思、计划和实施吧。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进一步修正、充实和提高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正是我们实施课程理论研究的真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