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育应关注什么:环境史论

时间:2009-10-18 17:17:46  来源:景爱
 

“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之推荐阅读文章

1、环境史:一种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

 

2、景爱:环境史续论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提 要]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空间范围,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但是不包括社会环境。生态中心论的提法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矫枉过正。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是环境史研究的两大重点。历史地理学、农史林史水利史的部分内容属于环境史,它们与环境史各有侧重,不能等同为一。考古学扩大了环境史研究的视野。环境史与上述学科的关系,体现了环境史跨学科的特点。

  [关键词]环境史;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态中心论;跨学科

  环境史属于新兴学科,有许多问题尚待加深认识和明确。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作《环境史引论》。受篇幅所限,有些问题没有提及,有些问题论述比较简略。今就环境史有关的问题,再做些补充说明,作为《环境史引论》的续篇。

  一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即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也就是时下许多人常说的人类与环境互动史①。既然如此,就应当搞明白环境究竟是指何而言,都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是自然环境的简称,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一种称谓。在汉语中,圆圈形的东西称作环,《说文解字》称:"环,璧也"②。璧即玉璧,呈圆环形,故许慎用璧来解释环。境是指疆域而言,《说文解字》:"境,疆也"③。所谓环境即疆域环境、地理环境。不过环境虽以地理环境为主,但是又不能只限于地理环境,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已超出了地球,远至外部空间,现在许多国家正在探测月球、火星能否居住人类,企图将人类迁移到外部空间。因此,环境史研究所涉及的环境,应当包括外部空间。


  从科学意义上讲,所谓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空间范围,包括阳光、空气在内,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物质世界,其中以地球为主。就目前来说,移民到外星球尚不可能实现,人类只能居住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的演化分为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两个阶段,地球的地质演化,称作地质时期,地质时期长约45-46亿年④。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已揭示了地球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生物和人类,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②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
  ③许慎:《讲文解字》卷12下。
  ④地质学家多认为地质时期为46亿年,唯盖保民认为是45亿年,见《地球演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生命的阳光、空气、水、土地,另一部分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统称为生物。生物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环境,在生物之间还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种种关系,被生物学家称作生态。传统的生态学只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后来与环境学结合在一起,称作环境生态学,又称作生态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有人工环境,即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杯境,例如水利灌溉系统、人工湖泊、运河、人工林、人工草地、耕地、城镇、道路等等。有人将人工环境称作社会环境①,这是很不准确的。所谓社会环境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科学文化、观念形态和社会组织等等。社会环境不包括在环境史研究的环境之内,为了避免出现混乱,人类创造的环境应当称作人工环境更为好一些。


  这样,环境史研究所涉及到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

 

 

  二 关于以生态为中心问题

  传统的史学是人类史,是以人为中心,很少涉及到环境问题。这是因为传统史学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政权服务的,自然要注意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很少提到环境问题。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可否认,传统的史学是有缺陷的,不完整、不全面,重人轻物。环境史研究就是要纠正这种偏向,实事求是的揭示环境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全面记述人类的历史。


  近年有人提出,要构建全新的历史体系,即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历史体系,可以简称为生态中心论②。这种意见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史学的不满和抗议,不过仔细考虑这种意见,发现有些矫枉过正。


  人类属于生物的一种,是从灵长类动物类人猿发展而来,这是人类的生物本质。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服从生物的规律,就是生物本质的体现。有人说人类有兽性,如果抛开其侮辱性成分,就人类的生物本性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的本性和本能,是很明显的,勿需作更多的说明。


  有人认为,除人类以外的生物和大自然"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③。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在历史中不书写自然的历史学家,也是承认这一点。不过称自然界有"创造历史的能力",这种将自然界拟人化的说法,却有些不甚妥当。它弱化了人类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企图将自然的作用扩大到超过人类的地位,是与实际情形不符的。


  人类与其它生物(包括灵长类动物在内)最大的区别,是人类具有语言,能够劳动,形成社会组织,正因为如此,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主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然界却是被动的被人类所利用和改造,只是人类所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而已。随着人类智慧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人类变成了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有时会以灾害的形式危害人类,被称作报复和惩罚,这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因为大自然没有意识,灾害的发生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它不会主动地来创造什么历史。


  生态中心论很明显是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人类降低为一般的生物。以前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忽视了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环境的好坏确实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利用改造的能力大大加强,自然环境无法阻止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北方一些狩猎民族很快转变为以农业为生,离开了原始森林(例如鄂伦春族)便是典型的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一文,对此详有介绍。见《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③参见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我们应当科学、客观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人类是主动的一方,自然是被动的一方。人类利用开发自然,虽然有破坏自然的一面,同时也有建设性的一面。人类砍伐树木,如果科学合理,对森林会有一定好处的。森林的朽木、倒枝,不利于树木生长,清理朽木、倒枝,合理的间伐,会增加森林的通风透气,增加阳光照射,可以加快树木的更新和成长。人类将野生植物、动物驯化以后,极大地扩大了其生存的空间范围,有利于种群的扩大和发展。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来看,植物、动物的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人类既有破坏自然的一面,又有保护自然的一面。目前,人类已自觉地从破坏自然走向保护自然,努力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谋求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我们不应当是悲观主义者,而应当是乐观主义者。这才是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的历史观。

  三 环境恶化与环境污染

  环境恶化与环境污染是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自然也就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点。环境恶化是世界普遍性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表现。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自进入铁器时代以后,人类便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森林被砍伐以后,必然要出现水土流失。中国的黄土高原,原先本来生长有森林植被的,由于这里农业文明出现得早,森林植被破坏最为严重,结果这里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大河"因此而变成了黄河。黄河河床沉积了大量泥沙,使河床不断抬高,成为高于两岸田野和村镇的悬河。河床上的泥沙,迫使主河道不断摆动,于是出现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黄河泛滥,使黄河下游豫、皖、苏、鲁形成了广大的黄泛区。宋代的汴梁城,河北的巨鹿城,均被泥沙埋在地下深处①。


  在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上,农业垦耕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下风成沙出露,形成了流动沙丘和平沙地。古代著名的居延绿洲、猪野泽绿洲、屠申泽绿洲以及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国家(如楼兰、精绝),先后沦为沙漠,变成沙漠的一部分②。这种现象在西亚和中亚也可以看到,古巴比伦、波斯的一些城镇,也被流沙湮没③。


  古代的农业灌溉,由于排水不畅的原因,出现了次生盐碱化。在美索不达米亚,盐碱化始于公元前2400年,向西扩大到幼发拉底河,而后扩展到巴比伦④。在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由于长期引黄灌溉,也出现了严重的盐碱化,在盐碱土地上只能种植棉花之类抗盐碱性比较强的农作物。


  水库的修建,使一些河流出现河水断流现象。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是内蒙古额济纳河的上游。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在黑河上修建了许多水库,春夏季节河西走廊关紧水库的闸门,将河水引入耕地灌溉。深秋以后,河西走廊才打开水库闸门,向额济纳河输水。因此,额济纳河一年中大部分处于干涸状态,变成了季节河。西辽河是东北著名的河流,过去经常出现泛滥,于是,在西辽河上游修建了红山水库。在红山水库修建以后,西辽河中下游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通辽镇为中心,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水漏斗⑤。因为修建水库导致河水断流,几乎具有普遍性,在西北地区尤为严重。
  在环境恶化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盐碱化,实际上也属于环境污染,因为土壤的盐碱度(PH值)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65页。
  ②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③朱震达等著:《中国的荒漠化及其治理》书末所附照片,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④(英)塞顿·劳埃丝著,杨建华译:《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7-8页。
  ⑤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

 

 

  人们常常认为,环境污染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其实,古代也有环境污染,城镇污水排不出去,也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例如汉代长安城由于城市污水排放不畅,渗入地下将水井污染,使井水咸卤,不宜饮用。隋代放弃汉长安城,另建大兴城(新长安城),与地下水污染有密切关系。唐长安城经"安史之乱"以后,城市排水渠道遭到破坏,城市污水排放不出去,大量渗入地下,结果造成井水咸苦有异味,是 HC02SO4,HC03CI矿化度高的结果。宫廷用水由骆驼从城外运人,而一般的平民只能饮用咸苦的污水①。


  到近代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由废气、废水、废渣所造成的污染,不仅危害了河水和土地,也危害了海水和大气,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会留下工业污染。人类在太空中留下的飞行垃圾,给宇航员构成了威胁,那些破毁的飞行器残片,随时都可能撞击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至今尚没有完全被人类所认识。不过像疯牛病、禽流感、癌症、鼠疫等等传染性疾病,都与环境的影响有关。食物防腐剂、着色剂(如苏丹红、孔雀蓝)、增味剂,都程度不同的污染了食物,使食物中有害物质增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四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二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只限于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其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以距今一万年开始的,在此以前属于古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学最初只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其研究范围有所扩大,除历史人文地理以外,还包括历史自然地理,重点是研究历史气候、历史植物、历史地貌、历史水文②。


  从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来看,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是基本一致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历史文献、古代遗迹考察进行研究,也与环境史研究相同。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人,大部分是历史学家,也与环境史研究相同.许多历史地理研究的论著,是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迁。例如谭其骧关于黄河的研究,史念海关于黄土高原的研究,侯仁之关于乌兰布和沙漠的研究,都是典型的环境史研究。在谭其骧创办的《历史地理》、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上,刊发了许多关于环境变迁的论文。由侯仁之主编的《环境变迁研究》,更突出了环境变迁,以环境变迁为主。可以说历史地理学家是最早涉足环境史研究的人,他们为环境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都是当代著名的环境史研究开创者。

 

 


  不过仔细比较环境史研究与历史地理学研究,便会发现它们之间也有些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生态环境是环境史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却不在于此。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等等,也是环境史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历史地理研究却很少涉及到这类问题。


  环境史研究与历史地理研究基本相同,反映出环境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环境史研究与历史地理研究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表明环境史研究具有不同于历史地理研究的特点,具有本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不能将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等同为一。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人,应当尽量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史成为独立的学科,不至于沦为其它学科的附庸。


  五 环境史与农史林史水利史


  广义的农业包括有农、林、水,现在农、林、水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农史(包括畜牧史、水产养殖史)、林史、水利史,也是与环境史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可以说是环境史的重要方面。


  中国农业起源早,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为立国之本,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因此,保留下来的有关农业的典籍相当丰富。受此影响,国人很早就从事农史研究。1918年吴蜇扈编撰的《中国农业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农史著作。其后,1921年有张援撰写的《大中华农业史》。由于农史颇受重视,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农史课程。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设置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后改称农业文明研究院),极大地推动了农史研究。此后,又创办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古今农业》等等有关农史的期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建超:《汉唐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与黄土地带国都的生态环境嬗变》,见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城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第88-97页。
  ②侯仁之:《历史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276-278页。

  农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包括农业机具),二是研究植物和动物的驯化,即农作物的出现和家畜的出现,以及其种群的发展扩大。前者与环境史虽有关,但是关系不甚密切,而后者却是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耕种一方面创造了古代的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却十分明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即与过度的农业耕种有关。农业开发越早的地区,环境退化越严重,这种现象几乎具有普遍性。在有些山区,滑坡、泥石流也与不适当的农业垦耕有关。围湖造田、填海造田,也影响了环境平衡,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和水体、生物的污染。凡此种种,都说明农史研究非常重要,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方面。


  林史也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林业院校设有林史课程,在中国林学会下设有林史学会(属于二级学会),专门从事林史研究,编辑出版了《林史文集》。张钧成撰写的《中国林业传统引论》①、翟旺撰写的《太岳山区森林与生态史》和《管涔山林区森林与生态变迁史》②,都属于环境史著作。此外,在《农业考古》上也刊出了许多有关林史的论文。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的存在制约和影响其它生态系统。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家园,陆地野生动物大部分栖息于森林中。森林的存亡,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存数量。森林是主要的野生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是陆地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对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森林具有储存水分、调节干湿度、防风阻沙的巨大生态功能。由于森林地表反射率低,能够产生生物核等原因,使森林具有影响成云降水的作用,森林多就多降水,森林少则少降水,没有森林的地方(如沙漠戈壁)很难降水。因此,保护森林就是保护陆地生态环境,这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从类人猿到人的转变,是在森林中完成的。因此,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走出森林以后,仍保留着朦胧、却真实的记忆,森林成为人死以后的归宿。人类至今仍留恋森林,许多民族都认为,人死以后其灵魂要回到山林之中,故许多陵墓修建在山林之中。许多民族都有祭祀山林的习俗,形成了特有的森林文化。例如匈奴人秋天有大会蹄林的习俗,所谓蹄林按颜师古的注释,即"绕林木而祭也"③。古代蒙古人有绕树跳跃舞蹈风俗,称作鬍鬏树④,现代蒙古人的祭祀敖包,都属于森林文化。


  水利史也是环境史的重要方面。所谓水利,就是通过人工修建的工程设施,来利用河水为生产生活服务,减缓洪水灾害。中国古代的水利可以追溯到鲧、禹时代,此后的水利事业一直受到重视,历代不断。堤坝、水库、人工湖、运河,都是常见的水利设施。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水利工程的构造,而是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以节制洪水,减少水患,有利于水上交通和灌溉。不过在战争之际,用破坏河堤去淹没敌人,却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明朝末年,李自成攻打开封之际,居住在城中的周王派人决开黄河大堤,城外的起义军和城内的居民被淹死数十万人,开封城内地面升高2-3米,城外出现了黄泛区。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用河水阻止日军西进,结果造成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形成了豫、皖、苏的黄泛区。明初大将冯胜久围黑城不克,最后筑沙坝,断河水,结果造成弱水下游改道,古代的居延海和居延绿洲消失,变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

 

 

  水利史研究起步早,许多水利院校均开设水利史课程。在水利部下设有水利史研究室,在黄委会下也设有水利史研究机构。水利史的研究著作比较多,其中许多内容属于环境史研究,很值得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②这两种著作均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前者于1996年问世,后者于]994年问世。
  ③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892-2893页。
  ④《元朝秘史》卷1,从书集成初编本,第43页。

  与环境史有关的学科很多,不限于农史、林史、水利史,例如灾害史、疾病史(瘟疫史)、移民史也都与环境史有关。由此不难看出,环境史的跨学科研究非常明显,只有跨学科研究,才能推动环境史研究。

  六 环境史与考古学

  环境变迁,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迁,在史书典籍中记载很少,这为环境史研究造成了许多困难。仅仅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环境史,是远远不够的。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扩大研究人员的视野,为环境史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考古发现的古代遗迹、遗物,凝结有丰富的科学信息,是无声的语言。解读这些遗迹、遗物,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关环境的信息。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出现了沙漠考古、环境考古等新兴的考古学分支学科。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人,都十分重视考古发现,环境史研究亦应如此。


  人工环境,如水渠、塘坝、城镇、长城、运河、耕地等等,即使是由于年代久远,遭到了自然和人为地破坏,总会留下一些痕迹。通过考古学方法,这些遗迹的时代是可以判定的。只要确定了其时代,其性质、作用、影响便可以迎刃而解。古居延绿洲在弱水尾闾,在西汉时代绿洲相当繁荣,而今天古居延绿洲已完全消失,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古居延绿洲深陷沙漠戈壁中,从古代城堡、水渠、墓葬、耕地的分布来看,汉代垦区重心在弱水左岸,唐代垦区重心在弱水右岸西部,西夏和元代垦区在弱水右岸东部。垦区空间的不同分布,说明了什么?经深入研究以后,发现是与垦区迅速沙漠化有关。汉代垦区耕种不久,即由于地下伏沙出露而沙漠化,于是,唐代只能放弃汉代旧垦区,另去开辟新垦区。唐代的新垦区不久又沙漠化了,西夏和元代无法利用汉代和唐代的旧垦区,只能又去开辟新垦区。最后,两夏和元代的垦区也无法逃脱沙漠化的命运。由于此种原因,汉代、唐代、西夏和元代的垦区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在个别地方有重叠现象),在文献中虽有汉、唐、西夏、元代在居延垦区耕种的记载,却不详不同时代垦区的关系,许多人误认为是垦区先后沿用不衰。通过考古学研究,得以确定不同时代的垦区并不是先后沿用,而是不断改换垦种的场所①。这种现象在西北地区,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古代农作物的种子、动物的骨骼以及房木、农具等等,这为研究古代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关于我国稻作的起源,一些农学家和民族学家根据文献记载进行过论述,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然而没有可靠的实物证明,使得这种论述有些苍白无力。大量考古发现,为稻作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我国史前栽培水稻在考古中多有发现,据统计,至少有130余处。其分布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占发现地点的73.7%。其中以浙江余姚河姆渡和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澄湖的发现最为重要,既有籼稻,又有粳稻。由于地层明确,且有大量的人类生产生活器物与其共生,故可以断定属于已经被人类驯化的水稻,而不是野生的水稻。河姆渡遗址、罗家角遗址据14C年代测定,距今约7000年左右,可知早在7000年以前,我国即已出现了水稻种植,长江中下游应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发源地凹。实物的证据比理论推测更有说服力,更能取信于人。


  在考古发掘中取得的孢粉,由于有明确的地层,其时代是比较清楚的,因而通过孢粉分析,可以揭示人类居住时的生态环境和植被分布状况。许多环境学家、生物学家都非常重视考古发掘中取得的孢粉,成为研究环境变迁的重要手段。

 

 

  七 环境史研究的目的

  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性非常强,这是与一般的史学研究不同的地方。环境史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向广大公众传播环境保护知识,二是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景爱:《额济纳河上游环境变迁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期。
  ②安志敏:《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文物》,1999年,第2期。

  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这是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历史研究通常是向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前车之鉴为后事之师。环境史研究尤是如此。


  我们今日所面临的种种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都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贾谊云:"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①为了防止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就必须向广大公众讲述历史上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唤起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环境,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宣传,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环境史研究工作者,需要撰写大量的论著,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的需要,既需要学术著作,又需要科普知识读物。


  大量事实表明,政府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政府决策具有宏观性,影响面大。例如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大规模垦荒,造成了严重的荒漠化,至今仍难以治理。又如在黄河上中游及各大支流大肆修建水库和拦河坝,直接导致了黄河断流。因此,环境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和科学依据,献言献策,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


  环境史学家不仅重视过去,更应当重视现在和将来。要根据对历史上已发生过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来论证今日和未来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寻找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的新途径,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协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赋予历史学家的新使命,历史学家应该当仁不让,做好环境史的研究和宣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班固:《汉书》卷48《贾谊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253页。

  Environmental History Continuation
  Jing Ai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of China, Beijing, 100029)
  Abstract:Environment refers to the spatial range surrounding the humankind, i.e. the substantial world which the humankind lives in. It include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nual environment bu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arlance of Zoology-Central ignores the humankind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nd may be wrong in some certa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re two empha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ome content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gricultural history, forestry history and history of irrigation works belong to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With emphasizing on different aspects in study, they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same as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rchaeology widens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s studying vis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above subjects embodies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s character, i.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nual environment; the parlance of Zoology-Central ;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第152-158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