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课题结题

时间:2009-10-18 17:18:24  来源:南通市教…
 

    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课题结题
 

    南通市教研室 江苏省南通中学

    “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是南通市教研室和江苏省南通中学共同研究的课题。该课题主要针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突破传统的传递性课堂教学这一模式,将过去中学历史第二课堂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和拓展,初步建构中学历史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模式,提高历史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课题在2002年6月正式开题,通过论证后正式启动。前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探索,中期报告“中学历史活动课程解析”发表于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后期主要进行初中历史课外活动和高中历史研究课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研究成果。对照开题报告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理论假设

    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是指在中学历史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开设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承,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活动课程是实践素质教育的载体,它是与学科课程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培养。这些意识和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活动课程作为教育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性,在实施中应根据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自身的规律,遵循五大原则,即:教育性、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创造性原则;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虽然中学历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在具体目的、编排、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向学生传递的主要是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都注重系统化,但是学科课程所重视的是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这两种课程编排所强调的系统性都由于各自的载体不同而不同。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教育性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和感知即时信息。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结构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活动课程理念下的基本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除此之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归属到活动课程的体系中。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结出如下四类基本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具体设定的课时组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讨论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四个环节:一是问题提出。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不同的观点供学生讨论。二是资料的积累。教师提供一部分,学生自己寻找一部分,在课前准备时教师提前要求。三是分组讨论。这一环节是关键。选好小组长,带动好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老师应不停地参与各组讨论,鼓动各组讨论的深入。各组还应选择好发言人。四是交流总结阶段。分组交流时会带来观点的冲突、辩论的升级。学生参与性再掀高潮。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鼓励思辨的深入。教学效果是一方面巩固已有知识,另一方面能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参与性和凝聚力,提高所有学生的能力。

2、课外考察模式。

课外考察是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中学历史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实施这一模式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教学资源的选择,一个原则是有针对性。同样选择博物馆,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重点看的展区也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史考察偏向于各朝代文物的研究,思考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和发展轨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考察主要看实物展区,了解发展的艰辛和科技对人类的促进作用。二是带着问题去考察。考察应该是有目的性,了解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都应有具体的布置。如考察南通天宁寺的大雄之殿,主要是看房屋建筑体现了宋代的哪些特点?从中折射出宋代南通城的哪些社会状况?没有这一环节,教学过程就流于形式,也谈不上教学效果。三是及时的总结和研讨。每一个考察的对象都要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是归类和提升的过程,既要利用考察获取的资料,也要联系已学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提高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成果的环节。

3、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愿、合作参与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这一模式的要求,教学设计时主要要把握好两个具体的环节。一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是编历史小报,收集历史图片,制作历史网页,还是动手制作古代人类使用的器皿复制品等,都由学生自己报名,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其个性,有助于因材施教。二是注重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学生参与往往是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渐渐淡忘,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老师在指导时要分阶段规定教学任务,各个时期形成前后呼应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最后的成果也是丰硕的。问题解决模式要靠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积累,也能提高其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4、自主探究模式。

探究的目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未知的世界。应该说这种活动课模式是最有深度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来选择,作出决定。活动课本身不是必修课,应归入选修课的范畴。加强自主性,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研究。探究课应有一个主题,是研究本地城市的发展史,还是研究本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都应明确规定。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分解到每一课时解决一个什么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供学生参考,也要提供学生寻找资料的途径。自主探究的最后有成果的展示。对于成果的评价要全面,既要看其学术水准,也要看学生习得知识和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活动课两大模块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上述的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四种教学模式,从教学背景上分析,分属于课堂之内和课堂之外两大区域。由于各区域内教学环境、氛围和限制的不同,形成历史活动课的“课内实施”和“课外实施”两大模块,具体的开发和实施有所不同。

1、课内实施模块。

课内实施模块主要是适用于前面所述的课堂讨论模式和自主探究模式。以教室为实施的基本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资源。学生以行政班或走读班为基本单位。周课时在课表中明确体现,严格按作息时间进行教学活动。

明确主题是实施教学的关键。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的意识。这一模块的教学评价重过程、重学生的投入,评价的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和点评,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采用演讲、写小论文、创作历史剧等多种方式展示成果。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打擂台等方式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价。

2、课外实施模块。

课外实施模块主要适用于前面所述的课外考察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学资源,以整个社会作为实施的基本环境。可以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走访和网络等历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时间灵活掌握,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过程中去发现、反思中提高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教师的任务布置是粗线条的,在过程中也是引导和扶持。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在过程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个模块的教学评价注重全面,注重创新。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主要看其立意是否具有创新性,结论是否科学合理,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要解决问题。对于阶段性教学成果的评价,要在展示和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大家互评,最终形成固定资源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

四、主要研究成果和后续研究的若干思考

三年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成果。主要是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概念的界定。中期报告“中学历史活动课程解析”分三个部分阐述这一问题的。首先是历史活动课程的属性,将中学历史活动课程定性为跟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是对中学历史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等根据学生意愿进行整合和提升的课程模式,与经验课程和校本课程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其次是历史活动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的筛选。目标定为五个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中学历史总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服务。课程资源分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筛选时有两个原则,即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再次是历史课程标准使实施活动课程成为可能。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具体的符合课程意义的活动课和研究课。这类课型都可以归入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经过科学整合,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二是初中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原有的历史第二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一定的成效,但往往是看的多,如参观博物馆等,动手的较少,显得单调些,难于实现提高学生能力这一要求。初中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具体的内容整合为各个部分,如办历史小报、制造古代人类日常生活器皿等。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各个兴趣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导作用。历史小报《北极阁》从2002年4月创刊,已出版七期。主编从朱霖霖到陈天驰,班子已换了二届。各期以学生的历史短文为主,也有一些社会名达的约稿,还有“史老师信箱”,回答学生的问题。版面严谨又不失活力,在学生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吸引各届高三学生投稿。自创办以来,稿源充足,合订本得到《南通日报》老报人的青睐。

三是高中部校本教材《通城记略》的出版。一个学校的校本教材中,地方史的教材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高中年级的研究课更有系统性,充实完善中学历史活动课程体系,我们编写了《通城记略》一书。全书除前言、后记外,分四个单元十七课时,第一单元是南通博物馆群,内分南通博物苑、南通纺织博物馆和群馆荟萃三课;第二单元是南通人文遗迹,内分寺庙文化、钟楼谯楼与北极阁、古塔文化与南通三塔、状元故里和东寺西寺五课;第三单元是近代第一城风采,内分巍巍狼五山、城市项链——濠河、南通五公园、南通近代建筑和近代通城民居五课;第四单元是通城民俗与历代名人,内分民风与民俗、英雄志士、名人墓宅和杏林巨擘五课。从2002级高中部开始设“通城记略”的选修课起,取得巨大成功。自出版以来,《通城记略》获全市各界好评,为学校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还有待于不断的探讨。

一是中学历史活动课程如何真正纳入教学计划并得到有效的实施?一般学校对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只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间,缺乏具体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大大低于对传递性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作为基本教学模式的传递性课和活动课在制度上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使得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步履维艰。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分管领导的重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使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更具操作性,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活动课如何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素质?现在的各种类型的活动课,大都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选择的,由于中、高考等客观影响因素的存在,学生选择历史活动课的面不广,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绝不是精英教学,应该是全面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全面实施后,如何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将历史活动课程全面登台亮相,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已有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还需深入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