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课学案教学法专题集

时间:2009-10-18 17:18:32  来源:诸葛众
 

历史“学案教学法”

几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着实行学案教学,即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编写出一份学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

一、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学习目标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二)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三)学习方法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四)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用于习题课)等。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

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历史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编者按:资料来源——大连市网络教育中心

 

中学历史自助式“学案”教学法尝试

  

  内容简介:自助式“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历史 学案 教学法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 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三是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如鸦片战争:一、背景原因:1、国内: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2、国际:①工业革命:②殖民扩张:3、直接原因:①鸦片走私:②禁烟:二、过程:1、……  

   运用能力训练 :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如中华民国成立一节设计问题:1、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原因?2、由公开干涉转为“中立”原因?3、袁世凯上台的原因?4、对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5、民国行政区与现在有何不同?6、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1、主观:中共不成熟-右倾-放弃2、客观:中外联合-国民党背信3、教训:领导权-武装。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卖国”、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政治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既不能说是卖国,也不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革命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学生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老师问: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学生指出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老师再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还适时提示:从背景、形式、内容、影响各方面来分析,中、美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点?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联系高考试卷中契丹实行“两制”的材料题,指导学生初步得出认识:“两制”不局限于什么国家、什么时代,它是由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这一问题要完全弄清,需要深入研究,就以“中美‘一国两制’之比较”为题或学生自己命题,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进行竞赛评比。

 

 

 

四、“学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学案”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总结。“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老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增效”而不“增负”:当代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素质”与“应试”兼顾:教学改革特别是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学案”教学法正是力求从最大限度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几年来的“学案”教学改革的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明显提高,课堂思维活跃,学习探讨气氛浓厚。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取得突出成果,历史小论文在各级竞赛评比中频频获奖。在各级标准化考试中取得明显成绩,历史会考优秀率、高考上线率都接连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当然,“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希望历史教学界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成朋,转引自人教网

 

 

从“教案”到“学案”--中学历史教案教学改革尝试

南安华侨中学:肖卿贤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预先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预先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称之为“学案”。一般是每学期初将整个学期的“学案”编制完成,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学案”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在课前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在编制“学案”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体现老师主导作用。

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三、运用能力训练

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四、学生探索及反馈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

 

 

 

完成了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师生之间已经有沟通的共同基础。再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利用一部分时间,采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观点的掌握情况。接着用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辩论,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作课后继续讨论,也可以此为启发点,指导学生课余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几年来的改革尝试,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受到信息量来源的局限;在学生自学时间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学案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史洪保

内容提要:“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本文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体会,阐述了在“学案导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学生自学 教师参与

我校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开始进行省级课题《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学校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历史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和本学科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对“学案导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几点思考

    1.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根据新一轮课改的精神,历史课程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有效发挥这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校从2001年开始,系统地探索“历史学科学案教学模式”,这项研究得到学校、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当年被立为县级课题。

“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是指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历史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大纲(课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历史学案编写的方法、原则,历史学科学案的结构、内容,可供操作的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即从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共分三个阶段。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为第一阶段,任务是调查研究、确定和论证课题、申报立项、制定并完善课题计划。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为第二阶段,任务是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探索学案编写的原则、结构、内容,找到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并进行阶段分析和归纳总结。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为第三阶段,任务是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完善研究、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验收,2004年3月后进行课题的深化和推广研究。下面就这三个阶段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一)调查研究,提出课题:2000年在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对5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86.7%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处于盲目学习、模仿学习阶段;91.2%的学生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精神;32.4%的学生不能完整表述阅读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47.6%的学生虽能表述,但非常笼统,存在严重缺陷;67.53%学生对基本的学习方法缺乏了解;90%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找到了使用学案这种办法。为此,提出了该课题,并申报立项。

(二)确定课题组人员,做好《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设计: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孙传刚同志为组长,教科室副主任张明星、历史教研组组长刘帮勇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成立了由教研组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主研人员是:张明星、刘邦勇、杨志勇、石朝斌、覃天彪;并请县教研室副主任、历史学科教研员包祥伟同志进行指导。课题负责人、第一主研人员张明星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组织研究实施、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其余主研人员负责实验的具体实施、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写出总结或者分析报告;参研人员负责课题实施。

(三)加强理论学习,帮助实验教师”认识什么叫“学案”,什么叫“学案导学模式”,对本课题的含义有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理论的学习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组织教学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省、市教育局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及材料;读好《历史教学实施指南》、《导学式素质教学模式论纲》、《论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为了民族的未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这几本书和学习《人民教育》、《四川教育》、《教育导报》、《中国教育报》等教育报刊上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学习方式有教研组集体学习,年级分散学习,座谈讨论和自学等形式。为了便于教师学习,学校教科室将各种资料里有关学案教学和导学模式的文章复印发给全体教师学习。其二,我们请有关领导、专家就课题研究进行咨询或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三年来,我们先后请县教研室副主任包祥伟、陶林老师等对课题进行设计和指导;有一半以上的课题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有关新课改的培训,对课题研究起了相当重大的指导作用。

(四)向学校申请,筹集了5000元资金用于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一)根据随机编班、随机确定的原则,确定高2004、高2005级各8个班、初2003级2个班、初2004级2个班为试验班,对实验班的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

1、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四统一;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结合,探索实施学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要求课题组成员隔周集体备课一次,制定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学案教学目标,并讨论其实施方法;每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每学期组织对外大型科教活动一至二次。

2、统一检测:单元练习或者平时训练,实验班一律统一进行。

3、课堂教学时刻渗透三个意识即: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把握三个课堂要素即:目标教学、参与互动、反馈巩固

4、处理好两组关系:知识、能力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主导、主练与主体的关系。

(二)大胆探索,实施模式

老师们按照要求在课堂上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提出了学案编写的原则、结构、内容后,重点研究模式的具体操作问题。老师们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学目标实施入手,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为轴心,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可供操作的导学模式,将模式的课堂教学定在: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八个环节。在此期间,历史组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了4次优质课竞赛,每个参研教师都上了2次以上的公开课,召开了学案教学研讨会20余次。三年来,一共推出县级公开教学研究课4 节、校内研究课约3节,其中有新课、复习课,也有活动课;有大纲(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也有选学内容,充分展示了学案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该课题成果还多次在县级会议上进行交流,在一些学校开始进行推广。

我们还对这项实验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撰写教学实验论文。近三年来,我们一共撰写论文 14篇,有3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年会上进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归纳整理,形成课题成果

为准备结题验收,课题组先后召开了3次会议,总结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对课题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反思,为课题成果的推广作了准备。

我们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讲,课题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真正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和自身的工作价值。课题研究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课题研究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很高,敢于质疑问难,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涉及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焦点。教改课题组曾对初2004级(3)、初2003(7)、高2004级(14)、高2005级(2)四个试验班级共220名学生,从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负担等12个问题进行了无记名的学情调查,从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可以明显看出,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进步,学习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学习负担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减轻,应当说,基本上达到了教改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如:初2003级3班的蒋悦同学认为:学案导学“吃自助餐,使我们觉得历史学科的味道越来越好”;高2004级14班的周稀汀同学写道:“历史导学学案摆脱了陈旧与枯燥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分步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高2005级2班的同学称:“历史学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当然,由于我们的工作经验尚不足,有许多问题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如:如何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在学案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等。我们还将不断深化课题研究,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2004年5月

课题负责人:张明星 

主研人员:张明星、刘邦勇、杨志勇、石朝斌 、覃天彪 参研人员:杨承安、牟洪兵、刘  梅、王兴蓉

执      笔:张明星 

编者按:本文转引自凤山教研网

 

 

中学历史“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法尝试

南师大镇江实验中学     侯翠萍

内容简介:“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又尽量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高效实用为原则,结合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历史  教案学案一体化  教学法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新手来讲,最害怕面对的就是劳而无功的付出,也就是在历史教学中通称的“高耗低能”现象,究其关键在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有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针对这种现象,本人从教学的角度尝试着使用新的备课方案,来提高教学实效。

 

 

 

一、从教案到“教案学案一体化”

    备课是教学的前奏,而设计出一个好而实用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地采用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模式中出现的教案存在一些弊端:1.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主要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完整精彩,不太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2.教案的保守性,教案是教师专用,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一无所知,课堂上只能被动学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程序化、公式化,缺乏活力。从1921年英国人尼尔创办Summer Hill School(夏山学校)以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继在各国出现,在“游戏中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学”蔚然成风,但是在操作中,笔者发现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看似活跃,而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注意到就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自主对知识体系进行完整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实际上,教学法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才是关键,而这样的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将传统的“教案”改变为“教案学案一体化”(以下简称“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是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如何教,引向如何引导学生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处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教学方案,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体系有一定了解,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部分内容,剩余的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鼓励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教学相长。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编制时考虑到知识、技能及运用等诸多环节,适当区分层次,让学生能各取所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案”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结构线索,这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这种设计,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我在设计时拟定好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空间给学生做笔记,预习,总结。

    基本史学概念和观点:罗列出学生应当掌握的概念、史实,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从几方面概括:事件起因(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事件的影响(性质、作用和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留出部分空档,作为学生自学用。这一部分内容,可操作性强,学生也容易产生兴趣和成就感,可以逐步提高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一、原因:1.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2.商业危机3.客观条件4.宗教狂热二、过程1.……

    运用能力训练: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的相关内容,可选用一些例题或教师自行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自学后选择力所能及的部分完成。如美苏争霸一节设计问题:1.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2.美苏争霸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3.美国和苏联在每个阶段调整战略的依据是什么?……

当然,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在每个“学案”后都还留有余地,用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想法,为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做准备,对学习技巧,能力培养和一些新的思维进行讨论,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学案”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检查梳理基础知识:强调教学一体,教学互动。先让学生完成课前没有来得及预习的内容,再用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让他们简单概括知识内容,并讲述学习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老师纠正错误,总结,完成他们对知识体系的再次构建。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学生能够概括出共性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势力或者殖民压迫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对于个别国家的特殊情况则要给与提示。

    指导提高运用能力:采用相互提问、对抗讨论、知识串讲等方法,对学生运用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在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补充见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鼓励思考,总结技巧,引导正确思维。比如在对早期殖民扩张的评价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总体看来无非是从生产力发展标准和道得标准来进行衡量,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学生就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价事件的影响,很多人正确的评价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作用。

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前从“学案”得到启示提出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由感而发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提出后,由学生做答,讲出思路,再询问出题者对答案是否满意,由此引出出题者的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老师再适当指导点评,由此引发出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或学生很有兴趣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后继续借助各种手段获取材料和证实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钻研,甚至表述成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如辛亥革命的功绩和评价,很多同学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最后写出了十几篇小论文,班级再组织竞赛评比,一下子调动了很多同学的积极性。

 

 

 

四、“学案”的可行性

    在“教案学案一体化”理念刚起步时,很多教师心中顾虑甚多,学生明确了教学设计思路后有懈怠情绪,不愿意思考;教师编“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等,但在实施后很多老师发现,“学案”的出现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对于具体的知识点来说,仍然是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问要检查学习成效,教学只是在教和学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又逐步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得到更多。至于工作量大只是一时的,在“学案”完成后,教师只需要略加调整和补充就可以一直沿用,具有长期效应,而且,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教师之间分工合作,整理单元和章节,一时间工作量有所增加,但是在学生学会了技巧后,学习内容可以适当简化,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课堂教学含量会越来越丰富,课堂教学效率则越来起高,持之以恒,教、学会渐趋轻松自如。所以,“学案”的出现,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一举数得,有推行的价值和可能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学同仁们开始接受并实地操作“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起步较早的一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相长,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这种教学法会得到更多的提高和完善。

编者按:本文转引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实验中学电教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