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周长森:导言课抓住什么
史永森:“研究性”教学
周长森导言课抓住什么才
最新热门    
 
童昌森:解读历史与文学中的周瑜

时间:2009-10-18 17:18:47  来源:童昌森
 

童昌森:解读历史与文学中的周瑜 


    周瑜是著名的历史人物,生于汉熹平3年(公元174年),卒于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以赤壁之战闻名于天下。《三国演义》以不少篇幅对周瑜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使历史人物周瑜变成了小说人物周瑜。这两个周瑜是不同的。

    小说中的周瑜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描写。

    第十五回对周瑜的出场作了交待,周瑜是孙策的少年朋友,孙策回江东,碰到了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张昭和张纮。周瑜很慷慨,给了孙策以资助。在孙策征讨刘繇的战役中,周瑜以袭取曲阿的策略,帮助了孙策。第二十九回对孙策亡后,周瑜从巴丘回吴奔丧进行了描写。周瑜受孙策之托,与张昭一起辅助孙权。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对周瑜的真正描写集中在第四十四回到第五十一回,第五十四回到第五十六回。《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极易激动,自视甚高,气量狭窄,忌贤妒能的人。比如第四十四回写了“孔明用智激周瑜”这个情节,用曹操造铜雀台意欲夺“大乔小乔”来激发周瑜的抗曹决心。当诸葛亮诵完铜雀台赋后,周瑜一下子被激怒了,《三国演义》写道: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东吴决策已定,周瑜回去后又请诸葛亮商议攻曹之策,此时诸葛亮指出“孙将军心上未稳,不可已决策也。” 周瑜连夜访孙权,果然如诸葛亮所说,于是周瑜就认定:“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周瑜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就动杀机,显然是嫉妒,否则如果从东吴利益考虑,那就要设法把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挖过来。到是鲁肃想到了要挖诸葛亮,曾派诸葛瑾去说服他,但不能成功。此时,周瑜“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第四十五回写了周瑜欲借刀杀人,即让诸葛亮“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谁知诸葛亮是破了周瑜的计谋,用激将法激周瑜自去断操粮道。后来周瑜知道自己有中了诸葛亮之计,于是,气愤之计,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又是鲁肃劝他待破操之后在图之。

    第四十五回还写了周瑜使蒋干中反间计的情节,写出了周瑜的足智多谋。第四十六回着重描写了“草船借箭”的情节。当诸葛亮识破周瑜的反间计时,周瑜大惊,他发誓:“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为此,周瑜想出了限时要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的计策,用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去逼诸葛亮自取其咎。结果,诸葛亮用超常的智慧设计了“草船借箭”而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计策落空。同时,还描写了周瑜识破曹操的反间计,而反用反间计的情节,足显周瑜的智谋过人。第四十七回描写周瑜设计利用庞统献连环计的情结。

 

 

    第四十八回写曹操中计。第四十九回写诸葛亮借东风解周瑜之难,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可是周瑜却没有去欣赏与诸葛亮联合作战成功的喜悦,反而认为:“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于是就部署兵力去追杀诸葛亮,幸亏诸葛亮神机妙算,早有安排而成功走脱。对此,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可见,周瑜是处心积虑要杀诸葛亮的。第五十一回写诸葛亮智取南郡一气周瑜的故事。南郡被曹操占领,曹仁把守。诸葛亮先让周瑜取南郡,使周瑜与曹仁争斗,当周瑜在战斗中受伤时,诸葛亮派赵云取了南君。同时又派张飞袭取荆州,派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坐收渔利,而周瑜却一无所得,怎不气愤?“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

    第五十四回和第五十五回写周瑜利用刘备丧妻之计,设计使刘备陷入温柔之乡而丧志,可是诸葛亮早有谋划,与赵云密切配合,结果使东吴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觉得“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因而只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第五十六回写了周瑜欲借口取西川,而假途于荆州,出其不意而取之。可是此计又被诸葛亮识破,周瑜怎不气死?再加上诸葛亮的一封劝阻周瑜取西川信的刺激,周瑜只得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恨离开了人世。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可以看出,周瑜对孙权的事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迫切希望成就孙权事业的雄心壮志,却受到了智谋过人的诸葛亮的挑战,所以他要杀诸葛亮。杀不了,又赢不了。悲愤忧郁自然而成。这样就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悲剧。这是小说中的人物周瑜。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周瑜身上学习他忠诚于事业精神,也要从小说中的周瑜身上接受教训,切不可心胸狭窄,切不可太易激动而被人利用

    然而,史书中的周瑜却是另一幅面容,周瑜是一个旷达潇洒的统帅。周瑜的心胸并不狭窄。周瑜与诸葛亮之间不存在那么多的较量。周瑜没有处心积虑要杀诸葛亮,周瑜也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载:“舒人周瑜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问,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劝策徙居舒;策从之。瑜乃推道南大宅与策,升堂拜母,有无共通。”从这则记载看,周瑜是一个好交友慷慨大方的英达青年。他对孙策没有一点嫉妒之心。后来当孙策离开袁术回到江东的时候,周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此时,孙策非常高兴,曾说:“吾得卿,谐也”。如果说,周瑜嫉妒心很强的话,最值得嫉妒的人应该是孙策,事实上他们两人非常融洽。据《三国志卷五十四》载,周瑜帮助孙权“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接着又渡江“击秣陵,破窄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周瑜配合孙策节节胜利,非常和谐默契。孙策初回江东时只有“众五六千”,经一系列胜利后,“策之众已数万矣”。此时,孙权就让周瑜“还镇丹阳”。周瑜回去后,袁术“欲以瑜为将”,但周瑜认为“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其目的是借道回江东。袁术居然同意了,于是周瑜于建安三年回到东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并授予建威中郎将。不久,孙策欲取荆州,又以周瑜为中护军,并兼任江夏太守。周瑜配合孙策“攻皖,拔之。”后来又“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由此可见,周瑜是尽心尽职配合孙策建功立业的。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班统领东吴军政大事。周瑜以中护军身份与张昭共同帮助孙权掌握军政大权。《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载:“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而服事焉。” 可见,周瑜是极尽全力辅助孙权的。当鲁肃要回到北方去投郑宝的时候,周瑜劝阻了鲁肃,并把鲁肃推荐给孙权,他对孙权说:“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于是孙权很高兴地接见了鲁肃,并“独引肃合榻对饮”。此时鲁肃为孙权做出了战略决策。由此也可看出周瑜并没有一点忌贤妒能的心理。反而张昭表现了一些嫉妒心理,他“毁肃年少疏漏”,但孙权却“益贵重之”。周瑜辅助孙权,可以说是屡建奇功的。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载,建安七年,“曹操下书孙权任子”,当时张昭等人没了主意,周瑜能够入情入理地分析情势,得出坚决不能送人质到曹操哪里去的结论。他的一番话,使吴夫人和孙权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遂不送质”。

    据《三国志卷五十四》载,周瑜“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江夏太守黄祖派邓龙侵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至此,周瑜已经建功立业了,周瑜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雄姿已经被世人所称道。而此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

    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二年被刘备请出山的。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史书上没有诸葛亮建功立业的记载。直到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才在赤壁之战中露头角。赤壁之战书写了周瑜一生最辉煌的篇章。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在暗中部署和指挥的。比如,“孔明用智激周瑜”“诸葛亮舌战群儒”完成了赤壁之战的决策;提出用火攻,解决了战术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创造了战役胜利的条件。事实究竟如何?

    事实上,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根本没有“孔明用智激周瑜”“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以及“庞统献连环计”“蒋干中计”等情节。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载,在孙权作出下定决心抗操的决策中,诸葛亮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并边激边劝地说服孙权抗曹。尽管中间有“权勃然”的情节,但最后是“权大悦”。但是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周瑜。当时孙权阵营里的将领和谋臣大多主张“迎操”,只有鲁肃主张抗操,但势孤力单,于是劝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回来后,审时度势,从曹操的“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本质,从孙权“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的优势,从北方兵众到南方作战的劣势的等方面向孙权作了知彼知己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愿意领兵破操的决心,帮助孙权作出抗操的正确决策。当夜,还去见孙权,进一步从兵力的比较方面进行分析,促使孙权下定决心,奠定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诸葛亮在柴丧时,周瑜在鄱阳,而没有在柴桑,所以根本谈不上“孔明用智激周瑜”。抗曹操的决策作出以后,周瑜马上合理地部署兵力,准备作战。当周瑜的船只启航的时候,刘备“遣人慰劳之”,但周瑜以“有军任,不可得委署”的谢绝。这是,“备乃乘单舸往见瑜”。刘备求见鲁肃,未得到周瑜的同意,可见周瑜根本没有同诸葛亮接触过,也没有把刘备、诸葛亮等人放在心上。根据曹军船只连环和“时东南风急”的实际情况,黄盖提出了用火攻的建议,他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在战术上获得了胜利的保证。

 

 


    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载,第一个意识到要建立孙刘联盟以抗操的是鲁素。鲁肃在当阳长坂说服刘备,希望刘备去投孙权。他说:“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雄,咸归附之,已居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备甚悦”。刘备用了鲁肃的计策,“进住鄂县之樊口。”所以说,鲁肃在建立孙刘联盟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诸葛亮柴桑说孙权对孙刘联盟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远没有达到《三国演义》所写的程度。尽管诸葛亮说服孙权时用了激将法,但没有《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有些内容。比如,铜雀台建筑于建安十五年,应是赤壁之战后二年了,所以也就没有用“二乔”来激周瑜的根据。应该说,到赤壁之战胜利时止,诸葛亮还没有值得周瑜嫉妒的理由。

    赤壁之战后的建安十四年,“周瑜攻曹仁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领寻阳令。”建安十五年,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这时,周瑜曾上表献策:一方面设计引诱刘备陷入温柔之乡而丧志,另一方面出兵攻打荆州。但“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擥英雄,不从。” 也就是说,这条计策没有得到孙权的认同。在上疏中,周瑜也只提到关羽和张飞,没有提到诸葛亮。由此可见,根本不存在诸葛亮乘周瑜与曹仁打仗时夺取南郡、荆州、襄阳的事。让刘备作荆州牧是孙权同意的,而不是象《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是诸葛亮用计赢得的。所以也就没有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根据。这样,“孔明一气周公瑾”是不成立的。再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盟的胜利,孙权意识到了这种联盟的意义,所以建安十四年,“权以妹妻备”是合情合理的,据《江表传》载:“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孙权曾对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可见那时的孙权对刘备是比较信任的,而对周瑜倒是有点担心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由此可知,“孔明二气周公瑾”也是没有依据的。至于“孔明三气周公瑾”更是在周瑜病逝以后的事了。建安十五年,周瑜到京对孙权说:“今曹操新败,忧在心腹,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具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基地,与马超结缘,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这个建议“权许之”。但就在周瑜回江陵整理行装的时候病故于巴丘,所以根本没有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于荆州”的计策,而三气周瑜的事。总而言之,史书记载中没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事实。自然地,周瑜也绝不是因气量小而被气死的

    事实上,周瑜是死于作战时的内伤。据《三国志卷五十四》载,周瑜在与曹仁对垒时,“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据推测,这时的周瑜可能已经伤了肝脏,而且伤得不轻。再加上赤壁战后,周瑜一直都在与曹仁作战,没有很好养病,而且一直在为孙权的事业而操劳,所以伤后一年就病逝了。

    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实际上的周瑜是很旷达的。《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有这样的记载:“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则记载告诉我们,周瑜对孙权很尊重,周瑜对程普很宽容,对别人的尊重和宽容就可证明周瑜是旷达大度的

    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曾于建安十四年“密遣九江蒋干往说周瑜”,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 周瑜对蒋干说的话可以说是情重义深,胸怀坦荡。所以蒋干回去对曹操说:“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孙权也认为周瑜器量广大,所以周瑜病逝后,孙权悲痛之极,发出了“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的悲叹。周瑜对孙权的事业是鞠躬尽瘁的。赤壁之战后,周瑜伤得很重,病中的他,还念念不忘事业,一次又一次地向孙权提建议,在限制刘备的建议被否决之后,还提出了取西川的建议,这是他最后一次未孙权出谋划策,实际上他的这些建议都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最后一次建议得到了孙权的赞同,可惜天公不随周郎意,就在他还江陵准备行装的途中,病发而逝了。

    历史人物周瑜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他胸有大志,足智多谋;他重义高致,忠诚于他所选择的事业;他旷达大度,谦让长者;他惜才爱才,乐于举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