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
何大灿:高三历史教学中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活
岳麓版:高一历史期中考
最新热门    
 
启东:高中历史课改实施指导意见

时间:2009-10-18 17:19:27  来源:启东
 

启东:高中历史课改实施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精神,执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通知,遵循高中课改要积极稳妥地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原则,结合我市高中历史教育实际情况,对我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意见,供各校参考。

一、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新课程的整体安排

由于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初中历史课十分轻视。初中的历史新课程尚未完成一轮循环。高中又是在亳无试点经验的情况下全省整体进入课改,因此,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新课程的准备工作不足,许多教师对新编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把握不住;二是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新、知识容量大、要求高,在实际操作上出现很多问题;三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初、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不上。

有鉴于此,我们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及其教学作一统筹,高一年级每周3课时,完成必修1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必修2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必修3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的学习任务。进入高二年级文科班每周5课时左右,学习选修课程内容,按新课标要求选修三个学习模块,如果从同必修课内容的有机、紧密联系角度来看,那么拟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如果从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出发,那么拟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再进入高三年级文科班每周6课时左右,是总复习阶段。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建议

1、依据课程性质,使学生明确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

人类历史是人类生存和奋斗经历的记录,它充满了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因此,历史教育可以使人的文化背景更宽,思维领域更广,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更深刻,对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人物和各种历史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2)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

(3)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

(4)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由于历史教育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因此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核心课程之定。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同时要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他们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丰富,从而更好地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了解新教材编写原则、结构特点及内容体系,制订切实可行教学方案

我市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四套高中历史教科书之一(其它三套教材分别为: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内容体系以及课文结构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历史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课程目标上一是把它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特别是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课程结构上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上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课程实施上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1)分析教材结构与內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 Ш》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有六个学习模块(教材尚未出齐)。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严格遵循课标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为基础,根据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

人教版教材由“单元”“课”“单元学习小结”“探究活动课”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单元”采取的是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本课内容在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另外教材增加“单元学习小结” 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及时反馈专题内容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人教版必修课的教科书每册一般设有2~3个探究学习活动课,这种活动课全部放在某单元之后,它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一学段选择其中某一内容作重点突破。

人教版的课文由“单元导入”、“导入框”、“课文正文部分”、“课文辅助部分”、“本课测评”、“学习延伸”等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导入”概括介绍单元内容及学习要点并提出学习建议。“导入框”设置了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两个内容,这样编排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每课的重点问题。另外,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人教版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与【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栏目提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材料,并提出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对这几个栏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掘利用教材已有的教学资源。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的思考,重新建构整合历史教学体系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为明显。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识有较大的困难。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又如,必修模块Ⅰ中由于缺失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容,因此学生难以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的历史进步性;再如必修模块 I 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II模块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内容上有较多的重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必修模块三册教材作整体的思考。建议:

 
第一,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适度地为高中学生“补课”。 比如,由于初中阶段几乎没有提及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在高中阶段对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更是避而不谈,就造成学生对德意志封建社会的特点一无所知。所以在必修I讲述1871年德国宪法时,就有必要简略回顾其历史沿革和背景,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的基础。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联系性等特点,如果脱离一定的时空背景,一些历史事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种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图,作为专题内容的背景知识补充。这种线索图可以制成课件也可以制成挂图,方便反复使用,希望这种办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时空概念,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第二,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 为例,可以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例如,通过对历史必修I中的第一、 三、 四、八单元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另外,也可进行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如: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将必修I中的第一、六、七单元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此外,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这些分属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统一的考虑。如必修 I 中的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II中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I的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II的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I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III中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重新建构和整合自己的教学体系有三大好处:一避免重复的操作,节省不少的教学时间;二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思维特质。三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3)在研究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依据课标的“内容要点”,具体设计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同时,历史教科书还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了安排。在“一纲多本”的新课程实验之初,不同版本对课标的表述各不相同,以“抗日战争”内容为例,各版本的课文结构及所选取的历史史实和都不尽相同。下面以图表反映它们的异同:

课标

要求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得知,各版本的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框架以及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表达不尽相同。在教学时间有限情况下,我们依据课标要求,比较各版本内容取向,选取它们共有的内容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底线。

 
应该说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连接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的重要纽带,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内容。我们应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作为我们实现“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桥梁。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知识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

3、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逐步实现优质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

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1)更新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釆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2)关注材料学习法、观察法、实践法等新型高中学习方法

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一些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历史课堂,如何认识这些学习方法并有效发挥它们的作用,值得我们研究。例如:

材料学习法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运用材料学习法,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推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活动法要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而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关于历史实物与历史图画、表格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人们对此有新的认识。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形象的各种表征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3)优化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实现高质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机会尝试各种学习方式,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在目前大班教学及各种资源有限情况下,完全排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继承和改革的关系,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4、了解课程资源的基本功能与属性,充分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全力开发这些资源,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1)合理利用开发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应对教材中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多套教材并行的今天,我们还应该就课文结构、内容选取与表达的方式,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套教材的比较研究,充分吸纳各套教材的长处,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另外,为体现自主原则,在教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适当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已归纳,扩散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将课本中所有内容都讲授完。

(2)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人力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还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之一。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 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师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法娓娓道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则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3)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近几年我市不少学校先后实施历史开放式考试,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得到增强,他们自定主题,自己设计作品的表达方式,自己制定完成各项任务的计划,最终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历史学习作品。回顾这一历程,我们能够更深地体会“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内涵,正如高中历史课标解读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将学生当作没有生气的学习机器,必须为其提供机会进行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联网、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历史遗存、博物馆、社区、家庭都是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依据课标要求,各校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5、依据新课程理念,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中历史学习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学分的认定,必须按照历史课程标准有关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进行。

我市高中历史学习模块学分评价建议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测验”四部分内容组成。占模块学分的20%。终结性评价由纸笔考试和开放式考试两部分内容组成。占模块学分的80%。其中纸笔考试占模块学分50%,开放式考试占模块总分的30%。

(1)纸笔考试  主要用闭卷方式进行,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由于模块终结性考试属水平性的评价,目的是检查学生历史学习目标达到度。因此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应按照课标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建议在考试内容方面要作相应的改进,使纸笔考试更好地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

第一,结合相关内容,在试题中渗透一定的情感因素,如做人价值的思考,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心理活动的机会,努力实现寓教于考之中。

第二,设计一些既考查客观史实又反映学生主观感受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问题。使高中阶段学习目标中的思辨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得到一定的体现。

第三,注意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历史考试具有促进学生渐次发展高层次能力的正确导向作用。

第四,注重图、表考题的设计,这种类型的题目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使学生在“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等方面提高历史技能。

关于主观型历史试题的评分问题,一直以来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造成评价的不公平。事实上我们将主观型试题作出一定的层次区分,(例如论点是否正确清晰,论据是否充分,史实与观点是否统一),便可以相对公平地进行评价。

(2)开放式考试  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历史论文、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历史剧编写、学习档案袋等)。一般在模块学习之初就应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自定考试的内容及表现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实质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侧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种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作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描述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它关注的是质的分析与把握。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学生学习活动走向多样化。当学生建构反应不同时,对他们的评估是困难的,因为不同类别的作品没有可比性;另外,在掌握 “学生高级心智能力及复杂技能”的评价标准上,可能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一些判断的“不公平”。

为降低了错误评分的可能性,清楚地表明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标准,在实施开放式考试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早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标准——“量规”。

量规可以告诉评估者应在学生作品中寻找什么特征或标志,以及怎样根据事先制定的量规进行评分或评等级。结合我市中学历史学科这几年在多元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量规设计样例供大家借鉴参考。(见附表)

实验表明,量规的制定不仅建构了一个容易使用的评分体系,使开放式考试具有可观察的表现特征,降低了错误评分的可能性;另外量规的公布,实质是上向学生开放评价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处于评价量表的什么位置并以这些标准作为自己日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建议评价标准常年贴在教室中适当的地方。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不仅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希望广大教师在先进的理念引领下,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附表:“历史论文”量规设计表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恰好其分评述;
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
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评述;
论点较鲜明;
论据较充分,并能综合分析问题
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及格
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述不够清楚;
论点不明确;
论据不充分;
语言不够流畅
 
不及格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或不知所云;
没有论点、缺乏论据;
或论点与论据相矛盾;
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