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王俊:略论历史教学与人
迟长俊:唱响历史教学的
刁培俊:学科整合、国际
刁培俊:学科整合、国际
应学俊:与王本陆同志商
王洪俊:中学历史教材插
桂俊:《鸦片战争》教学
最新热门    
 
单怀俊:常州市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09-10-18 17:19:31  来源:单怀俊:…
 

单怀俊:江苏常州市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从2002年秋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多了。常州市历史学科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一核心课程资源为载体,顺着国家课程改革大潮,扬帆启航,搏激流,破迷雾,穿过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一年多的课改实践,在探索中前进,在研究中发展,在反思中提高。收获与体会良多,择要与各位同仁交流,以谋赐教。

一、 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的永恒话题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力度之猛,变化之大,前所未有。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依据。新编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准确把握,课程改革只会是空中楼阁。新课程赋予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同时还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能否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否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是课程改革能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为此,我市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首先强调的是教师培训工作。而教研员的培训,又是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2000――2002年,常州市的一批教研员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得到了国内大批名流专家的指点与培养,较早地了解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为推动常州的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春,常州市教研室各科均制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方案。常州市教育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常州的历史学科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版历史教科书。此后,常州的历史课程改革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师大课程中心的大力支持。2002年5月,北师大历史系主任、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教授、历史系曹大为教授、张显传教授,北师大课程中心芦咏莉博士,还有两位国家实验区教师,在常州对一百多名历史实验教师进行了为时六天的培训。培训内容为课程标准、七年级历史教科书、新课程教学实施、新课程评价改革等等。两位实验教师不仅现场上课,还介绍了他们的课改体会与经验。常州的历史教师第一次和这么多的一流课程专家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直接得到课程专家的帮助与指点,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激发起高涨的课改热情。

2003年8月,课改实施一年后,针对新的情况,朱汉国教授、刘军教授又亲临常州,对七年级、八年级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课程专家的高超的学识、刻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的基础上,常州市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十分重视教师的学习与交流,使教师的培训工作经常化。目前,常州的教师培训正在掀起校本培训的热潮。

 

 

二、 科研先行,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

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转变,不仅需要专业的引领,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的亲历与体会。课改实践中,处处是问题,处处有困惑。因此,针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是推进课改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课程实施者结合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
常州市教研室历史学科在近年中,以“培养中学生探究意识的策略研究”这一市级重点教科研课题为扶手,带动初高中一大批历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研究中,关注过程,要求课题组教师开设研究课、写教案、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以及论文。目前,已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教师,由这批教师进行面上的辐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还为一些初中课改的探索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3年初,北京师范大学芦咏莉博士组织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大型课题“我与新课程同成长”的研究,常州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率五位老师有幸参加了这一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汇聚北京,直接得到课程专家的帮助,通过写教案、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活动,在交流与学习中,提高并发展。参加这一课题的老师体会深、热情高,均有文章、案例在刊物上发表。所有课题组成员,均在全市开设公开课,从而,在面上带动了更多的老师投身课改。
此外,常州市教研室还专门设立青年教师招标课题项目,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提供平台。目前,课题研究正在走向校本,我市正在启动校本教研的工作。

 

 

三、 资源开发,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是教育专家与课程专家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对并要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有效利用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我市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以前,人们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属于课程资源,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力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中既包括物力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加以利用与开发,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大有裨益。各种资源中,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物化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市在课程实施中,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研室编写了地方课程《常州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学习先秦部分注意联系常州的圩墩遗址、寺墩遗址以及淹城遗址;在学习科举制度时,联系常州历史上曾过九个状元的事实,说明常州文化的繁荣;在学习隋大运河时,联系江南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运河引申到隋运河,并加深对今日运河开发与建设的认识。在学习戚继光抗倭的时候,结合唐荆川抗倭的史实。此外,学习宋代文化时,结合苏东坡七次来常州并最终死于常州的史实,加深学生对苏东坡的认识,增添情感。有些学校结合地理、语文、政治课的资源,开展“常州的桥文化”、“常州的名人民居”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原因。

历史课程标准和北师大版教科书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师大 版新教材不仅内容新,栏目新,在这些创新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教育教学理念新。新教科书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有空间,才有可能。该套教科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凡标准没有列入的内容,新教科书即使作了补充,也是放在小字部分,不要求掌握。如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原谋人、北京人为例,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该课的课文子目标题为“原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对“山顶洞人”全部用小字处理,只需阅读即可,不列入掌握的要求。这就为课堂教学展开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无需赶进度,正相反,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另外,在每个单元都设了“学习与探究”课,七年级共设计了七个主题,分别是“破解彩陶之迷、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成语故事竞赛、贵姓何来、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设计二○○八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考辨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创设了机会。学习与探究课具有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改革课程结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强调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与沟通的综合化趋势是一致的。

常州实验区在一年的课改实践中,对常规课与活动探究课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比起传统教学大大增加。在学习与探究课上,学生充分展开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从被动接受状态开始走向了主动探究。目前,实验工作在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向常规课堂延伸。同时,活动探究课堂教学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新的成果。

 

 

五、探讨评价改革,努力突破课改的瓶颈


历史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历史课程目标起着指明方向的根本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评价则发挥着直接的导航作用。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课程改革能否健康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要促进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发展。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我市历史学科在推进评价改革方面,着重作了两件事:其一是在期末考试和毕业会考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方式,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同时,试卷的部分试题体现综合能力的考察,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根据相应史实写出相关的成语故事。在七年级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中,出了材料辨析题,让学生查找材料,分析判断。
其二,倡导并推行学生档案袋评价.:所谓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的基本特征是: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档案袋评价的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目的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就的评定,是为了促进,而不是对学生掌握内容范围的阶段性审计。对教师而言,它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同时,使评价和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使课程与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档案袋评价的运用,使学校多了一把学生评价的尺子,多了对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激励,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市大部分学校历史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使用了档案袋评价。

最后,需强调指出的是: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层次深。课程改革决非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实施新课程的起步与尝试。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挑战,然后才是机遇。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我市历史学科在推进评价改革方面,着重作了两件事:其一是在期末考试和毕业会考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方式,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同时,试卷的部分试题体现综合能力的考察,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根据相应史实写出相关的成语故事。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出了材料辨析题,让学生查找材料,分析判断。
其二,倡导并推行学生档案袋评价.:所谓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的基本特征是: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档案袋评价的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目的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得成就的评定,是为了促进,而不是对学生掌握内容范围的阶段性审计。对教师而言,它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同时,使评价和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使课程与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档案袋评价的运用,使学校多了一把学生评价的尺子,多了对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激励,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市大部分学校历史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使用了档案袋评价。

最后,需强调指出的是: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层次深。课程改革决非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实施新课程的起步与尝试。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是挑战,然后才是机遇。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