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希峰:“苏联式”的绥
黄一峰:基于有效课堂对
何高峰:如何写好历史教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必修三选择题一
张月峰:必修三选择题二
张月峰:历史必修三选择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最新热门    
 
陈海峰: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研究

时间:2010-3-16 13:27:15  来源:陈海峰
 

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研究与设计

——以义乌中学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学专业  陈海峰

 

指导老师:郑流爱(副教授)

 

摘要:初任教师是指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适应阶段的新教师。做好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有助于缩短初任教师的适应时限,促进其向成熟教师过渡。本文以义乌中学为例,研究表明: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主要包括从转变角色到定位自我、从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到建立适合的工作机制、从规范教学思路到促进教学生成和从深化理论学习到提升科研水平。并且,初任教师需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成长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借鉴经验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知识技能与人格修养相结合,注意个体差异性原则、团队合作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

关键词:历史;入职;初任教师;成长设计;义乌中学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esign of History Beginning Teachers in High School: Take Yi Wu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Humanities institute  Major of history  Chen Haifeng(05020125)

Director:Zheng Liuai(associate professor)

Abstract: Beginning teachers means those new teachers who just take on their posts and are in adaptive stage. Making a good development design for history beginning teacher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ir adaptive period and advance them to be accomplished teachers. This paper takes Yi Wu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It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design of Beginning history teachers in high school mainly consists of the stage from role-transformation to self-orientation, the stage from adapting school culture mechanism to establishing proper working mechanism, the stage from ordering teaching thought to advancing teaching creation, and the stage from deepening study of the theory to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urthermore, beginning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ory research to teaching practice, self development to subject construc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to innov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 to moral educ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team cooperation and consistency.

Key Wordshistory;initial training;beginning teachers;development design;Yi Wu High School

 

一、绪论

初任教师是指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适应阶段的新教师[①]。初任教师处于“探索适应阶段”,面临着“教学”、“班级管理”、“融入校园文化”等挑战,承载着高校理论学习与中学教学实践之间的调适、转化、融合等困难,因此,初任教师阶段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当然,“初任”时限是相对的,要视入职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努力程度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定。一般而言,初任教师从高校毕业到适应环境,并在教学管理方面走向成熟,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初任教师身处“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成长与培养问题引起了基础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毕竟,做好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有助于缩短初任教师的适应时限,促进初任教师向成熟教师顺利过渡,为初任教师的自身成长与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发展阶段论将初任教师阶段置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得出许多理论成果。但总体而言,对于初任教师的研究还是缺乏专门的研究。而以初任教师为切入点,对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文论述。本文试图以义乌中学为例,结合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探求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

1.初任教师入职发展的特质研究——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许多致力于教师发展阶段研究的欧美学者纷纷结出硕果,诸如富勒(Frances Fuller)的关注阶段论、卡茨(Katz)的教师发展时期论、伯顿(Burden)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等理论成果[②],大多将这一表现为“求生存”的“入职阶段”、“预备生涯阶段”视为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温斯坦(Weinstein)等学者对“现实的冲突”的阐释、麦克唐纳(McDonald)等学者的对初任教师概念的探讨也都对初任教师阶段性的发展规律作出了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对初任教师的关注,国内学者也逐步开展了初任教师的研究,如王秋绒的教师发展专业化阶段、白益民的“自我更新”取向阶段论等[③]。这些理论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必将指导教学实践,成为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理论基础。

2.教师团队素质提升的永恒命题——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对于初任教师自身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拥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和专业魅力、促进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④]从整体而言,每个教师都是教师团队和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是高中历史教师团队中的最基层的力量,平时承担了大量最基础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深刻影响着学生对历史学科最初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生习惯,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可见,提升初任教师的教学素质是提升整个历史教师团队素质的基础,也是提升历史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是高中历史教师团队今后发展的主力军,将逐步成为历史教师团队的中坚基石,不仅承担着传承教学团队优良传统的责任,也必须承担起推陈出新、开创历史学科新局面的时代责任。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任教师的成长,推动教师团队的更新发展,这是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现实意义。

3.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要求——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时代背景

在时代的呼唤和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而深入的推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⑤]简言之,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能够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进行符合时代特色和课改要求的改革与创新。并且,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历史的教育功能、人文色彩与生活气息,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⑥]这无疑对在入职阶段处于适应状态的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同时,广大历史初任教师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与影响下从师范生转变成为教师的,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意义,也易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但是,初任教师在史学造诣、教学经验、适应能力等方面还远远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亟待成长设计或职业规划的指引,甚至有学者直呼教师职业规划是新课程的需要。[⑦]

4.义乌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模式——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借鉴典范

义乌中学作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其历史学科的育人模式在浙江省特级教师吴高泮的带领下,在历史组团结协作的奋斗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金华地区乃至浙江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义乌中学历史组提出了“二五八计划”,明确了历史初任教师的发展方向和阶段任务。又逐步形成了“人才梯队培育模式”,包括新老挂钩、个体反思、团队互助等一系列成熟的机制。实践证明,义乌中学的初任教师在义乌中学的育人模式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初任教师向成熟教师过渡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二)研究目的

以义乌中学历史学科为范例,就具体的初任教师入职阶段的经历为现实的研究对象,展开义乌中学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现状和历史学科对初任教师的培育模式的调查研究,揭示义乌中学历史初任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以教师发展阶段论以及历史教育学对于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成长的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与义乌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模式下初任教师成长现状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探求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从而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以及历史学科团队提供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参考与启示。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本文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育学等相关学科,需要阅读大量的著作、期刊资料,文献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调查问卷

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义乌中学初任教师成长设计与培育情况,笔者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对义乌中学历史学科全体教师进行匿名的问卷调查。虽然本次调查问卷数量十分有限,不能在严格意义上构成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但已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参考。

3.个案访谈

在教育实习与本文撰写阶段,笔者多次赴义乌中学,围绕“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主题,与浙江省教坛新秀、义乌市首批学科带头人、金华市名师培养对象曹心意老师和义乌中学校园新星、义乌中学教坛新秀曹训刚老师进行个案访谈,从不同侧面深化了解义乌中学对初任教师的培育情况。笔者选取的两个个案均具典型性,访谈过程中也均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大量现实依据。

4.实地体验

本文研究以义乌中学为例,需要了解义乌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环境、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现状、初任教师培育制度等相关情况。借助教育实习的机会,笔者亲身体验了义乌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环境,并大致了解了历史组对初任教师的各项培育制度。

 

二、初任教师成长的案例分析

(一)义乌中学历史组初任教师培育模式简介

1.初任教师培育模式的制度探索

义乌中学历史组在特级教师吴高泮老师的带领下和历史组团队的团结协作中,积极探索初任教师培育模式制度,这种制度包括“二五八计划”和“人才梯队培育模式”。“二五八计划”是义乌中学历史组培育初任教师的宏观规划。“二”是指二年熟悉教材。具体指初任教师在前二年完成高一和高二的第一轮教学任务,熟悉教材、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五”是指五年胜任教师。在二年的基础上,再完成从高一到高三的第二轮教学任务,并通过各种锻炼,胜任教学岗位。“八”是指八年成为有影响力的教师。在五年的基础上,又经历一个轮回的教学锤炼,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二五八”计划明确了历史初任教师的发展方向及阶段任务,有利于历史初任教师逐步成长,也给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带来指导与启示。

要实现“二五八计划”离不开“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吴高泮老师以其史学修养、教学技能、治学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的造诣成为义乌中学历史组的领军人物。在义乌中学人才结构合理有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第二级的人才梯队。而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大与发展,第三级人才梯队也正在逐步分化形成中。“新老挂钩”、“集体合作”、“个体反思”在教学、科研、师德修养各方面得以实现,成为“人才梯队培育模式”的具体机制,促进人才的逐级发展。

2.初任教师培育模式的实践积淀

    教师培育必须基于特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义乌中学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吴高泮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网络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在指导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巨大成效,也得到了省内同行的赞赏。其次,曹心意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开展“选择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选择性学习”注重了课程改革的“选择性”和“探究性”,兼顾了学生发展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成为义乌中学教学方法的又一成果。此外,近年来青年教师还积极引进和探索“范例教学”,取得一定的成就。

这些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也为科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义乌中学历史组逐步建立起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同伴互助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笔者调查如表2-1所示:

年 份

省地级获奖论文或案例

发表论文

参编著作

2004年

6篇

2篇

3部

2005年

21篇

6篇

5部

2006年

5篇

1篇

5部

2007年

4篇

4篇

8部

2008年(上半年)

2篇

12篇

4部

表2-1

此外,义乌中学历史学科在教学质量、教研水平等方面均走在金华市乃至浙江省前列。这些无疑是义乌中学历史组长期发展所积淀的高度与优势,为初任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积淀与现实环境。

3.初任教师培育模式的团队特色

在初任教师培育模式的制度探索和实践积淀的基础上,义乌中学历史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队伍建设上呈现出“结构合理”、“发展有序”的特色,如表2-2所示:

项    目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荣誉结构

优质课

50至

60

40至

49

30至

39

20至

29

 

研究

生班

 

 

 

 

 

 

 

 

 

 

人数

分项

1

2

3

2

4

1

3

3

4

1

1

1

2

1

4

4

总计

8

8

8

5

8

表2-2

年龄结构“老、中、青”有序分布、学历结构“本科—研究生班—硕士”的三级格局以及职称结构“初、中、高”递进态势,都有利于资深教师对初任教师的“传帮带”,又有利于包括初任教师在内的中青年教师有序竞争、和谐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势必在此基础上,取得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的突破,从而提升历史组的整体实力。这既是历史组素质提升的成果,也为初任教师成长设计与培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

(二)义乌中学历史组调查问卷简析

    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义乌中学历史组7名在职教师进行匿名调查,其中3名执教年限已经超过8年,4名执教年限为5至8年,目前还没有新入职的初任教师。笔者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状况

根据7名教师结合执教初期经历的问卷统计[⑧],其中5名教师(占71%)有过比较自觉且比较明确的成长设计与规划,个别教师有相当自觉或相当明确的规划,但也有不明确,甚至没意识的。执教初期,5名教师(占71%)认为他们对职业的动力主要来自对教师职业的认同,4名教师(占57%)认为教学与管理工作是他们最困惑的问题,5名教师(占71%)认为比较成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

这些状况虽然不是直接来自于准备入职的初任教师,但是也反映了义乌中学教师在经历该阶段时成长设计的状况。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对自己如何适应教学工作都有过一定程度的考虑与规划,大部分教师的规划是主动的也是深刻的。同时,大部分教师在入职阶段都表示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与对教学管理的关注,这是初任教师必须关注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2. 初任教师成长的团队合作状况

    团队状况主要表现为导师“传帮带”、团队合作、进修、科研等各个方面的机制。执教初期,关于资深教师的指导方式,36%的数据显示为通过安排定期听课,55%的数据显示为通过互相听课并研讨教学得失;团队交流的方式中,38%的数据显示为共同探讨教学思路,46%的数据显示为相互听课。执教初期,78%的数据显示最能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途径是公开课,而在公开课评比中最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团队协作、导师教导和自身素能提升,分别占36%、27%和36%。他们认为“人才梯队培育模式”最深刻的因素是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占70%;而在培育模式中最有利于初任教师成长的方面则是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占60%。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认识到团队合作和导师指导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公开课,都离不开团队和导师的帮助。关于“人才梯队培育模式”的评价,两个数据看似矛盾,实则互补,说明了团队氛围和导师引领都是培育初任教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初任教师成长的自主探索状况

团队帮助最终还是要转化为个体的反思与探索。75%的数据表示,义乌中学历史教师在完成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中,最大的变化是适应了校园文化与工作氛围。适应校园文化与工作氛围,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探索与适应。在遇到“现实的冲击”[⑨]时,50%的数据显示初任教师选择自身的反思总结;当教学方法不为同事与学生认可时,同样50%的数据显示初任教师选择自身的反思总结。而在适应校园文化与工作氛围的初期,5名教师(占71%)认为最需要注重的是虚心求教的态度。

以上数据说明他们在初任教师阶段十分注重自身的探索与反思,并对自身入职阶段适应校园文化与工作氛围的态度有一个较好的认识。这反映出入职前期的成长规划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义乌中学个体反思机制的有效性。

  (三)义乌中学历史组个案简述

在义乌中学历史组这个团队中,笔者选取曹心意老师和曹训刚老师两个个案进行具体描述,两位教师分别是义乌中学教师培育模式下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

1.曹心意老师案例

曹心意老师,浙江省教坛新秀,义乌市首批学科带头人,金华市名师培养对象,在吴高泮老师的指导下,也在自身近20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诸多培育初任教师的宝贵经验。1992年,他在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义乌中学任教,他积极投身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大胆参与课程改革,并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开展科研工作。他认为初任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努力程度和成长环境都是判定初任教师的重要因素,初任教师做好规划有利于其向成熟教师过渡。教学伊始,他与诸多初任教师一样,面临着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双重问题,教学方面在青年教师的第一次评比中成绩不理想,班级管理方面他执教6个班级显得顾此失彼,在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导师吴高泮老师帮助他重整信心,而他自己在管理班级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坚持起早贪黑、为人师表。执教初期,他也曾有意识地模仿同事的教学方式,但是效果不佳,在反思中他深切理解到,初任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建议、尊重导师点拨和积极自我反思,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增长离不开课堂实践的反思。教学方面,吴高泮老师指导他首先做到思路清晰、语言清楚,然后逐步深入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吴高泮与他们在教学方面互相听课,并对他们的教课进行及时而深刻的点评,使他们深受影响。多年来,他在和初任教师的交流中也保持了互相听课、及时点拨等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向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逐渐形成了约定熟成的制度。他非常注重教学材料的选择,力求借助文字、图片与视频传递历史信息、推动教学进程,也注重将这些预设的情境与学生现场的情况结合起来,并且在课前或课后与同事分享教学设计的意图,给予初任教师深刻的启迪。此外,他也积极争取参加金华市、义乌市,乃至省级的教学实践机会,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迅速提升教学技能。他认为,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方式。

    2.曹训刚老师案例

曹训刚老师,义乌中学校园新星、义乌中学教坛新秀、义乌中学最年青的历史教师之一,经历了入职工作的各项挑战和考验,正逐步转型为成熟教师。2003年,他满怀憧憬地来到义乌中学。起初对于职业的设计规划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但热切希望能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有一个良好的前景。通过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他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师范技能,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义乌中学的教学地位与人文环境让他感到了教学的压力,同时他也感到历史教研组是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团队,对他的成长给予很多自觉或不自觉的鞭策与激励。他认为,导师的引导、同事的帮助和自我的反思是他成长过程中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探索适应的过程中,他的目标也逐步清晰起来,他希望首先能在专业教学上有所进步。在执教初期,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曾困扰过他。他积极融入团队、阅读相关书籍,也争取公开课和科研活动的机会,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他认为自己也是“人师”,希望通过班主任的工作在学生发展和人格塑造方面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他还在非专业方面积极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努力。但他知道一切都必须回归教学,回归到形成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的宏远目标上来。任何初任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他也不例外。面对板书设计、语言表达等问题,他告诉笔者,学校有新老教师的结对制度,以老促新。不仅资深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而且历史组同事进行沟通启发。在公开课评比中也一样,大家资源共享,同事们提供备课意见与教学设计的建议。并且全体听课、集体评课,以优化教学过程,然后他进行第二次备课,调整教学设计后,再试上课。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他们称为“磨课”。此外,作为初任教师,还必须参加义乌市教育局的培训、义乌市教研室的培训和新课程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校内部有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他的成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充电之余,他积极进行科研,并凭借写作能力,多次获得省级、地区级奖项。这些成果还得益于他善于发现教学问题,比如他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学”、“漫画教学”、“生成性教学”等具体问题,进行理论总结与课题研究。

 

三、初任教师成长的总体设计

综合义乌中学历史组在初任教师成长与培养方面的作为,本文认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主要包括“从转变角色到定位自我”、“从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到建立适合的工作机制”、“从规范教学思路到促进教学生成”和“从深化理论学习到提升科研水平”。这既是对初任教师成长的实践反思,也是对初任教师成长的理论总结。

(一)从转变角色到定位自我

    初任教师入职阶段是初任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阶段,初任教师在这一阶段将面临价值观念、心理态度等巨大转变,因而该阶段也是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的重要阶段。大部分初任教师在入职前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职业认识和目标设计,且这些职前意识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强化并得到调整,逐步清晰起来。纵观初任教师职前意识的发展,转变角色、定位自我是其成长设计的首要内容。

1.明确师范生与教师的差异

初任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初任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任教师面临着教学、班级管理、融入校园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困难,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因此,转变角色、定位自我的第一步是明确师范生与教师的身份差异,在思想意识上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正确地定位自我。

(1)环境差异。师范生身处“象牙塔”,校园文化背景较为自由,相处的对象为高校教师与同学,彼此几乎不存在竞争与冲突,关系往往轻松融洽,也很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的社会化倾向则更为明显,相处的对象为领导、同事与学生,教师必须在学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下,严格开展教学工作,并且教学工作充满着薪金待遇、升学竞争等更为现实的考验。其关系更为复杂,工作更具压力。

(2)责任差异。师范生作为学生,主要责任在于研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本专科学业。并且与家庭、高校的关系非常密切,不需要或很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而当身份转变成为教师时,“要承担管理者、激发者、交流者、组织者、咨询者、反思者等角色”,[⑩]主要责任是教育工作的责任,包括教书育人、指导学生升学就业等责任,是面向学生、家长与社会的责任。因此,身为教师,将背负起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责任非常重大。初任教师需要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是做好教师角色的关键。”[11]

(3)心理差异。尽管师范生入职前经历了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但大多数师范生的教学工作并没有独当一面,而是由指导教师帮助其承担相应的职责,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工作压力。而当角色转变,面对着繁重的工作与各方压力,孤独感、挫败感等心理困惑在短时间内充斥着教学工作,这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并试图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心理困惑,初任教师在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促成自身在心理上逐步“由学生时代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主动状态,由学生时代的效仿状态转变为教师的表率状态,由学生时代的放任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严谨状态,由学生时代的从众状态转变为教师的独创状态”[12],并建立起信心以应对各种挑战。

2.明确历史教师及其工作的意义

    在初任教师成长过程中,获得专业与职业认同非常重要。明确历史教育的意义,并通过历史教学工作的自我认同,获得教学工作的精神动力,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定位自我,促进初任教师的角色转变。事实上,很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动力来自于对历史专业和教师职业的认同。

(1)历史教育的意义。历史学科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它研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大量学者在对历史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中,建立起了一门完备学科体系——历史教育学,对历史教育的教学原理、教学心理、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13]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发展。

(2)历史教学工作的意义。历史教学工作年复一年,“现实的冲击”和各种教学状况与困惑纷至沓来,初任教师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丧失动力。因此,初任教师还必须明确历史教学工作的意义。历史教学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是教师的自身价值与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统一。教学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的过程,自身进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同时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是学生,学生成长是教学工作最重大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动力。

(3)历史课程改革的意义。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符合时代特色和课改要求的探索与创新,以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成为了历史课程的行动纲领,并且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但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三维目标,归根到底教师将成为课程改革的施行者。教师本身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从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新课程的改革者和践行者,从“课堂统治者”转变为“平等对话者”,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工具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总之,明确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工作、历史课程改革的意义对于初任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和教学观念,完成角色转变,乃至整个成长设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明确初任教师入职发展的目标

拥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排除入职过程中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为教师的职业成长指明方向。许多初任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前景有粗略的认识,但尚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一般缺乏具体的目标与步骤。在结合校园文化以及历史学科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初任教师理应实事求是地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教师专业目标按入职时间划分可以分为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人生目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总目标,一般需要构划30年左右的职业发展蓝图。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笔者认为以2年、5年为其界限比较适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类型,本文认为初任教师入职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初任教师这个适应阶段,很关键的一部分是适应校园文化机制这个教学工作的“隐形环境”。校园文化机制是指与校园主流文化相结合的一系列教学工作机制,包括奖惩制度、进修制度、传带制度、科研制度等等。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并建立适合自身成长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融入教学工作的氛围,缩短初任教师的时限,向成熟教师过渡。这是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2)胜任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也是初任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初任教师走上讲台,直面全新的教学环境和重大的教学压力,必须解决如何胜任课堂教学这个问题。可以说,胜任课堂教学是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核心目标。

(3)提升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并不截然分开,“科研引领教学,教学促进科研,两者融为一体”[14],甚至许多学校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模式。初任教师置身教学前线这个天然的试验场所,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思考,完全可以提炼出更为切合实际、符合课改理念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理论也完全可以指导初任教师的教学实践,在初任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验证改善。科研水平的提升是初任教师入职发展的又一重大目标。

此外,还有诸如班级管理的目标、非专业学科的发展目标等等,由于与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发展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本文不作详细探讨。

(二)从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到建立适合的工作机制

初任教师熟悉与适应校园文化机制的过程,就是融入团队文化、参与培育模式的过程。良好的培育模式有助于初任教师的快速成长,但是初任教师也必须拥有自身的成长模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展成长。借鉴义乌中学初任教师的培育模式,本文认为初任教师在工作机制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教学资源系统化

    初任教师在执教初期,往往会参考大量教学资源,以满足自身的教学需要,这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参考书籍、教学视频等等。但仅仅搜集、参照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各种教学资料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个人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有助于积累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初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也必然会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也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总结。这既是对过往教学资源利用的反思,也有助于在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义乌中学的历史教师几乎每人的案头上都放着大量的史学书籍,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罗荣渠《现代化新论》、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等等,以备不时之用;也几乎每人都分类整理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等资料。

2.团队交流合理化

初任教师在执教初期经常有孤单感,其实置身于团队中并不必然产生孤单心理,伴随着各种压力而来的是团队的温暖,关键在于自身努力突破人际隔阂,大胆主动地进行合理的团队交流。每个教师都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部分,积极参与职业团队,“即使你工作的学校对新教师不提供正式的协助,你也可以得到非正式的帮助”和“关于教学的正式反馈”。[15]团队交流在教学、科研各个方面,特别是教学评比等活动中,得以集中体现,其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经验、教学思路、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的交流。义乌中学“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中“集体合作”的机制就是团队交流的范例,其中相互听课、彼此评课、集体“磨课”等形式大大促进了团队交流,有利于初任教师向导师和同事学习,取长补短。这也正是义乌中学教师对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充分认可的原因之一。

3.导师传带制度化

包括义乌中学在内的许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导师制或者师徒制,通过资深教师对初任教师的“传帮带”,促进初任教师的迅速成长。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因为在导师传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点拨、教学培训等各方面的影响,使处于适应时期的初任教师有了强有力的依靠与榜样,大大减轻了初任教师的教学压力,并且还有利于明确初任教师的成长方向与基本步骤,对初任教师的成长形成固定的指引与督促。吴高泮老师就是义乌中学历史组公认的导师,在史学造诣、教学技艺、为人治学方面都对很多初任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初任教师应该积极适应这项制度或者主动地寻求资深教师的指导,在执教之初,为自己寻找一位能够点拨教学疑难、摆脱教学困境的资深教师,也在其身上学习更多的教学技艺。导师对初任教师的帮助是团队交流中的特殊形式,如果说团队交流是横向的,那么导师传带则是纵向的,两者一起对初任教师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进修参评规范化

初任教师在不断适应过程中,经常面临进修、评比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对于初任教师而言,是难得的锻炼机遇。因为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或者评课经历,使得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教学习惯等全面展示出来,对于初任教师吸取先进的教学技能,改革错误的教学方法,反思日常的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任教师应该重视并牢牢把握每一次锻炼的机会,积极参与、尽心投入,以期获得不断的进步。义乌中学教师曹心意老师、曹训刚老师都认为,参加教学评比、科研竞赛等活动是初任教师成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方式。进修参评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学术会议、课程培训、教学评比等,也包括自身的课题研究、读书充电等。所以,初任教师一方面需要争取机会,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自身教学修养。

在适应校园文化机制的过程中,初任教师需要养成反思自省的习惯、采取开放灵活的方式、端正虚心求教的态度和自我超越的勇气。反思自省才能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整理中收获成长的快乐;开放灵活才能打破人际隔阂,倾听同事的建议,构建合理的团队交流机制;虚心求教才能尽可能地学习资深教师的优长,弥补自身的不足;自我超越才能勇于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不断的突破,提升教学技能。也只有积极适应了校园文化机制,才能够真正建立适合自身的教学工作机制,为初任教师的成长提供稳定和谐的环境基础。

(三)从规范教学思路到促进教学生成

入职初期,初任教师往往表现出“求生存”、“求发展”的特征,而课堂教学就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的问题也就必然成为初任教师直面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也是初任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胜任课堂教学需要初任教师长期的努力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与教学素养。课堂教学还要求初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此在培养初任教师自身教学技能与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初任教师提升教学生成和驾驭课堂等能力。根据义乌中学培育初任教师的阶段要求,本文认为初任教师胜任课堂教学包括:规范教学思路与教学语言、强化教学设计与课堂预设和促进教学生成与学生互动。

1.规范教学思路与教学语言

胜任教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教学生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吴高泮老师在指导初任教师时,提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思路清晰、语言清楚”,即规范教学思路与教学语言。初任教师初涉教坛,积极性较高,一般认真备课,甚至努力进行试讲,力图按照课前的准备把握课堂节奏,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情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初任教师自身甚至会突发“准备性心理障碍”、“书写性心理障碍”、“教态性心理障碍”等教学心理问题。规范教学思路与教学语言,并不是严格按照课前准备的思路与语言进行讲课,而恰恰在于打破这种背稿的僵硬局面,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理清教学思路,并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口头语言,但又要注意历史学科语言表达的确切性、严谨性与形象性。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胜任教学的第一步。

2.强化教学设计与课堂预设

虽然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初任教师职前就学习的内容,但随着教学环境的熟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初任教师对学情、教材、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为深入,教学设计的构思也一次次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设计所包含的课堂预设才会越来越符合教学进程的需要,越来越能把握课堂节奏,这个过程是教师构思与教学信息反馈的统一过程,也是初任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升的必经阶段。可以说,规范教学思路与教学语言是初任教师锻炼自身的基本功,而强化教学设计与课堂预设则将初任教师的着眼点从自身的基本技能转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师生交流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的,不是只有教师讲授知识,而是师生双向的,甚至是师生、生生多向的信息交流。把握教学设计关就是在教学设计的构思中进行有效的课堂预设,设计可能出现的师生互动及应对策略,以顺利有效地开展互动交流,理顺学生的思路,推进教学进程。正如赵恒烈先生所说,“教师备课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方面,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他们引导一条畅通的思路,指出一套便捷的方法,力求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消化教材上的东西。”[16]义乌中学许多教师就在教学设计中构思即将使用的方法,对“历史漫画教学”、“历史短剧教学”、“新闻报道教学”等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然后收效于课堂教学。曹心意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十分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如视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力图将这些材料与教学进程紧密结合,从而为促进学生互动与教学生成奠定基础。

3.促进教学生成与学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17],这实际上就是要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也需要初任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更依赖于今天在你的课堂中发生的事情”[18],注重课堂的教学生成。教学设计是在备课过程中推进虚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生成则是在教课过程中推进实际的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信息反馈的情况解决一系列未曾预设的问题。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达成有效教学,也正是初任教师向成熟教师过渡的过程之一。讲解、提问、倾听都是有效交流中的重要形式[19],也是教学生成的重要形式。首先需要宽容的倾听。宽容的倾听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无论是互动的听、反应的听、辨别的听还是欣赏的听,都要求初任教师能够宽容友好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有效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宽容的倾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问题意识。其次需要合理的诱导。提供史料与情境和设计针对性的提问就属于合理的诱导。曹训刚老师就认为,“情境诱导能够为教学生成营造氛围”[20]。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往往不能回答并理解一些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等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以适当的历史资料,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架。再次,需要不失时机的指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自由开放的讨论,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甚至出现相互辩论的场面,或者困惑于历史观点的取舍等,教师需要不失时机的指导学生,以促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史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立足点,一切教科研活动都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点上。“专家型”教师或“名师”的宏远目标也必然建立在出色的教学技艺的基础之上。教学远非想象那么简单,需要初任教师不断探索,并且不断超越自我。

(四)从深化理论研习到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科研引领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初任教师既具备了理论研习的机会,也具备了教学实践的机会,这样就为科研准备了很好的条件,课堂教学成了科研的试验场所。大量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科研,但是最贴近教学的研究却离不开置身教学一线的在职任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包括深化理论研习、反思教学实践和注重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

    1.深化理论研习

初任教师在师范院校已经初步接触了历史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课程论知识,但实际上其历史知识的积淀还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并且初任教师在职前很少进行深入的科研,科研能力非常欠缺。在提升初任教师的史学修养、教学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深化理论研习。也只有不断深化历史理论研习才能为历史教育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1)理论研习的知识结构。理论研习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历史学知识、教学论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初任教师。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个人修养的根本方法。教学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论的相关知识。对于教学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初任教师了解历史教育发展的脉络、中外历史教育的现状、教学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历史教育教学原理等等指导教学实践的应用性知识。社会综合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现实性。历史学是一门探求历史发展规律指导未来社会实践的科学,一切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的信息资料都可以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教学应该拥抱现实、贴近生活。吴高泮老师则从另一个层面创造性地指出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包括:信念知识、自我效能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知识。[21]曹心意老师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分为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22]

(2)理论研习的资源利用。在初任教师深化理论研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比如图书期刊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校园教师资源等。一般高中都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图书馆或期刊室,收集了大量的相关学科及其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料,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或者教师阅览室的图书期刊资源是初任教师深化理论研习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料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理论研习的又一重要内容。个人博客、专题论坛、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不仅大大促进了理论知识的传播,也使网上的交流合作成为现实。而历史学科的科研机制,包括科研态度、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等,则将成为初任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科研的有利环境,甚至能够为初任教师的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平台。

2.反思教学实践

教师与学生发生直接的教学关系,往往最了解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各种状况及有效的应对策略,初任教师的科研课题往往直接来源于教学实践。曹训刚老师撰写的关于“教学生成”、“漫画教学”、“生活教学”、“问题教学”等论文[23]都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的。同时,各种科研理论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应用并指导教学实践,许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验证下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初任教师需要反思教学实践,成为教学工作的观察者、探索者和总结者。

(1)发现教学问题。教学研究往往起源于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教学生成的问题、有效教学的问题、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等等。历史初任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发现教学问题的习惯,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及出现的问题。

(2)探索应对策略。当遇到教学问题时,初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尝试解决教学问题,如依照教学理论、请教资深教师、探索解决方法等,在探索应对策略的之时,要明确教学问题产生的缘由、解决教学问题的理论依据、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教学问题的意义等等,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提升科研能力。

(3)总结一般规律。通过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总结各种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的方式方法和自身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等。

总之,教学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甚至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初任教师反思教学实践也是提升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义乌中学倡导“个体反思”的重要原因之一。

3.注重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师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初任教师提升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曹心意在阐释科研经验时,认为“理论学习,知识更新是课题研究的源动力”、“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同伴互助,积极反思是课题研究的催化剂”、“学术交流,规范表达是课题研究的合成剂”,[24]可见,课题研究是教师综合素能的集中体现,需要深厚的功底与视野,探索科研道路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选择。

(1)课堂反思的升华。“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课题研究主要来源于课堂实践的反思。对于初任教师而言,学校课堂是课题研究理想的实验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将这些问题加以选择和研究,就可以成为课题。将这些课题在课堂这个实验场中进行研究,解决了相关的问题,形成的理论也就成为相关的课题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善于观察的初任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发掘课题,也可以在同事的课堂上发掘课题,曹训刚老师研究的“问题教学”等课题就是源于同事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观察和反思就可以扩大课题研究的广度。

(2)教学内容的拓展。新教材改革之后的教材以专题为模块展开教学,本身就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进行考证、拓展、深入挖掘,可以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同时,历史教学也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解读、运用新方法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对教材运用的案例进行评价与反思等,也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如义乌中学朱华俊老师的《兴趣·体验·探究·反思——〈全国大动乱〉的案例分析》、《参与中三维的交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的案例分析》等。

(3)教育热点的关注。课题研究不仅要关注课堂内的情况,也需要关注社会教育热点以及相对的教研动态,进行的课题研究要服务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反应了初任教师的科研敏感度和科研的基本素养。义乌中学历史组也不断关注构建“生态课堂”,关注“人文性”、“生活性”[25]教学等等课题的研究。

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初任教师必须面对的两大基本目标,并且科研与教学本身也就是促进初任教师成长的捷径良途。初任教师阶段的科研、教学经历甚至将长久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初任教师坚定信念、勇于探索。

 

四、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规律与原则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注定了职业与人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给教师以“经济的自立”和“精神的自立”,[26]并通过最初的和不断完善的职业成长设计来把握人生。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是教师人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步,义乌中学初任教师的入职成长给出了成长设计的诸多启发,但也需要进一步总结其规律,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以及历史学科团队提供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参考与启示。

(一)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一般规律

结合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目标与步骤,本文认为初任教师成长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

1.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初任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结合,还是教学科研方面科研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都在事实层面回答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说是初任教师职业成长这辆马车的两个轮子,两者不可偏废。

2.个人成长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实践证明,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科团队及其各项文化机制这个环境,要取得健康的职业成长必须适应校园文化机制以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机制。校园文化机制为初任教师在教学、科研、进修等各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平台,历史初任教师只有将个人成长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科建设的环境,才能够充分享有历史学科积淀的各种资源,缓解、排除入职初期的各类问题,健康有效地渡过初任教师阶段,并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借鉴经验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向资深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同事借鉴教学工作经验是大部分初任教师的一条有效措施,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各类教学问题,帮助初任教师尽早地适应教学工作,并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但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初任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借鉴教学管理技能与经验,并经过反思与教学实践,吸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技能与经验,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

4.知识技能与人格修养相结合

陶行知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教人教己一方面教“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教人塑造自己的人格、修养自己的人生,也教己进行自我修养,并且教师要修养别人,必先修养自己。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主要侧重知识技能,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主要侧重人格修养。毫无疑问,修养也是多元教育目标的一元。初任教师无论是教人还是教己都必须坚持知识技能与人格修养相结合。

虽然不同的学校存在着不同的校园文化机制,存在着不同的学科发展情况,但是一般而言,初任教师的成长都必须遵循“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人成长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借鉴经验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知识技能与育人修养相结合”的规律,以促进初任教师的全面成长。

(二)初任教师成长设计应注重的原则

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能够为初任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并不意味它能够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成长设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成长设计的实施情况与现实环境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因此,初任教师在进行成长设计时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

1.个体差异性原则

尽管教师的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初任教师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可循,但是初任教师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选择职业的动机、知识技能的构成、教学管理的方式等等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初任教师个体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机制也存在着的巨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初任教师成长设计必须符合个体差异性原则,必须考虑个体的特殊性,在成长设计之初解剖自我、了解相关的个体信息。

2.团队合作性原则

教师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不可能脱离教师团队,也不可能脱离学校与学科组的计划单独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初任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必须坚持合作性原则,寻求初任教师期间“求生存”、“求发展”的各项帮助。

3.阶段性和一贯性原则

从转变角色到定位自我,从适应校园文化机制到建立适合的工作机制,从规范教学思路到课堂教学生成,从深化理论研习到提升科研水平,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的,呈现阶段发展趋势的。当然,各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彼此包含、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探索必须适应校园文化机制,适应校园文化机制的过程也必然包含着适应教学、适应科研的过程。但不论如何,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具有阶段性和一贯性的原则,要以入职的成长设计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然后得以连续的实施。

 

五、结语

本文以义乌中学为例,试图通过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分析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成长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启示。由于研究时间的仓促、调查方法的简单与学识水平的限制,还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并且关于初任教师入职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尚处于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国外培养初任教师的先进经验与制度也正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并被逐步引进到我国基础教育中,如美国的初任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考试制度[27]、日本的初任教师研修制度[28]等就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而课程改革的巨浪将进一步推动着初任教师的发展,初任教师入职成长的内涵与外延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初任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也将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以及各地区教育局的培训制度越来越紧密的结合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方向,从而为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1996(6):36~41.

[2]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89~297.

[5]孟万金. 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80.

[6]赵昌木. 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J]. 课程·教材·教法,2004(04):57~62.

[7]卢玮. 新教师进入角色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2001(04):69.

[8]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70;382~398.

[9]杨九俊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师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1;246~275.

[10]Andrea M. Guillaume.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26~229;94~10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1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9.

[13]Colin Marsh.初任教师手册(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154.

[14]李学农.教师入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80;9~14.

[15]缪苗、许明. 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制度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7(05):34~39.

[16]申同武、孙丽芝. 日本新任教师研究制度述要[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4):115.

[17]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353.

[18]吴高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长的六种知识[C].浙江省义乌中学.教学随想(吴高泮老师教育教学论文选)浙江省义乌中学内部发行.2005:142~155.

[19]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73~408.

[20]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3.

 



[①]初任教师也称新任教师。关于初任教师的概念界定,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初任教师是指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被学校聘用并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第一年的中小学教师,包括长期聘用的正式教师和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另一种认为初任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参加工作的年限在0~5年的教师都可称为初任教师。本文主要采纳了后一种观点。

[②]杨秀玉.教师发展阶段论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1996(6):36~41.

[③]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191.

[④]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7~168.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⑥]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89~297.

[⑦]孟万金. 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0.

 

[⑧] 详见附录一《高中历史初任教师的成长研究与设计——以义乌中学为例》调查问卷,下列数据皆根据调查问卷统计而来。

[⑨]由美国学者温斯坦提出,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

[⑩]赵昌木. 教师成长:角色扮演与社会化[J]. 课程·教材·教法,2004(04):57~58.

[11]详见附录二《义乌中学曹心意老师访谈》。

[12]卢玮. 新教师进入角色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2001(04):69.

[13]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36.

 

[14] 详见附录三《义乌中学曹训刚老师访谈》。

[15] Andrea M. Guillaume.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26~229.

[16]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38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18] Andrea M. Guillaume.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4~100.

[19] Colin Marsh.初任教师手册(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154.

[20] 详见附录三《义乌中学曹训刚老师访谈》。

[21] 吴高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长的六种知识[C].浙江省义乌中学.教学随想(吴高泮老师教育教学论文选)浙江省义乌中学内部发行.2005:142~155.

[22] 详见附录二《义乌中学曹心意老师访谈》。

[23]如曹训刚《促成教学生成 预约课堂精彩——新课程背景下历史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漫画引入教学 趣味呈现课堂——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漫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人为本回归生活——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生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论文。

[24]详见附录二《义乌中学曹心意老师访谈》。

[25]如曹训刚《以人为本 回归生活——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生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新生态课堂的构建——〈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为案例等论文。

[26]李学农.教师入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80;9~14.

[27]缪苗、许明. 美国初任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制度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7(05):34~39.

[28]申同武、孙丽芝. 日本新任教师研究制度述要[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4):11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