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黄一峰:基于有效课堂对
何高峰:如何写好历史教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材料型选择题精
张月峰:必修三选择题一
张月峰:必修三选择题二
张月峰:历史必修三选择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最新热门    
 
张希峰:“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时间:2009-12-29 12:46:24  来源:张希峰

 

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山东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张希峰

 

 

 

众所周知,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是二战的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他们都在战争中或多或少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砸自己脚的,除去英、法、美之外,还有苏联。

面对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认为,只有组建或加入联盟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大部分时间里,苏联一直忙于东、西方自身安全的外交周旋。在指责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同时,苏联在绥靖的快车道上越滑越远。

在西方,针对德、意法西斯扩张,苏联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此做出以下的努力。

一、改善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1934年9月15日加入国联。

三、同法国共谋“东方条约”。

四、努力与法、捷等国缔结互助条约。

但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屡屡受挫。特别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之后,英、法与德、意法西斯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放弃了一贯的努力。联共(布)十八大提出,苏联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谋求自保成为苏联外交政策的重点。对英、法彻底失望后,于是苏联把其国家利益置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之上,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得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在条约签订后第九天,德国就发动了入侵波兰的战争,与此同时苏联也出兵占领了波兰与其接壤的东部地区,波兰覆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短暂的和平,这也是对法西斯侵略的妥协与纵容。当然苏联也为自己的妥协纵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砸了自己的脚

苏联在欧洲的外交中执行绥靖政策之前,在亚洲的苏、日外交中更早地执行了绥靖政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宣布对中、日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1932年初,苏联答应了日本关东军使用中东铁路的要求,且只收半价运费。而当国际联盟邀请苏联协助“李顿调查团”解决东北事变时,苏联却不敢介入,甚至拒绝调查团取道苏联直达中国东北。1933年苏联主动提出把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1935年3月,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根据日本的意见,把中东铁路低价卖给了日本的傀儡政权“满洲国”。苏联的这些举动,纵容了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

当日本在中、蒙边境不断向苏联挑衅时,苏联虽加强了对华援助。目的却是让日本陷入中国战场而无法北进苏联,当然援助也是秘密进行的。为了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并同时声明:“苏联政府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则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样,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得到了苏联法律上的承认。这是苏联在亚洲拿别国的领土和主权做交易,纵容法西斯侵略来换取自己和平的绥靖政策。《苏日中立友好条约》把苏联对日绥靖推到顶峰,无异于“东方的慕尼黑协定”。使日本能放手发动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战争。

为了遵守条约,苏联没有应美国的要求及时对日宣战。当大战接近尾声、日本败局已定时,为了获取雅尔塔会议上英、美的许诺,苏联才对日宣战。

综合看来,苏联在欧洲推行绥靖政策好像有那么一点无奈,被迫推行的;但在亚洲对日本侵略的纵容,与英、法纵容德、意的侵略在后果上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德国是二战的发起者;日本是二战的扩大者。

 

 

简历

张希峰 中学一级教师,曾在《语言文字周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刊》、《中学政史地》、《现代教育导报》、《鲁北晚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历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单位: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杜店中学)

籍贯:山东滨州滨城区杜店

学历: 大学本科

邮编:25660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