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俄历史教科书重新评价斯大林

时间:2009-10-18 17:20:18  来源:沈为慧
 

从俄历史教科书改写,

 

看普京给斯大林“翻案”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前苏联)的缔造者之一,共产主义五大伟人之一。


“斯大林所做的一切,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来看是完全合理的,他作为一个面临战争的国家领袖在带领国家走向工业社会方面做出了正确选择。”这是一本即将在俄罗斯中小学广泛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描述。该书一改以往对斯大林的批判态度,认为应从“当政者行为的动机和逻辑”对其进行评判。


据俄罗斯《新闻时报》8月25日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全俄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俄教育部门向历史老师们介绍了这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该书在评价斯大林的章节中写道,斯大林的所作所为无法脱离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在关于“大清洗”的章节中,该书写道,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且最终成为了解决人民经济问题的合理工具。关于“大清洗”中的遇害人数,教科书认为应该对这个数字进行重新统计,并且认为应该只计算被判死刑和被枪决的人。专家认为,如此一来,那些在劳改营和流放过程中死去的人就将不被计算在内,“大清洗”的规模就将被缩小许多。不过,一些法律专家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这和俄罗斯现行法律相悖。俄罗斯1991年10月18日通过的法律中明文规定,“大清洗”受害者为在那场运动中遭到政治迫害、被强制关押进精神病院、被流放和被关进劳改营的人员。


在苏联解体后,针对苏联的历史评价不一而足,而关于历史的教科书数量至少达30多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斯大林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大多数的教科书对于斯大林的评价是“恐怖加苦难”。
 

普京在担任总统时曾表示,俄罗斯历史教科书没有深刻和客观的反映历史事实,此后,俄罗斯历史学家的态度开始趋向理性。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尔新科夫曾经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历史的评价应该有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爱国主义。”


在2005年版的莫斯科大学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中,作者借用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59年12月12日纪念斯大林80周岁时所说的话:“他一生所处的年代残酷,是一位令人景仰的杰出人物。”


在斯大林的问题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更认同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的评价: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仅有犁杖的俄罗斯,但他死后,留给人民的是一个核大国。


不仅如此,根据公众意见全俄调查中心对于“所有时代、所有人民的最杰出人物”历年的调查中,斯大林的支持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9年末,仅有11%同意斯大林是“最杰出人物”;1994年为28%,1999年为35%,2003年至今,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40%左右。


斯大林有句名言“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是胜利者,别人没有资格去指责你什么。面对一个胜利者,你再说他什么,只能显得你缺乏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面对一个逝去的胜利者,你再去说他什么,只能显得你卑鄙无耻、胆怯懦弱?


但也有不尽然,反其道而行者。如,毛泽东在评说历代帝王时就说“商纣王能文能武有本事”,“焚坑事业要商量,孔学名高实秕糠。”就连孔子的继承人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翻案”也好,不“翻案”也罢,就如“功过”与“功罪”一样,不是可以随声附和、任人评说的?“过”可以评,“罪”必当罚!更何况“杰出”与“好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聪明人,最好的行动是:既然打不倒,不如跟着跑?


洽巧今天是黑格尔诞辰,故言其名作结:“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又为保守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由此来看,斯大林就有如普京的一个“镜像”。出于对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认同,普京需要将斯大林放入“伟大领袖”之列,而他把俄罗斯的独特文化作为营造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使得斯大林对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对斯大林的那种粗暴割裂俄罗斯文化的仇恨,无法在普京身上得以消除和延续。但这种带有强烈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就如俄皇、斯大林对于中国之贪婪,最终会走向何处,却是未定之数。
 
 

 

 

 

 
  
 
普京为什么要给斯大林“翻案”?

 

中国网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斯大林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


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


比如会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其实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年-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了正当性的理由。


为什么斯大林的形象会有如此转变?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形象被颠覆的起源,我们首先要回到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此拉开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序幕。不过就在这份措辞严厉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虽然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斯大林身上,但是同时也承认了斯大林对于重工业发展以及卫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尽管斯大林的形象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并未绝迹,而且随着普京政府的上台,斯大林的形象几乎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如果再回到赫鲁晓夫的那份带有摧毁性力量的秘密报告,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斯大林的清算其实一直相当的表层化和暧昧化。在前苏联的批判的思想脉络里,斯大林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权里“独裁者”形象来被清算,但是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的残酷性仍然会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而被保留下来,由此也为今天斯大林形象的“平反复兴”埋下了伏笔。


因此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一个被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冲刷的摇摇欲坠的政权后,他首先致力于的是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在他打击寡头的强力政策下,俄罗斯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局,而且还迎合了普通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


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他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在普京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因此,大清洗事件要么成为死亡数目的争辩,要么就给以附上了国家富强的美丽外壳。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接。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受到普京推崇,甚至要为其在“大清洗”中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漂白。因为在普京的政治观念中,与西方的对峙是要在一个富强俄罗斯的前提下才能推进,而民主化的转型又使得普京的个人魅力得凭借民粹以维持其权威性。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人道罪过就如同彼得大帝的残暴一样,最终成为历史解释中微不足道的附属物,而他们则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维持其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不过或许也无法将斯大林与普京完全等同。饶有趣味的是,刚刚去世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斯大林政权有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会赞同普京的执政理念,并且坦然接受了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国家奖”。


在普京那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化的现代国家,它同样需要接续东正教与俄罗斯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传统与道德资源,以此来为今日俄罗斯的身份认同作一个铺垫,以此和西方所推行的自由民主观念相抗争。因为就以索尔仁尼琴而言,西方世界的道德堕落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普京不仅接续了斯大林传统中的现代化的层面,而且又融合了俄罗斯强烈的泛道德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仅可以满足普通民众对俄罗斯"帝国"的想象,而且也可让知识分子感受到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感。


由此来看,斯大林就有如普京的一个“镜像”。出于对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认同,普京需要将斯大林放入伟大领袖之列,而他把俄罗斯的独特文化作为营造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斯大林那种粗暴割裂俄罗斯文化的仇恨,无法在普京身上得以延续。但这种带有强烈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最终要走向何处,却是未定之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