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熊昌友:新中学历史教材
王富友:“20世纪以来中
熊昌友:川教版历史地图
熊昌友:历史教科书编写
本网网友:盘点记录我的
最新热门    
 
熊昌友:课标对教材编写设想

时间:2009-10-18 17:20:38  来源:熊昌友
 

 

仅供参考

 

新中学历史课标中应有对教材的编写、教法、学法和对师生考评的配套设想

———用文明古国历史教学的新特色代替旧特色

 

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校 熊昌友 杨容 史寿洪 

大观镇中心小学校 李君梅 
                 

请先看笔者编的有据可查的一则寓言:

在百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美国男孩来到中国,碰到一个中国女孩。中国女孩向远方客人弦耀自己的家底,祖宗十八代如何如何高贵、伟大,给自己留下无数金银珠宝、古玩……。美国男孩说:“我爸妈还没有进洞房就生下我,我还不知道爸妈是哪国人,妈还跟别人跑了呢。我还真的乐得花精力去研究记忆祖宗八代的事呢?我爸只给我留下在独立战争中从英国人手里夺来的一把枪,但我已经把它改进了,装的是据你们中国发明的火药研制的子弹。”说着拨出枪来,抢走了女孩的金银珠宝和镶满珠宝的祖宗灵牌,砸碎了笨重的古玩,焚毁了祭奠祖神的祠堂,还掠走了这个中国女孩。中国起码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具有的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完整系统的古文明。

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教材编写和教学形成了以歌功颂祖德为核心的特色。然而祖先流传下来的成就却在没有灿烂文明的洋鬼子手中得到飞跃式创新。当夹着鸦片的坚船利炮轰击国门的时候,我们的国民仍然沉浸在祖先的光辉成就和天朝神气中。当世界新文明驾临时,老文明的国民怎么也不能接受,在付出血泪的惨重代价后还不得不经过一次次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才渐渐适应。这当然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我们的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历来就以“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后人“值得骄傲”为主要目标,以一一列举祖先的丰硕成果,“炫耀”自己的“家底”为主要方式。教材中总是强调我们祖先的什么比西方早多少年,我们的祖先比洋人的祖先聪明一万倍。却很少去探究祖先创造发明的精神、技能,几乎不强调学生去对祖先创造成果的个人见解,甚至扼杀学生的怀疑、思考、实践,也很少探究洋人始祖虽然比我们的祖先年轻几千岁,他们的祖先比我们的祖先笨一万倍,为什么近几百年来洋人却一下子聪明得很,把我们祖先发明的玩意拿去竟然搞出比具有几千年聪明史的中国人先进几万倍的厉害东西出来。我们的远祖“北京人”的头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然而,却落入美国人之手,被弄得下落不明。我们应自问:连我们的祖先的头骨都被洋人抢去,我们还有什么荣光?!这不正是中国女孩与美国男孩的“寓言”吗?历史是“既成事实”,编历史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 真”在作怪,历史历教材的编写从来就是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 ”(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跪受笔录”,历史考试又以“钦定”的几种死题型要师生“以死为鉴”。历史教学则将之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 这已成为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观念严重钳制了师生的创新潜能,老师真是传声筒,学生也真 成为被 动接受 的“学习机”,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 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是最典型的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我想明清帝国也恐怕当来引鉴我们当代的“考试经济”和“考试文化”吧。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

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创新罢了。我认为只有课标引领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开天辟地”的“大手术”,才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面对“炫耀”式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死记”式教学及其悲惨结局,我“破天荒”地提出如下观点和建议:


一、总的说来,我坚决反对机械的罗列教材编写和机械记忆和教学方法。我并不是反对我们的历史教材列举祖先的成就和近代耻辱。因为记载和告诉后人祖先的事实是历史的“本分”。我反对的是一味的歌功颂德,全篇的丰硕成果,处处的世界第一。机械展示先人的“历史成就”,以展示我“多、繁、杂、偏、旧、准” 来显示炫耀编著者的水平,让我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中国中小学生被老师逼着去傻读死记几千年的机械罗列史,几百万字啊,这是多大的负担啊!如果只为了“骄傲、自豪、自信”一下的话,太不值得了,还不如没有太长文明史的美国学生,因负担较少而骄傲自豪呢。

有一件事令我终生有愧: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有位同学把出自钟僧繇的成语“画龙点睛”与顾恺之“混为一谈”,被我立即当堂纠正。而学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教参上指明该成语恰好出自顾恺之。又如,教材中说成语“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而成语词典却说出自齐威王。教材中说北京人最早用火,CCTV-1中说,元谋人已能用火……。举不完的“历史权威间矛盾”和历史权威与现实权威间矛盾的例子。这说明不应强求学生照本死记非关键的知识点,记错了无所谓,也许还与其它历史记载“歪打正着”呢。说不定史书记录压根就有误哩。是否“记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教材知识点去创新学习,培养素质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躺在祖先光辉成就的彩旗下弦耀吹嘘家底绝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反思。

 

 


二、从内容的角度看,新课标应要求教材内容选择必须以创新研究为前提。我提倡的是既要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学生,但只要求中小学生记住极其重要而简单的史实即可。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如何利用几千年来祖先(中外)创新发明的史实去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实践。因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条线索的发展,都具有渐进的规律性,在这个过程中,每出现一个创新成就,这个线索的历史就出现一次飞跃,大的创新出现大的飞跃!每一次创新都是总结前人成就优缺点并经自身实践的成果,我们当引导学生去学其精神、方法、品质。这应是历史教材教学的第二“本分”。时代要求我们完全当把这第二“本分”上升为“第一本分”。编写历史教材时,绝不要机械地、全面系统地把历年的陈旧知识千篇一律地直接机械地告诉学生,而必须极力精选富于和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内容。首选哪些一环促一环,环环紧扣创新发展史,诱导师生乐于钻研其中的“创新点”和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选材时,必须与现代和当代的成败联系,使历史具有“时代特征”。

如,印刷史:机械抄画、雕版印刷、各种活字和排法、静电印刷和排版、当代毕升王选……;火药火器史:火药的发明、飞火、霹雳炮、火枪、突火枪、火铳、子窠、来福线来福枪、火箭导弹、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指南针史:司南、指南车、各种指南针、水罗盘、旱罗盘、经纬仪、卫星定位系统……;笔史:棒笔、蘸水笔、毛笔、鹅毛笔、钢笔、铅笔、元珠笔、电子笔……;文字史: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行楷、行草、简化字……;人才选拔史:周之门客制、秦汉察举、曹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寄生腐朽、隋之科举、唐对科举的完善(制举与常举、武举、密封、殿试)、宋时创弥封与誊录、明清八股取士、科举的废除、引进西洋课程与长期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学习……;农具史: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青铜到生铁,从生铁到钢……;抽水工具史:背负肩挑、手转翻车、脚踏翻车、水力筒车、牛转筒车、抽水机……;工业革命发展史:(飞梭、)珍妮机、水力纺纱、骡机、水力织布、改良蒸汽机、交通运输业、电力、飞机、汽车、近代通讯……;等等,等等。其次,精选极具创新研究潜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如,我在教学“二战爆发前后”时,就诱导学生去思考,德国是如何一边扩张,一边又采取手段骗过英、法、美等国,获得纵容甚至帮助。还与苏联处理好了关系(缓兵之计兼麻痹之计)。采取声东击西、声西击东、声西击北、避开主力、突然闪击..........,竭尽了希特勒的“聪明才智”。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一步扩大》,传统编写和教法就是要求死记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策划下,偷袭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损失情况,结果影响等知识点。而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我们就当在愉快、自由、平等而轻松的气氛中结合这一史实,启发诱导学生去提出种种问题,提出种种设想和解决方案。认识日本采取种种欺诈手段(但军事原则角度确是“兵不厌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一边与美谈判,一边又抓住美方基督教徒礼拜(星期日)战备松驰时,并造成美方认为“是自己的飞机”,突然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方极大的损失.........

笔者认为,学习历史,不是叫学生去死记硬背某个(些)知识点本身,而当利用这个(些)知识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去提出种种疑问,思考种种可能,使他们学会如果身临其境时,当如何分析形势,猜测有那些情况可能发生,应如何应变..........。那就不会象美军那样重蹈不久前因轻信希特勒诺言而遭德国闪击的苏联(斯大林)的覆辙。当然经过以上启发式创新教学,学生可能轻松地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在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不得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启迪学生提出种种疑问,又引导他们得出答案,从而达到创新的教学目的。


三、从编写形式上来说,新课标中要极力要求教材编者用能诱导师生乐于钻研和创新的形式来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用文字大小来区别要求掌握的程度。黑体字要求记忆,正文要求再现,中字要求了解,而用大量的小字体并辅以图片和微字编入具有较强启发性的创新学习知识,但尽量不要象传统教科书那样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而要用充满兴趣的形式诱导学生去思考:以前是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这种成就怎样来的?具有哪些优点?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还有什么缺点?当怎样改进?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这类例子吗?你认为利用这种创新方法可以改进什么?比这方法更好的有哪些?假如不这样的话,会怎样?假设我是秦始皇、李自成、袁世凯……会怎么办?

2、诱使学生创新学习、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充满情趣。如:比一比、功德碑、创新路、急转弯、后悔药、作一作、挫折路、取经途、献一计、警世钟、评一评、联通车、审判庭、耻辱柱、挑战杯等等。

3、对富有创新的历史材料,要有重点的突破,如:用素材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刘秀如何用十三人战胜王莽几十万大军?讲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克服其受地点限制(河边),当如何改进?据当时的条件杜诗已经走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大门口了,假想杜诗或其后继者能有瓦特的探索思路,中国的前途又会怎样呢?使学生明白伟大的创新能铸就强大的祖国。

4、我们的教材要尽量将引以为自豪的部分成就却被外国人学去后怎样发扬光大的史实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洋人发现了我们祖先的不足,而近现代“正宗龙的传人”却失职了。如印刷术、火药。鼓励学生应当将祖先和外国的成就发扬光大,为我国建设服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的历史意义。

5、中学历史教材的使用主人是中学生,而不是史学专家,是用于中学生研讨的教材,不是史学专家的成果报告。所以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有与中学生生活联系,开启中学生探究与自己生存成长有关,终生有益的东西。应当充分运用历史的“综合”功能,将历史与综合实践活动很巧妙的联系起来。如研讨表(计时器)、笔、墨、书、椅、桌、屋、锅、碗、筷、床、被、锁等等常见物的过去,甚至研究玩具风筝与飞机、竹蜻蜓与直升机(美国人正是把中国的这两件小娃玩具研究出了中国祖先幻想的“飞天”)

6、我们还要用富有创新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贯彻德育为首的原则,利用古人的史实垂训学生,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品德;树立忧患、生存、竞争、开放、挫折、冒险、民族等意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性。

7、对学生的要求下可保底(黑体字),上不封顶。考核时,以黑体字为主,适当涉及正文,专题测试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容不拘于“正文”,甚至超教材。

 

 


四、至于据这种观点编写教材和教学后,又如何测评学生和考核教师?
 

1、重视创新教育,还必须淡化考分。“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等于什么,至少我认识的科学家不都是年年考第一,我自己更不曾考过第一名”(丁肇中语)。对学生的考核最好是教师据自己和学生实际自己出题测验(口试、笔试),才能真正测出创新教育的效果,鼓励各位教师运用适合自己实际的创新教学方法,在个性化教学模式中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千万个教师可能用千万种创新教法,加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就可能培养出“歪才”、“奇才”、大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会考升学时则以大纲教材中最重大的史实(前边叙述的用大黑体字和标有★的内容)。为识记部分的主要出题范围、而试题的另一部分则是侧重测试学生创新能力的(笔试性创新测试,答案不能绝对标准)。而平时各级可组织动手动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测试。现实告诉我们,新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替代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特别是改变教师、学生、家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党政的观念,真比登天还难,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最难砍倒的“黑旗”。满堂灌、满天灌、满周灌、变着法儿补课、单元考、学月测,主科都要考,上级不统考,学校间换卷也要考,逼着教师逼学生去死记硬背课本。题单成海、资料成山,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素质、质量与考分、升学率完全是一回事,用师生考分的坐标、名次来警示师生去向考分进军。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师生都要求“效果”(考分)。要使应试教育退出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最直接、最凑效的杠杆是考试制度和对师生和各级学校的考评制度的改革。


2、淡化了考试考分,又如何考核教师呢?我建议,设立学校、片区、县级、省级、中央级等各级“教师素质评审委员会”,并建立整套评审制度。评委人员主要来自各级教研机构。用集团意志公开、公正地考核教师的素质能力可以遏制校长以专制手段利用待岗、下岗、评职晋级等向教师敲诈索取的腐败现象。如果被评人不服低一级评委结论则可申请上级复评。评委是对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价值观念、教育思想、师德水平、现代教学技能、自学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水平等内容,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德”、“识”、“能”的相关性,并在教师素质评价中建立政治思想素质尤其是师德水平为核心的,以知识素质为基础的,以能力素质为关键的评价内容系统,并且随时代而逐步更新。最后强调一点: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重点校(如重点中学)则偏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为把他们培养成为高层次的人才打牢基础。


总之, “课标”绝不能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能作为教材编写和教学的“总纲”“大纲”“总原则”。我对中国历史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系统反思研究后,认为,历史是数千年历史先人创新成就的集结,历史是话的,古人的所思所为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是相通的。古人、今人和后人是紧密相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与古人同行,我们的是前人的路,有时走的是与前人相反的路。我们的后人也会如此,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后人少走弯路,少摔跤,最好不摔下悬涯(如不对环境毁灭性破坏,不再发生世界大战,拒绝毒品,消灭邪教,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长,减轻农民负担等)。在教学中我坚持“关注历史的目的是探究现实,预测未来,创造幸福”的原则,对于中学生来说,把学生置于历史环境中去,又要抓住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新闻事件,犹其是时弊,在教学中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唐宋时的科举考试中就有“策论”啦,而21世纪的人民共和国创新素质测试中却没有了,不能说是进步吧!我力主把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改编成“强调发展学生对史实特别是对历史先人创新过程的个人理解(无须象考古专家那样一板一眼的去寻觅绝对真实的标准),并使学生始终参与思考、创造和表述。”强调创新学习课堂“学生无过错”原则,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怀疑一切,向权威挑战,同时否定自我”。他们的任何尝试都应当得到老师尊重和肯定,让学生完全不担心失败。对于中学生,新教材宁肯不把现有教材的所有重点知识全部告诉学生,也宁肯不强求他们去死记全部知识点本身,而应当侧重利用历史创新史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习惯、创新技能技巧。从而树立文明古国的历史教学的新特色。应当使学生感到文明古国的历史学起来是一种轻松和享受。虽然美国人也有创新学习,而他们却不能借用祖先文明史作为载体,这就是文明古国后继公民真正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创新学习历史过程中,难道不能产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吗?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变历史学科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宁肯不强求学生记住知识点,而去培养学生利用该知识点进行创新学习。为了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顺利推广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对教学课标、教材、考试及对教师素质的考评都要动“大手术”,都要把重视继承教育的体系转变为重视创新教育的体系。除了考少量必须牢记的知识点外,用较多的试题考评学生的创新观察、思考、实践等能力,答案一定不能过死和绝对“标准”。进行半开卷和全开卷测试。成立各级教师素质考评组织,对教师的创新教学才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考评。

 

 

通联:邮编 408415 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校

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熊昌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