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熊昌友:新中学历史教材
熊昌友:课标对教材编写
熊昌友:川教版历史地图
熊昌友:历史教科书编写
本网网友:盘点记录我的
最新热门    
 
王富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内容介绍

时间:2009-10-18 17:23:05  来源:王富友
 


王富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内容介绍
 

一、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基础性、时代性

本单元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列的四个学习要点编写的: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所列四个学习要点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并还在产生着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对于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这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课程标准》对学习本单元的要求只是“了解”、“认识”的层面,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基础性、时代性。二、本单元的编写主题突出,四课以时为序,联系密切,整体性强

《课程标准》规定每单元都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主题很鲜明,即专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围绕这一中心,编写了四课:“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课按时间顺序,前后相续,构成一个内在联系很强的整体。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引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毛泽东思想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创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孙中山三民主义”一课介绍

本课从思想史的角度,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为重点,完整展现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脉络。

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从制度变革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课题,未能成功。于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2)1894年孙中山天津上书提出的改革主张未果,他毅然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道路。在兴中会纲领中,孙中山最早提出以推翻清廷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以建立民主国家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思想。他也是最早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反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广州起义流产后,孙中山流亡海外,考察欧美政治,有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遂形成三民主义雏形。第二,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年11月,他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这一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第三,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就是把反满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也就是民族革命。(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用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不均问题,也就是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第四,对三民主义的评价:(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在思想上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案,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第二目“从理论论战到‘临时约法’”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1906年4月《民报》单独印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正式揭开了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大论战的序幕。双方围绕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通过论战,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清帝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认“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内阁负责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建立近代法治国家的进程。再次,孙中山寻求救国的新途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这使孙中山逐渐觉悟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他开始寻求救国新路。

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新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正当孙中山苦苦寻求救国新出路之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使孙中山看到新的希望,开始倾向“以俄为师”。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为国民党注入“新血液”。(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第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色,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3)在民生主义中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义反映了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更新思想,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主张。第三,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1)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很大不同,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相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民党一大以后,出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国民革命高潮迅速到来。(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这表明新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以新三民主义为理论纲领,以三大政策为根本路线,是孙中山推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毛泽东思想”一课介绍

本课通过毛泽东思想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概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一目“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简单说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虽然给中国革命树立了榜样,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俄国人走的大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这一“寻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凝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次,概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端和开始形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入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等文章,批判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这些文章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产物,成为毛泽东思想萌发的开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总结这一伟大实践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再次,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章,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完整的论述。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规划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总纲,这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9年春、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阐述的建国方案。该方案明确地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成为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根本思想);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政策。这就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的过程中,采用了逐步过渡的形式与和平改造的方法,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前夕,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党领导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和新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1956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奋斗纲领。八大之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理论上的探索。这些,成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第四,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三目“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首先,准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概括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一是指引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三,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邓小平理论”一课介绍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以“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等三目,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以“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目,对邓小平理论的崇高历史地位作概括性评价。

第一目“伟大转折的宣言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处诶纷酃赝贰?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党和国家实现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根本标志。而此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和主题报告。正因为如此,教材才以“伟大转折的宣言书”突出这一讲话的重要性。这应是理解本目教材的出发点。从内容看,本目教材主要讲了四点。第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尚未复出的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党的工作,最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第二,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力地冲击着“两个凡是”的禁区和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形成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三,邓小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这就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奠定思想基础。第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这不仅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竖起一面旗帜,而且为正在形成中的邓小平理论提出了鲜明的主题。第二,中共十三大的召开和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样,中共十三大就为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至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但当时尚未在该理论前面冠以“邓小平”的名字)开始形成。

第三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邓小平“南方谈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形势严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关突破的重要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92年春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改革开放步伐的姓“资”还是姓“社”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南方谈话”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南方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也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第二,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高度赞扬邓小平对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贡献,首次在这一理论前面冠以“邓小平”的名字,从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第三,邓小平理论的其他内容。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上面所述其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构筑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断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四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所以强调以上两点,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课介绍

本课内容共三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两目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创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是本课的主体部分;第三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在前两目讲述的基础上,提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指导作用的理性认识。

第一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主要讲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内,党的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时代呼唤理论创新。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基本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其创立过程是:(1)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他又一再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200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使之更加系统、成熟。在这次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二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分别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1)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强调:“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他说:“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强调:“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3)中国共产党还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二,阐明“三个代表”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是强调“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者之间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的科学分析。简言之,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先进文化是“旗帜”,人民群众是“主体”。

第三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主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所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