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7

时间:2009-10-18 17:20:53  来源:dwz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1.教学中可以对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做成功和失败两个层面的分类归纳,以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20多年的探索历程,为讨论经验教训提供两个层面的史实支撑。

2.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和时代的阶段特征入手来概述有关的探索 实践。例如围绕“主要矛盾、总任务”去提取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抓住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探索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等阶段特征去概述探索历程上的实践。

3.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大跃进”时期的一些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

4.适当联系必修Ⅰ专题四中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危害,要注意历史地客观地加以评述。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适度补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提示学生从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等方面去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用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史实,在纵向的历史视野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并通过.搜集资料,特别是身边的事实来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变化。

3.联系必修Ⅰ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3.感受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关系。

1.可以从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入手,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再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布置学生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做一些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老师也应当有这方面的资料准备,以充分了解和认识有关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例如几个农户的农业生产变迁状况、本地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效益等。

3.可以围绕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4.运用讨论和对话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关注现实(例如取消农业税),也需要运用一些典型材料。

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所带来的变化。

1.结合地图、注重图表示例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对外开放内容的关键,例如观察地图或填写历史地图来概述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布局,再例如用图示法展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做些理性分析:特区“特”在何处,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用数据来说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所具有的探索和示范作用等。

3.搜集有关深圳、浦东开发开放的图片或亲身经历的事实,有说服力地证明对外开放的价值,也可以举办小型的深圳、浦东发展前后图片展。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会议以列表的形式梳理一下,使其较清晰地了解从经济改革的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可以布置一些查阅资料、人物访谈的活动,让学生提供史料或口述史来进行当代史的学习。例如访问老人,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再如查阅资料,了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情况。

3.可以组织问题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我们的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联系与本质区别。

4.注意联系必修Ⅲ专题四的邓小平理论来拓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史论共享: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人教版)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人民版)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人民版)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人民版)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人教版)

3. 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人民版)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岳麓版)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教版)

4.关于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人民版)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人教版)浦东开放以后,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浦东新区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人教版)也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人民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人教版)

5.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人民版)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体现出的社会进步。

1.本专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 可以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宏观勾勒知识框架,再抓住某一个领域做一点微观透视,例如“衣”,可以透析中山装和旗袍来聚焦西装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作用等。

3.鼓励学生查阅历史老照片,或访问老一辈的工人(或农民),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并编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指导学生围绕“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变迁”两个方面编写本课内容知识结构图表。

2.联系近代工业革命的成就,创设与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相关的情境问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地围绕“生活影响”来陈述他们的看法,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3.以“社区或村庄中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写出调查报告。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1.自主性和图片的丰富性应该是教学中值得追求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结合所学,编写“中国报刊和影视事业发展大事纪”,再仿照某份历史上的报刊格式编一份“中国影视史”一类的小报,在运用中感知历史、走进历史。

2.联系必修Ⅲ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认识报刊在近代革命中所起的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3.可以围绕“网络作为‘第四媒介’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或者“网络对青少年有益还是有害”等话题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辨热情,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

史论共享:

1.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人民版)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教版)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岳麓版)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岳麓版)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人民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