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2

时间:2009-10-18 17:20:56  来源:本站
 

 

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1. 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如“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列举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犯下的罪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 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

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3.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关注地方史,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

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史论共享:

1.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人民版)

2.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教版)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版)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岳麓版)

 

 

 

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 联系 “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引入列强侵华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 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

3. 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4. 可以围绕“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组织一次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也可以组织评述太平天国人物的活动。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 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

4.通过学生讲述孙中山等革命者的故事,感受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怀。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2.体会国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基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3.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优秀品质。

4.适当联系必修Ⅲ第三专题中 “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了解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国共合作抗日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1.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讲究历史事件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背景、革命策略、基本过程、结果与意义等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2.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

4. 课后分小组收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图片,按一定主题给图片标上名称,搞一次小展览。

史论共享:

1.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人民版)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岳麓版)

2.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人民版)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教版)

3.五四运动的影响: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人民版)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岳麓版)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教版)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人民版)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人教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