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38)

时间:2009-10-18 17:20:59  来源:高中
 

 

专题六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改革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展开,高中学生的学业评价问题也成为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改变旧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是旧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极大地制约了中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极大地妨碍了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二是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只有教学与评价形成有效的互动,新课程改革才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

 

1.      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标志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智能测验批判的基础上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以下的八项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从这八项智能的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智能测验主要集中在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对这两项智能的评价又主要集中在书面表述能力上。就历史科而言,传统的教学和评价都集中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上,而且由于命题技术的落后,历史教学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越来越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能力是可以发掘的,请看下面的“多元智能与历史学习的关系图表”:

 

多元智能与历史学习的关系图表

 

多元智能的分类

       多元智能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

语言智能

善于讲历史故事;善于写历史论文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逻辑数学智能

能够对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善于运用数字类的史料;能够运用数学图表来展示各种史料或历史研究成果

视觉空间智能

善于观察和分析图片类和影像类的历史史料;能够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用可视化的形式(如图画、雕塑等)来表现

身体运动智能

善于制作各种历史模型;善于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音乐智能

善于分析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人际智能

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成功地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

内省智能

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尤其善于思考历史的理论问题

自然观察者智能

善于考古调查;喜欢实地考查历史文物古迹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是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有多种流派,其中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根据钟启泉的论述,建构主义的课程原理可以归纳为两点:(1)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识主体积极地建构的;(2)认识的功能是适应性的,为的是要组织个体的经验世界,而非发现客观的本体上的实体。

 

如果把这些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我们就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结论: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得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学习不单是存在理性的因素,也存在非理性的因素,在学习中应该正确发挥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最适合他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某种思维方法硬塞给他;等等。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概念

 

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概念,如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等。这些名词概念的真正含意是什么,至今尚未有一本权威的著作能够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事实上,这些概念的科学内涵还在不断地研究讨论之中。但是,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新的评价方法,首先就必须把这些概念的含意界定清楚。只有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它,才可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实践它。下面,笔者拟就本书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的评价概念作一简单说明,因为这些概念是建构整个高中历史学业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1.      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

 

对过程性评价的定义争议很大,误解也相当多。其中主要的误解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认识的错误表现在割裂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的关系。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并非是泾渭分明的,两者往往是浑然一体的。例如,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情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升华,这都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过去我们在操作上似乎能够把“过程”与“结果”截然地分开,那是基于量性评价的前提下——学生考试得出一个分数,那是学习的结果,在此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就属于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评价是基于一种质性的方法,那么过程与结果就难以划分了。这种认识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某些教师误以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比学习的结果重要,这种“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评价思想会导致我们的教学失去目标。

 

第二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这种观点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正确的,但是学习的过程也不仅仅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知识——能力——情感”是三位一体的,很难明确地分开。因此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节、修改、完善课程计划,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认为过程性评价就是把一个较长时段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小时段,然后把这些小时段的评价结果累加。按照这种观点,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测验,对于整个学期来说,这些十多次的测验就属于过程性评价。这种观点所陷入的误区还是过分地看重评价的结果。对于一个学期来说,每个星期的测验是过程;对于每个星期来说,每天的测验是过程;对于每天来说,每堂课的测验也是过程。按照这样的逻辑,过程性评价岂不是让教师陷入无休止的测验评价之中?

 

那到底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呢?过程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评价的理念,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方法。要贯彻好这种理念,我们还需要许多具体的评价方法来支撑。那么,要把握好过程性评价这种理念,我们需要抓住下面五个问题:

 

第一,全面性。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所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它并不是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相反,它同样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第二,及时性。过程性评价提倡“评价——教学”合二为一,只有评价与教学相互交叉融合,教师才有可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例如,下面我们将提到的“表现性评价”就是一种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提倡“活动——测验”相统一,师生们在活动中测验,在测验中活动,使评价信息能够即时地反馈。

 

第三,灵活性。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过分追求评价环境的正规化和严肃性。由于评价方法灵活、评价环境自由、评价气氛轻松,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深入性。过程性评价不排除评价的量性分析,但更强调评价的质性分析,因此,它可以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面,对学生的知识面、能力层次、道德品格都能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评价,而不是单纯以一个闭卷考试的分数来给学生贴标签。

 

第五,持续性。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也属于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因此,评价不但贯穿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而且将延伸至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的确,学会自我评价,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中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的必修课程。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过程性评价也不例外。过程性评价的缺陷也相当多,例如,评价的客观性不强,评价的选拔功能不强,评价耗时费力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倡过程性评价,推广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但绝不能过分地夸大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更不能够用过程性评价来取替终结性评价。

 

 

 

2.      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与过程性评价一样,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评价的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而言的,凡是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发展性评价。

 

在所倡导的内容上,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例如,它们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关注评价的过程与结果等,但是,发展性评价这个概念的提出,与过程性评价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过程性评价的着重点在于强调教学与评价相统一,而发展性评价的着重点在于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3.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的评价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

 

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对评价的任务、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而且对被评价者的行动作了一定的限制。例如,传统的闭卷考试其实就属于一种典型的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历史闭卷考试中的材料解析题,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并且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如在限定的时间内、用书写的方式等)回答一定数量的问题。

 

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对被评价者完成评价任务的材料、方法、结果不做限制要求的评价方法。例如,要求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作一次演讲发言就是一种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学生写演讲稿采用什么样的素材、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演讲、演讲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教师一概不做要求。开放式的表现性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但不足的地方在于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4.什么是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其实也属于表现性评价,所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真实性评价的条件是客观真实的,而表现性评价的条件可以是虚拟的。真实性评价必然就是表现性评价,而表现性评价不一定就是真实性评价。如果说,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仍带有很大的人为设计的痕迹,那么在真实性评价中,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就与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完成的任务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任务的“真实性”就是真实性评价的最大特点。

 

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一下。“从交通图看我们的生活变化” 综合探究活动,当中涉及到多个活动内容,例如:“请描述家乡的交通情况,并画出示意图。再展开想像,勾画家乡未来的交通图。”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想像力,活动带有很大的虚拟性,通过这次活动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就属于表现性评价。又例如:“展开实地调查,了解筑路资金的来源。”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任务性质和任务角色与一位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并无差异,学生既是学习,也是工作,既是社会实践,也是学习评价。因此,通过这次活动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就属于真实性评价。

 

与表现性评价相比,真实性评价更耗时,更费力,所受到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更大,因此一般不可能过多地使用。但是,真实性评价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表现性评价“在做中学,在做中评价”的特点。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第37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0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