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36)

时间:2009-10-18 17:21:12  来源:本站
 

 

 

专题五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现教学水平的主要场所,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解决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改进教学提供方向。是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关键:一是促进学生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既要重视基础性目标,又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体现在“以学论教”。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与利于促进教师成长,重点不在了鉴定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要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变革:一是关注点的迁移。由关注教师怎么讲迁移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进程等。如,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二是情感目标的介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反应。用亲近,微笑,点头和激励性的语言沟通师生情感,师生之间是否产生情感的隔阂,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指标之一。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基本原则、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课堂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历史课堂教与学的共同指向,使师生心理、思维活动同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历史标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课堂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总体目标。特别是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才能构建符合新理念要求的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善于启发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围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中,从设计问题情境,到展开学习过程,教师都要充分调控教学节奏,层层递进探究深度,为此,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确定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方向。

 

4.明确教师的地位,充分考虑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虽然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教师的作用。要明确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是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建构,可以选择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用体现在: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流程,监控学习进程,提供典型材料,提出研究角度(共同研究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与课堂流程调控,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实施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整体水平,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使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良好、有序的循环;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反馈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和学生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优化组合。

 

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教师可针对某一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课内外接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并相互交流,是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3)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4)材料学习法。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运用材料学习法,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活动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一一分析思考一一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实质要求。

 

(5)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关于历史实物与历史图画、表格的功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人们对此有新的认识。图表的功能不完全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合理运用图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因为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历史现象的各种表现显露或折射出来。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6)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新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显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广大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二、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依据,因而评价指标中评价项目、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使教师明确努力方向,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它必须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反映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课堂教学。 

 

(3)整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确定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从整体出发,权衡它们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恰当的权重。

 

(4)可行性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条文要明确具体,使用方法尽量做到既科学又简便易行,便于历史教师理解和接受。

 

(5)发展性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学生的不同状况,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去限制他们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1)教学的任务、目标:科学与适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任务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该是有生命力(即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准备基础)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过分遥远的。

 

(2)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与发育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点应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要看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还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等。

 

(3)教学活动的氛围:氛围是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一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

 

(4) 教学的效能:教学效能的测查有以下三项指标。一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即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三是看能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能否促进发展。

 

(5)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与探索意识。一节好课,应该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也是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