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35)

时间:2009-10-18 17:21:12  来源:本站
 

 

三、提高专题教学效率的几个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程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以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以往的通史式课程结构。随之而改变的是过去一学期一本历史教材的教学时间恒定模式,代之以36个课时一个模块的时限性模式;又由于新历史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序列,课程内容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的方式构建,使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旧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如何在36个课时里,既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的问题,成为新课程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

 

首先,对高中三年将实施的历史模块教学有一个大致的内容(主要指选修模块的数量和内容)和时间上的计划和安排。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作。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结构,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计划性。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36个课时一个模块,不要随意打破。否则无限制的拖延模块的教学时间,打乱的是学生的整个高中学习计划;其次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新课程打破过去,从内容到形式上天下一统的僵化恒定模式,显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时间安排,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高考方向选择和选修模块内容的不同、师资力量配备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灵活机动的部署。不同的学校或同一学校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历史模块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就可能呈现出同学们先修后修(适当的调整三本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快修慢修(课时量分布的不均匀)等差异。在历史的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更是会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很显然该变化是贯彻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但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一定要规划三年教学内容(主要是选修模块)和教学时间。既要考虑历史学科的整体性,还要考虑学生整个高中学习领域的整体性。所以该项工作应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作完成。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都是新课程的研发者”的精神。

 

第二,对即将实施教学的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的时限性特征就意味着,教师过去翻开教材就开始讲,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继续;教师年复一年就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生存状态已被打破;教师随意处理教材和拖延模块教学时间被打破。如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怎样进行一个模块的设计、一个单元的设计、甚至是一课内容的设计、教师与学生活动课时分布、学生的作业类型、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等等,都是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一个模块的设计,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们联合设计和集体备课。

 

第三,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不能动摇的话,那么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新课标来编写的。由于编写人员对课标具体内容的理解、关注点的不同,在一些知识点的选择和个别内容的强调方面,不同版本之间自然会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讲,新课标的制定为教材编写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同样的道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置。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新课标和新教材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

如何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是教师把握新课程的时限特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下是我们对新教材内容六大方面的整合。

 

一是一个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

 

 

二是一个单元内部的节与节之间内容的整合。

 

从目前几个版本的新教材来看,内容显然增加了很多。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无法在36个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有必要依据课标,对某些单元内部节与节之间的内容进行合并式整合,从形式上看,是两节课的内容合成一节课,但绝非简单的合并和删减,如案例2;另外,由于新教材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有些章节的内容特别多,从课时上无法再作出删减,但极容易超出若干课时。如:必修Ⅰ第三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时可以将打破各节界线,从新将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做到不超课时的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案例2:必修Ⅰ模块的第九单元有三节内容。但我将第二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具体内容是设计两大篇章:历史的对照篇和历史的启示篇。首先要学生对比同样是美国发动的两场不同的战争——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依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素材思考:法国、日本、苏联(俄罗斯)、中国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自身的实力发展情况和当时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出了判断。学会用事实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完成了,课标提到的“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内容。并培养了学生学会关注国际、国内焦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

在历史的启示篇章里,我设计了“世界格局的出现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对世界的影响、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渐变的过程特点和留给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启示等四个问题。从而就达到课标提到的“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去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以此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现代国际意识。

 

 

 

三是一节教材内容内部的整合。

 

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东欧的巨变;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案例3;教材已有的资料,如正文、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凡是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如必修Ⅱ中,《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刻,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学生听起来既直观生动又通俗易懂。

 

案例4: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的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材内容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正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普罗泰格拉轶事》和《苏格拉底之死难》三则故事,以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其中有一则《宙斯和赫拉的故事》是:

 

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然后走街串巷。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学生看故事,回答和了解了古希腊神的特点:即有着人的生活:婚姻、争吵;有着人性的优点:宽容、责任、忠贞;有着人性的缺点:男人爱风流、女人爱嫉妒。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故事》的内容是: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同学们看后,教师提问: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后世永恒的尊崇。你们读懂了他的哪些美德呢?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归纳,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

 

 

 

四是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在教学中,生硬决然将其分开是不可能的;倘若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涉及其他两个模块,未免又有些重复。故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三个模块的有关知识的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如必修1模块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必修3的《毛泽东思想》、必修1模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必修3的《三民主义》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五是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

 

历史必修三个模块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专题,从教学难易的角度来看,是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很显然思想文化专题模块,由于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流派纷呈、时空跨越大等特点,教学起来比较棘手。尤其是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涉及比较深奥的近现自然科学知识,仅仅凭一本教材和历史教师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教师是很难驾驭的。这时候我们就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如何在面临不同的学科均有涉及的重大事件的问题上,凸显历史教学的学科特色。例如:互联网的问题是地理、政治、历史学科均有涉及,历史的课堂应找到和其他学科不同的角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进一步探究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差异等问题上,而关于近科学成就只作一般了解即可。因为那属于物理学科范畴。

 

六是及时进行一个模块内容的整体小结。

 

由于新教材的跳跃大、难度大、进度快,给学生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所以教师必须在结束一个模块的教学后,及时对该模块知识进行简洁清晰的整体小结。该课时应计划在36个课时之类,很显然,此举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如案例5:

 

案例5:必修Ⅲ小结:

一、主流思潮

世界:1、资本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起源——人文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资本主义政体)

2、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俄国变为现实

中国:古代的儒家主流——近代的思想解放——中外思想碰撞产生的中国特色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二、科技与文化

中国:古代光芒四射、遥遥领先——近代几乎空白——现代奋起自追

西方:古典时代辉煌——中世纪的沉寂——近现代硕果累累、遥遥领先

 

 

 

 

第四,依据课标,制订合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时限性特征之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

 

首先,我们教师要对历史课程标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是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它决定了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和整体上落实“三维目标”。离开了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课堂,是谈不上任何效率的。

 

其次,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是我们实现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知识载体;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是“三维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不会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课程中尤显重要。

 

再次,教师要明确每一模块的整体教学意图。模块的整体目标的表述,在每一模块具体内容标准的最前面两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如果教师忽视了整体教学目标,便有可能导致教学目标方向上的偏离和不完整。因为整体目标更多的强调一个模块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的要求。譬如在必修Ⅲ的整体目标要求中,就有“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龟甲、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死刑文化遗产的意识”的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并没有出现在各节内容标准表述之中。但是它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教师应在明确每一模块的整体教学意图的前提下,再来审视每一个章节课程内容标准。

 

最后,将每一课时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变成在教学中可以操作和实施的具体目标。新课程标准的表述比较笼统,简单的照搬有关条文,显然是难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师必须将所学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课程内容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从而确定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目标。

总之,由于我们正在经历着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能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稳步前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