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34)

时间:2009-10-18 17:21:12  来源:本站
 

 

一、专题式教学有哪些特点和要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那么,这种教学结构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面对这种专题式的教学结构,我们教师该如何适应呢?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的逻辑性(即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设置了3+6的学习模块。

 

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六个选修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例如:《历史Ⅰ》的九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2、建立专题式教学单元。

 

进入高中后,同初中阶段相比,学生本身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的基础;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比初中阶段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因此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围绕一个专题设置教学单元,其中三个必修模块共包括25个学习专题。这些专题能更为突出地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它既可以避免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了旧课程《历史大纲》中硬性将中国近现代史定为必修课,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定为选修课,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残缺不全的弊端;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适当地提高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并赋予这种理论的抽象性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使理论同史实更好地结合,使学生在史料、史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大的收获,以完成培养学生较强历史意识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例如:必修课《历史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

 

必修课《历史Ⅲ》“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两个专题,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选修课设置了《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这些知识是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内容是全新的。又如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 “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内容;每个专题都要讲上三个课时,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都学不了这么多课时,所以这三个专题的内容必然会向纵深发展。

 

 

 

二、如何进行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案例1:下面是关于 “中外近代政治”这一专题的整合与概括:

 

(1)简述14-16世纪文艺复兴、世界市场雏形(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等主要史实,理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文化和经济根源,并对照同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经济状况。(必修Ⅱ、必修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

 

(2)知道17-18世纪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渊源,并总结明清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必修Ⅲ、选修一重大改革回眸)

 

(3)了解17-18世纪《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和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认识从民主思想到民主革命纲领,再到制订保证民主政治实施的法律文献和发动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的发展过程。(选修二民主理论与实践)

 

(4)掌握17-19世纪《权利法案》、英国责任制内阁、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等主要内容和过程,知道民主政治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长期进行制度设计、建设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修Ⅰ、选修二民主理论与实践)

 

(5)知道两次工业革命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理解一种新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不但是政治领域的任务,而且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必修Ⅱ、必修Ⅲ)

 

(6)了解19-20世纪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冲击的反应、表现以及变法派、革命派的观点分歧和实践的不同后果,认识民主政治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又要结合各国的国情。(必修Ⅰ、必修Ⅲ、选修二民主理论与实践)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案例2:必修课程《历史Ⅰ》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学;

 

首先要阐释清楚“政治制度”这一概念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其次,介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介绍“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初步形成(战国)、正式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不断加强(宋元)、达到顶峰(明清);演变趋势: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斥着两对矛盾,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与丞相权力削弱是其总趋势;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斗争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学习,可以探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学习,可以探究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的学习,可以探究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学习,可以探究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历史事物的观点,进一步认清中国的传统和中国国情,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案例3:(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模块的教学:

 

首先,阐明设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从地域分布、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等方面理解《标准》选择、确定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标准和意图。

 

其次,在具体教学中,最好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分别阐述这些重大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和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内容、性质、结果、历史影响及其评价。

 

第二步,从整体上对这些重大改革进行把握和分析。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①分类:按性质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三类;按结果可分为成功的改革和失败的改革两类,等等。

 

②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一场改革的成败,不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为依据,而应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真正落实、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③总结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中改革派和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等方面进行总结。

 

第三步,进行规律性探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历史启迪:

 

①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症,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④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过程中必然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