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31)

时间:2009-10-18 17:21:23  来源:本站
 

 

三、习题示例与点评

1.[阅读与思考]

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和2003年高考历史试卷,各有一道涉及长城的考题。语文考卷所引《长城》一文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和“文化愚钝的标志”。请在阅读与试答历史试卷相关考题的基础上思考:《长城》一文的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003年历史高考试题: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声。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一个事例。

 (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点评)课文将2000年语文高考试题与2003年历史高考试题陈列两试题对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观定位做了两种绝然不同观点的陈述和启示。要指导学生根据《汉书》、《明史》等资料以及长城沿线魏晋墓砖壁画蕴含的信息,提炼出正确的结论,形成独立的见识,从而合理而辩证地诠释了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案提示:汉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2)汉武帝以宗世女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3)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4)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上述要点,只要答对两点即可)

答案提示:(1)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交代了魏晋时塞北河西地区游牧民族已经从汉族学会了牛犁耕作技术;(2)并通过用骆驼与汉族进行商贸交流;(3)龟兹妇女学会中原采桑与纺织技术;(4)汉族的驿使可以直接进入大漠西域。汉代长城西至今甘肃敦煌,并延伸防御体系至新疆罗布泊。汉代长城东西走线最遥长,东已跨越今天中国版图;西至罗布泊区域,沿黄河河套全程走线,北部拓疆最为广浩,并有军队护卫,使得匈奴不敢侵犯,还贯通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提示:(1)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从居庸关、山海关到嘉峪关边防守备加强,护卫有效,长城沿线蒙古族不敢入侵。(2)凭借长城有效护卫,中原王朝发展边疆经济,屯垦实边,修筑交通网道,开设马市贸易,使得塞外经济与中原经济互为补充,联成一体。(3)汉蒙和好,共同努力,建成呼和浩特城;蒙古族首领三娘子促进与明友好往来,数十年彼此安康。这些措施既加强了边贸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汉蒙和好相处,互相熏陶与融合,促进了祖国统一与中华民族形成。

答案提示: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张学良、何应钦率军抵抗,其中傅作义部浴血奋战写下光辉的一页。

长城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我认定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长城>一文的观点有悖长城的历史价值与作用,无法苟同.

2、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解题关键]: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是所在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

[思路引领]:一旦颠倒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开发利用放到第一位,就必然导致对遗产的严重破坏。

[答案提示]: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克服的办法是: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发挥世界遗产地的综合功能,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各世界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交流,互通信息,强化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过程对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有何启示?

[解题关键]: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的意义。

[思路引领]:从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的意义和影响两方面归纳。

[答案提示]:当今社会人类挽救珍贵的文化遗产问题日益迫切;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需要国际社会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援助;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只有增强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意识,才能是人类古迹承载的历史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点评)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这是通过学习应当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

 

 

4.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分析从秦代到明代和清代中国古代皇帝陵寢的发展变化特点与文化价值.

[解题关键]:皇权意识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格局

[思路引领]:从君主帝制的皇权意识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格局的发展变化去分析研究并从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去谈文化价值.

[答案提示]:陵寝的规制因受当时社会思想、风水思想、经济实力、帝王意识、审美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色。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建立了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体现着灵魂不死,事死如生的观念和模仿都城的建制格局.形状多为高大的人工封土式,地宫内以营造豪华都城布局为这一时期的特色;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改成前朝后寝制度,它是封建专制皇权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明孝陵设计理念上最主要的特点,即由注重灵魂变为注重皇权..将封土式改为圆式宝顶和宝城,增加祭奠设施如牌坊,山碑,神道和石兽, 石人等;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它为明十三陵和清代帝陵所继承.

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首先,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其三,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作为清代帝王陵园之一的清东陵在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中国的昆曲评为“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提示)(1)结合课本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的第一款和第三款以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标准的所列条件进行思考;

(2)从昆曲特殊的价值及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阐述。

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中国人的“雅乐”是昆曲。这种曾有六百多年历史、雄霸中国剧坛、经过无数表演艺术家千锤百炼的精致艺术,迄令已濒临绝种之危,如何保存我们唯一现存的“雅乐”,应是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19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因为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有“国粹”之誉的京剧就曾从昆曲汲取过营养,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6、现在国内看到的城市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各种仿欧的建筑的也充斥着各主要街道。走来走去,城市都是一个样,若要真正的了解一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就得到某些还没被高楼文明侵蚀的边边角角去找寻。不可否认,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农业产业百倍的经济效益,但是也让以农业为主的田园文化在逐渐消亡。以前的 “男耕女织”的悠然景象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就只有我们在诗词散文中对这种田园风情的追忆。一旦丧失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记忆,当我们的后辈们出入于高楼林立的大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穿着法国名牌,吃着日本料理,泡着迪吧,听着英文歌曲,看着好莱坞大片,在谈起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时,恐怕都会遗憾地摊摊手说,“I don,t know”了。同学们,通过对上文的阅读,你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请撰写历史小论文。

{思路引领和答案提示}

学习目标要求,“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全世界面临的极为严重的问题。由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严重危害,人们已经日益重视,但仍难以制止。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我们长期以来严重忽视了对文化环境的保护,不理解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创造,如果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它必定会消亡而不会发展下去。可是,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在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破坏甚至毁灭已有的文化成果,即使在世界已进步到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这种愚蠢野蛮的现象仍在不断发生而不能避免。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传统,是以民族民间文化做载体的。当我们的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消失,被漠视,被损害,这意味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消亡,我们当然要大力抢救,进行保护。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就在于理解我们传承的文明和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与自然融合的统一体,由此才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使长期被忽视并面临消失危险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世代相传而不致中断。

7、辩论题设计:(正方)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佳节,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思念、亲情”的东方人伦精神。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都市年轻人。中国人开始沉浸在西方的节日狂欢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中国人还是应该过自己的节日。,“中秋”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写照了中秋节自古以来具有的“爱国爱家”的文化情结。“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刻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倡导。

(反方)过节,过的就是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涵,而不只是外在形式。中秋节如果只剩下吃月饼了,这个节日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中秋申遗”,如果只在乎一个外在的名,而不去对它精神内核去挖掘和提倡,即使申请下来,也是不完整的。好像只有“申遗”了,才能被世界认可。我认为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认可,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人家说好了,它才是好的。世界上有几千个节日,如果都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也就不重要了。过去,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是很明白,刚开始接触会有些好奇和新鲜,好像“申遗”了就会怎么着了。传统节日是我们自己的遗产,我们要自尊、自爱。因此,不必什么都“申遗” 中秋“申遗”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灵丹妙药,既然我们能够大张旗鼓地进行“申遗”,为何不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上着力呢?我们现在需要做摒弃那种“申遗”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理清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用实际行动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西方人对圣诞节、复活节的感情一样强烈,可从未听说过人家要“圣诞申遗”,何以我们对“世遗”的虚名就情有独钟呢?如果说,中秋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看则是一厢情愿, “申遗”是一项耗时耗资耗力的浩大工程,从节约的角度也不可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通过所谓的“申遗秀”来一蹴而就。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绝对的是文化部责无旁贷的任务,平时放任自流和漠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想通过一场“申遗秀”的形式来一扭乾坤,绝对的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同学们,根据上面正反方的辩论观点,请你选择正方或反方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独到观点,要求立场鲜明,观点清晰,理由充分,条理清楚.(字数500以上)

{思路引领和两派辩驳的答案提示}

 

 

最近,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祭为韩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一事很快激起了一些国人的愤然激情。有人坦然,有人不平.端午节起源中国远古祭龙日以避灾驱毒,祈求健康长寿这是不争事实,如今这个拥有2500多年传统佳节居然成为他国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令我们多么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次冲击,保卫它自然是我们义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但冷静深思,我们的周边邻国为什么如此重视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这些中华国粹为什么偏偏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的太极图,居然跑到了韩国的国旗上,这又是为什么?中国如果听任文化遗产为外国申报,还有何颜面去面对列祖列宗?

为什么中华文化遗产在遭遇外国申报时我们才骤然发觉其价值取向的重大?这恰恰突显了文化价值判断力在中国丧失的可悲!至于“保卫”呼声的到来是否意味着国人价值观的重新发现,恐怕也未必然。近来,我国传统节目文化风俗日渐沉闷,而西洋节日则喧腾一时,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国人媚外心态依然如旧。回首遗产的丢弃,我们似乎总是补牢在亡羊之后,如此循环下去,何时才能真正醒悟?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甚至南非与南美丽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大量抢注中国“少林武功”的商标,涉及教育、培训、竞技、宗教活动各个方面,“少林武功”已被国际上众多国家搅得混乱与曲解。“中国功夫文化”的巨大魅力与文化内涵,必须尊重与保护!

无论是辩论题设计的正方还是反方,关键在于必需申明这么一个道理:如何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做一番抢救保护工程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当前的主要责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