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解析(1)

时间:2009-10-18 17:21:39  来源:本站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

1.  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2.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如秦王朝的毁灭。

 

贫者无立锥之地

1. 东汉、唐、明,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也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特点:

1. 以家庭(个人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男耕女织)。

   注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基本特点

2. 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 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主要特点

4. 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产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经济特点:

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3. 官办手工业规模大,行业众多,分工细,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前期为止)。

4.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某些部门在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后占主导地位)。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门拿到市场营销。

 

行业形成: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1. 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了的生产生活方式。

2. 东汉田庄里的手工业自给自足。以东汉为典型,私营手工业的一种典型。

3. 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自给自足。

 

 “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 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 优缺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织女的劳绩(纺织业)

成就:⑴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⑵ 商代纺织业在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起绒锦技术较高,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⑷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民间纺织业的数量相当可观;

宋代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粤闽地区;

明代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攻金之工(冶铸业)

1. 新石器时代:出土有小件铜器;

2. 商周: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

3. 春秋:晚期出现铁器;

4. 战国:已经能炼钢,出现淬火技术;

5.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也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马排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借用水利作为动力的鼓风冶铁。

 

夺得千峰翠色来(制瓷业)

1. 原始社会后期,彩陶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使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 东汉末期,瓷器技术成熟;

4.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5. 宋代,各地瓷窑所生产瓷器各具风格;

6.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生产技术提高,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富商大甲周游天下(商业流通领域)

1. 来历:(商代、春秋、战国);

2. 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

3. 唐代:商人无所不至;

4.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东欧和北非等地区;

5. 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会馆的出现和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在这些商帮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市”的发展

1.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 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有“市”9处;

3. 六朝时期草市形成;

4.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盛;

5.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 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人的特殊生活和观念)

1. 观念:重利轻离别     特殊生活:流动性

2. 流动性的影响:

   ⑴ 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⑵ 商人具有进取冒险的精神。

 

商业都会的崛起

1. 战国时期,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 汉代长安和“五都”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3. 唐代长安、洛阳、广陵最为繁荣;

4. 宋代东京商业繁荣;

5. 清代,苏州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五镇。

 

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形式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意义: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 原因:

   ⑴ 经济因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政治因素: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的牢固(《吕氏春秋》);

军事因素: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

思想文化因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种、加强中央在集权的法家思想发生了矛盾。

2. 表现:

始于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从秦到清严格管理工商业,措施:

   ① 清朝

<1> 秦王朝统一度量衡;

<2> 秦统一货币;

<3> 颁布《均工律》;

汉代:

   <1> 加强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 商人的赋税加倍;

<3> 对“市”严格管理;

<4>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

<5> 王莽时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筹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且办理官营贷款业务;

总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辅助政策:戒奢侈。

             实质: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某种程度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3. 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

5. 影响: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强化了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结构;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

[注意] 宋元鼓励商业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

1. 凡是对不同地区实行歧视政策的都没有好的结果,如:秦、元。

2. 表现:

秦朝:关东政策   关东:函谷关以东

⑵ 西汉:关中的特殊地位;

⑶ 东汉:河南帝城的优待政策;

⑷ 经济中心南移以后东南民众负担更重。

2. 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王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禁奢令

1. 实质: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某种程度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2. 奢侈之风往往上而下蔓延。

3. 目的:防止人心败坏,引起社会动乱,危害封建统治。

4. 源于:统治者。

5. 结果:难以奏效。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清政府:

1867年前后    夹缝中产生

甲午战后      初步发展

北洋政府:

一战期间:(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发展显著

抗战期间(1937—1945)        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自然经济解体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即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⑶ 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 中国民族产业产生基本条件:

⑴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⑶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总之,外来经济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主要的原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3. 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资本的原始累积。

4.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通商口岸诞生的,但是中国的通商口岸不仅限在南方。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 兴起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2. 兴起途径:

⑴ 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⑵ 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 兴起时概况(民族工业出现早期的企业):

1866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

⑵ 陈启源南海继昌隆  丝厂。

⑶ 贻来机器磨坊。

4. 初步发展的原因:(初步发展阶段又称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高潮时期,1895—至一战前)

⑴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⑵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⑶ 甲午战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5. 发展概况: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有:

⑴ 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

⑵ 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

⑶ 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⑷ 刘  赏、冯济川矿物公司等

6.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⑴ 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⑵ 重工业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工业布局不合理;

⑶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⑷ 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7. 影响:

⑴ 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

⑵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逐步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

民国初年(1912—1918) 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

1. 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

   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⑵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主观)

⑶ 1915年全国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纵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⑸爱国心和利润的驱动

2. 概况:

   ⑴ 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纺织业。纺织业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当时第二大工业: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一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法、德、日。

⑶ 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重工业也有了一定起色(这段时期民族工业与以往相比的不同)

3. 特点:

⑴ 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⑵ 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⑶ 近代工业虽然有了一些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⑷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发展短暂,一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4. 影响:

⑴ 促使中国的无产队伍壮大,为中国民族革命由旧民族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和党的成立准备阶级条件;

⑵ 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蒋统治前期)

1927—1937 发展显著

1.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流通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这段时期民族工业投资与以往的不同)

⑶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民众抵制洋货,提倡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机遇。

2. 概况:

⑴ 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⑵ 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发展显著。但币制改革后的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资本的控制,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官僚资本凭着国家政权,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3. 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民族工业部门的发展曲折而艰难。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945—1949走向萎缩

原因:⑴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⑵ 官僚资本的压迫;

⑶ 繁重的苛捐杂税;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造成美国产品充斥在中国市场的每个角落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在夹缝中求生存

1. 外国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⑴ 限制中国机器进口,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半殖民地,成为商品倾销和原料产地;

利用在华的种种特权,大量倾销产品,降低产品价格和掠夺原料;(经济手段)(政治手段为发动侵华战争)

⑶ 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⑷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减免了大量美国货的进口税。几乎所有的民族工业产品都受到了排挤和打击。

2. 受到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

甲午战争以前,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⑵ 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企业,其中以厘金的危害最大

 

在斗争中求发展

1. 表现: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

2. 斗争方式:

⑴ 抵制日货;“济南惨案”发生后,全国反日会通过拒绝使用日钞等决议

⑵ 支持抗日;

⑶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是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是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