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对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教材的质疑

时间:2009-10-18 17:22:11  来源:众人
 

对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教材的质疑

《历史教学》01/2007

 

1、对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质疑

沈为慧


(精诚高级中学,江苏仪征211400)

    中学教材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的变化,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赞同“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教材的好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在江苏的高中课改试验中,历史学科的问题主要就是教材问题。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教科书,这部教材总体上贯彻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也发现了书中的瑕疵,其中有史实性、逻辑性的,也有结构性、表述性的,史论结合、附文使用等方面也有需要修订的地方。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质疑,请教专家。


    关于商朝存亡时间的表述


    人民版教材在“夏商政治文化”一目中写道:“商……是一个迁徙频繁的部落,后来逐渐强大,在中原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告诉我们,商王朝约建于公元前1600年,亡于公元前1046年,历时550多年[2]。说“六百年左右”显然多了点。另外,商朝建立后,曾六次迁都[3](p.2),在盘庚以前,商朝的统治并不稳固。怎样准确、概括地表述这个过程,是否需要再斟酌?


    对“焚书”起因的表述不准确


    教材第11页写道,“焚书”“坑儒”是“秦王朝以焚书和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周青臣进颂曰:‘……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可见,“焚书”的起因是儒生“议论国家政治得失”,而不是“批评君主独裁”。说儒生批评君主独裁是人为地抬高了,儒家学者并不反对君主制度,他们只是提倡仁政。


    英军侵占香港岛一图的说明有误


    教材第24页插图下方的文字写道:“1841年1月29日英军侵占香港”。香港与香港岛是两个概念,香港岛只是香港的一个组成部分。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1年1月29日,“女王陛下驻华全权特使查理·义律”根据中英两国政府都不承认的《穿鼻草约》,发布公告:“由于香港岛已由中国钦差大臣琦善签字割让给英国君主,在女王陛下进一步旨意到达之前,有必要对该岛实施统治。”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义律的公告中明确指出,是对香港“岛”实行统治。1842年战争结束,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10月24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以及附近235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至此,英国才完全控制香港。

 

 


    对列强获得在华特权的叙述有误


    教材第24页写道:“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特权。”众所周知,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都是英国首先获得的。如果前面的表述讲清楚这一点,此话当无问题,而前面恰恰没有说。这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美、法首先获得了这些特权。


    “奥地利”国名不对


    教材第24页“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称,侵华国家中的“奥”为“奥地利”。这与史实不符。1867年,匈牙利与哈布士堡达成妥协,建立奥匈帝国。新成立的帝国除在外交、国防及财政等行政单位上是共建的,其他如立法机构、政府内阁及首都是双重的。因这种行政立法的划分,1867年至1918年期间也名为“双重时代”。可见,1900—1901年侵华的国家应是“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


    关于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方面的史实


    教材第38页写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和‘清乡’。”“扫荡”是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蚕食”是日伪军在“三角地带”(毛泽东等人语,指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地区)发动的。反“扫荡”和反“蚕食”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但“清乡”是日伪政权在敌占区发动的,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反“清乡”斗争的只能说是抗日军民,不能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


    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表述不当


    教材第61页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都使用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说法,教科书的说法最好与国家根本大法以及党的章程吻合。


    关于修宪的说法不准确


    教材第68页写道:“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1999年3月16日,以新华社电的形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告》写道: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这里不是把该内容写进第一款,而是写进了《宪法》第五条,作为第一款。


    对派遣维和部队的主体表述有误


    教材第85页关于“中国维和部队”的“知识链接”中写道:“中国军人已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人参与维和行动……”。“中国军人”没有这样的权力。派出部队执行维和任务,需“应联合国要求,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


    对亚太经合成员的表述错误


    教材第85页写道:“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合作、使各个成员国……”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0年中国政府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中写道:“对于某些允许地区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政府已经基于一个中国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作出了安排。台湾已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分别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英文名称为TAIPEI,CHINA)和亚太经合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TAIPEI)等组织。”这个权威性的文件明确指出,在亚太经合组织里,台湾只是一个“地区”,所以只能讲亚太经合组织有21个“成员”,而不能说有21个“成员国”。

 

 


    对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有误


    专题四的“导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第62页、63页也有类似的话。“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都是表示我国政治制度的特定用语。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课本的表述最好符合政治常识。


    受知识面的影响,我们的看法肯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反映了我们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视,以及对编写者的信任。相信编写教材的专家不会认为上述意见有损教材的声誉。

   

    沈为慧(1968-),男,安徽怀远人,江苏省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二十年。

                                                     【责任编辑:杨莲霞】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J].历史教学.2005(12).
[2]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编辑委员会.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3]商朝区域形势图[M].人民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地图册·必修第一册.2004(7).

 

 

 

2、大象版历史新教材的几点商榷


田占军


(冠县第三中学,山东冠县252513)


    山东省从2004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校选用了大象出版社的系列教材。从使用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该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体例谨严、内容充实、文字流畅、形式生动,能较好地体现新的理念,实现三维目标。但是教材本身也有些问题使我们感到困惑不解。

    大象版《历史》(必修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讲到《北京条约》有如下内容:“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白银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见P.29)。《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续约,内容不难明白,然而赔偿英国的800万两白银都是军费吗?我们不妨再读人教版《历史》(必修Ⅰ)“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关于《天津条约》讲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关于《北京条约》讲到:“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见P.25)。”二者表述并不一致,哪一个对呢?查阅《北京条约》原文第三款规定:“一、戊午年(咸丰八年1858年)原约后附专条作为废纸,所载赔偿各项,大清大皇帝允以八百万两相易……再今所定取偿八百万两内,二百万两仍为住粤英商补亏之款,其六百万两少裨军需之费,载此明文,庶免棼纠。”也就是说赔偿英国的800万两白银包括军费600万两和英商补亏之款200万两两项内容,并不都是军费。

    大象版《历史》(选修二)第四章第二节“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关于责任内阁制是这样讲叙述的:“18世纪20~40年代,在辉格党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主持内阁期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最终形成。”(见PP.50~51)


    回顾大象版《历史》(必修Ⅰ)的论述“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实践中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见P.138)。同一个事件,同一出版社的系列教材两种说法,相差整整100年,对此学生纷纷感到迷惑不解。


    为此我查阅了人教版两种教材,《历史》(必修Ⅰ)是这样讲述的:“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见P.108)。《历史》(选修2)是这样说的:“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辉格党议员长期在议会的下院占有多数,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为内阁。作为辉格党领袖的沃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见PP.47~48)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18世纪20~40年代,在辉格党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主持内阁期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初步形成。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实践中逐步完备,直到今天还在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我的看法有道理吗?

 

 

    大象版《历史》(选修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讲到:“克什米尔(又名查谟和克什米尔)原是一个土邦,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030万,其中77%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印度教王公是统治者。”(见P.128)翻过一页又讲到:“按照这条分界线,克什米尔的印度占领区面积约为3/5,人口400万;巴基斯坦占领区面积约为2/5,人口100万。”(见P.129)也就是说克什米尔的总人口是500万。前后矛盾让人困惑不解: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究竟是1030万还是500万呢?查阅王春良、祝明主编《世界现代史》“在印巴分治前,它的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其中78%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见P.190)又查: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克什米尔是印、巴独立前仅次于海德拉巴的印度第二大土邦,人口500万,其中78%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见P.219)可见印、巴独立前当时的克什米尔人口应为500万而不是1030万。


    以上几点,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一管之见,并不一定正确。且只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无任何其他用意。我的观点对否?如有错误,请各位老师指教。

   

    田占军(1973-),男,山东冠县第三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王公悫】

 

 


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有三处不妥


何德营


(连江县树德学校,福建福州350501)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01年版的注释、图片有三处失误。笔者觉得有必要指出,以求教科书的完善。


    第一,在教科书第120页的“自由阅读卡”中选用的银元图片不妥。图中这枚光绪元宝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由“广东银元局”试铸的后来被称为“七二番板”的银元。以其正面“光绪元宝”四字环绕一圈英文,故称“番板”。据彭信威教授的《中国货币史》记:“样币送到北京时,户部觉得正面的英文不妥,叫把英文移到背面去,把背面的中文移到正面来,这才是后来广泛流通的广东龙洋”[1](p.294)。故教科书应该用“广东龙洋”图,它才是真正的流通货币,且其样式成为以后中国各省制银元的范本。而“七二番板”并未在社会上流通,铸量只有几个,至今已成为钱币收藏的珍稀品。教科书不宜采用此种珍稀罕见的“七二番板”当作流通银元的代表,以免学生阅后产生误会,以为这是常见的流通币。


    第二,在教科书第30页右上角有日本的“和同开王尔”钱币图案;“和同开王尔铸于日本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或以前”[1](p.297),教材在本页注释②中说:“王尔,同‘宝’,由汉字繁体的‘宝’简化而来。”笔者认为,如此注释不妥。准确地说,“王尔”是“宝”的省笔字,而不是简化字。尽管注释中并没有直接说“王尔”是“宝”的简化字,但极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省笔字,也叫略字,是古代人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为了方便,省略了若干笔画的汉字,古代手工工匠经常采用,比如在版本雕刻、篆刻、瓷器制作过程中很常见。古代钱币铸造中也有省笔的例子。而简化字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继续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才有的。简化字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文字,有固定的写法,和省笔字不同。可见,省笔字与简化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按注释中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觉得“王尔”就是“宝”的简化字,甚至会误认为中国唐代就有简化字了,或者误认为日本景龙年间就有中国汉字的简化字?岂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因此,笔者建议,注释②应改为:“王尔”,同“宝”,由繁体字“宝”变形而来。或者直接说,“王尔”,同“宝”,是繁体字“宝”的省笔字。


    第三,在教科书第30页的右上角,还有唐朝的开元通宝钱币图案,其所选用的钱币右下角有裂,裂纹可见于“通”与“元”之间。唐朝的这种铜钱在很多博物馆、钱币收藏家手里都有保存。盛唐时期钱币铸造质量精美,至今仍有保存完好者。教科书选用的图片实在难以显示这种唐代流通钱币的准确面貌。事实上,教科书很容易找到质量更好的唐代开元通宝的钱币图案。笔者认为,此图应予以更换。

    何德营(1983-),男,福建福州市连江县树德中学教师,对中国书法史、货币史略有研究。
 
                                                     【责任编辑:杨莲霞】

参考文献: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