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
何大灿:高三历史教学中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活
岳麓版:高一历史期中考
最新热门    
 
吕达: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创新的有益尝试

时间:2009-10-18 17:22:16  来源:吕达
 
 

《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编写理念与特色初探

《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课题组

 

作者简介:本课题组负责人吕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课题组主要成员涂明,江西人民出版社编审。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世界各国人民、人类各种族、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文化与文化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开展已久,但文化史教材,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而且有课时规定,在我国当代课程史上是一个首创。这不仅丰富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也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开拓性、超前性和时代性。

早在1998年,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

 

(以下简称“两史”),分别供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使用。“两史”先后于1999年、2000年进入教学试验,参加试验的省(市、区)有北京、江苏、安徽、河南、辽宁、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重庆、青海等,计12个。2003年,编写组在调查教学试验情况后,根据教师、学生的反映和实践要求,对教材作了一次较大的修订。

“两史”的编写与修订,对编写者是一个挑战,要求教材做到:第一,能够吸引学生,读起来觉得有“味”;第二,学了有用,能够达到“扩大学生文化史知识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领略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认识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高从文化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能力和中外文化比较分析的能力,初步培养历史与文化结合的思维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编写目的;第三,作为跨世纪的教材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因此,这套教材编写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编写者注意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按照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编写理念、原则、内容到体例结构上全新思考,全面革新。以下对本套教材的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思想──理念先进而具人性化

学习文化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借鉴文化史知识,有思想、能分析、善判断的人。因此,“两史”教材的编写理念确定为:

“学习本书,要记住的是你的想法,而不只是书中说了什么。”

“因此,本书编写者所追求的是给学习者探索的兴味、思想的启迪……”

教材把这个理念赫然印在首页。这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对学生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要死记硬背书中的内容,而是通过读书,与教材内容产生碰撞和交融,点燃思维的火花,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培养人、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宗旨。

第二段是对编写者的要求。教材所选的内容、设计的研究题以及体例的设计、版式的安排等,都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能研究、善拓展,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训练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力图引导广大高中学生“学会学习”。

这两句话通俗地说,就是:读史,不能把人读“死”了,而是要把人读“活”。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二、选取文化史中带标志性的人与事为阅读材料──内容广阔而精简

编写理念明确之后的又一大难题是:内容如何取舍?

文化史内容浩如烟海,广义的文化可以包括人类创造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知识,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大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社会科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本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投身文化史的长河,饱览旖旎的风光,更多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充实精神,启迪思想,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用发展的立场、比较的眼光、思辨的方法去思考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为此,教材确定以大文化为内容组织编写。

现在,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两史”教材,不仅包括社会科学的内容,如民族精神、哲学、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影视、传播、体育、服饰、饮食、民俗、礼仪等,还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如数学、历法、农业、医学、物理、化学、建筑、气象、航空航天、交通、通讯、商业等。《中国文化史》设有32个专题,《世界文化史》设有26个专题。

所有的专题,每一个都是可以单独成史的,而教材所要求的文字量是每个专题不超过12 000字。要在两册教材中容纳这么多内容,怎么取舍?“以文化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人与事入书,实行文化史的基础教育”──这就是“两史”的编写原则。因此,“两史”采取了一种有异于通史教材的编写方式:在一个专题下设多个阅读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虽然跳跃性很大,但又能贯穿古今。比如,写到中国农业时,定名为:“神农的时代和时代的神农”,这个题目不仅具有思辨色彩,涵义饶有趣味,而且文字有排列之美。此专题安排了四则材料:

《材料1.神农时代的传说》,写远古时代的农业;

《材料2.五大农书──古代农业的结晶》,集中选取古代农业的最高成果,叙述、概括古代农业科学的辉煌;

《材料3.当代神农袁隆平》,跳到现代,介绍袁隆平对现代农业的突出贡献;

《材料4.未来农业的畅想》,这段材料把学生引向未来,从历史与现实中抽象出农业发展的规律,围绕千百年来人们致力于农业“省力增产”这一目标,介绍现代科学家所要解决的农业的高精尖课题,启发学生对未来农业的思考,让有志者成为“时代的神农”。

这四则材料,从纵向来看,四大板块涵盖面大,条理清晰,勾勒出一条中国农业的发展线索;横向则扣住“省力增产”这一核心,有史实、有史论,内容逻辑结构十分紧密。重要的是,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是为了现代的发展。教材充实了与现代科学、现实生活结合的内容,学生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徜徉,也能了解今天,思考未来,这就使“两史”教材区别于通史教材,具备了“文化”的特征。

三、采用研究专题组元──体例科学而不乏新意

编写内容确定之后,在有限的教材载体中怎样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采取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将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出来?

我们查阅了中外当代包括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有特色的教材,确定“两史”以研究专题的形式编写。这在高中教材中是首次采用,这既是教材编写的一次探索,也是一个创新。

围绕“研究性”,教材体例分为六大部分(也就是说设计了六个栏目)。

(一)专题课名

专题名要求科学准确,语意通俗,文字活泼,如:专题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中国数学的传统”,又如《中国文化史》中的专题“中医──中国人的医学智慧”“生命的宣泄律动的张扬──舞蹈艺术美的特征”“礼仪之邦话礼仪”,等等;《世界文化史》中的专题“人类文化的起源”“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化”,等等。课题是课文的脸庞,课题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令学生看到课题就想读,才算是好课题。尤其是文化史,每个专题的题目都要求科学、准确、通俗、活泼,这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二)本课内容、研究目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两史”教材在课题下,通过提要性的语言提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前对学习内容和研究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明确,便于他们有的放矢地深入学习。“本课内容、研究目的”栏目是教材各课的“眼睛”,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这一课需要做些什么。因此在设计上,文字外加框线,相当醒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音乐专题“心之动灵之感声之发”的“本课内容、研究目的”的设计如下:

本课内容

1.音乐的雅与俗。

2.中国的乐器与传统器乐艺术。

3.与亿万人心灵相通的歌曲艺术。

研究目的

1.通过对古今音乐“雅”与“俗”的审视,建立正确的雅俗观。

2.乐器与器乐艺术的对应研究。

3.歌曲艺术的分类及其特点,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阅读材料

材料是教材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两史”每个专题分为材料1、2、3……依时间发展线索,展示史实;同时,材料与材料之间,又有机联系。(例见上文关于本套教材第二个特点的介绍)

在正常阅读中,学生会产生一些障碍,也会激发一些思维火花,那么,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催发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思考程度,是教材的重要功能。“两史”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

一是对较难理解的词条,在材料旁加注释。

二是对重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在材料中间随文设计一些小问题,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加深理解。如“古代埃及文化”中的“材料3规模宏大的建筑和追求永恒的艺术”,介绍的是“世界奇观”金字塔,在此,法老们为何建造金字塔,是学生认识、理解的关键。跟随着材料,随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1.金字塔和神庙的建造追求的是什么?法老们为什么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这些庞大建筑?”古埃及留下了大量的艺术品,尤其是雕刻和绘画有着严格的规范,形成了那个时期埃及艺术的独特风貌。随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2.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三是对有着思维空间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如“飞向蓝天的志气和力量”中的“材料2冯如和近代航天事业的发端”,介绍了我国早期的航空器设计者华蘅芳、谢瓒泰,他们虽然致力于中国航空事业,但由于时代原因,报国无门。这与有“中国的狄德罗”之称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命运有相似之处。但时代不同,内涵意义也不尽相同。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联系古代的宋应星,近代华蘅芳、谢瓒泰研究航空器的命运说明了什么?”从时空的联系上,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和认识深度。

(四)边栏注释与供随手做笔记的空白

在材料的旁边,每页都留有空白,一是用于注释,二是供学生随手做笔记用。

大多数教材,注释都在页脚。学生阅读书本看到注释时,便要中止阅读,以大幅移动目光到书籍下部的页脚去找注释;看完注释后,再来续读,有时寻找起来就会比较费时。从阅读心理看,这种做法不尽科学。一是阅读过程中存在注意转移,二是回找原来读到的地方费时。“两史”在词条的同一行的旁边注释,学生目光只要平移就行;看完注释回头续读,也不难找到原来读到的地方。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传统的阅读好习惯,“两史”在每页都留有45厘米的边空,学生可做笔记,标上个人习惯的各种阅读记号,写下随想,提高阅读效果。因此,教材除了常见功能“可读”之外,还增加了另一项功能──“可写”。毫无疑问,把读与写联系起来的是思──思考、思索、思维、思想。

(五)讨论·研究·实践

阅读材料之后设计有“讨论·研究·实践”。这些练习题,旨在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考察中国和世界历史,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思想认识的层面,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养料。

如果说阅读材料是教材的主体,那么练习设计就是教材的灵魂,编写者的教育教学思想、学识、素养、境界都包含其中。

“两史”的练习主要有三种类型:讨论交流、探讨研究、操作实践。不论哪类练习,重思维开发,忌死记硬背是设问的重要原则。

1.讨论交流题。如“经典工程的创造意义”专题:“从传统社会的特点出发,探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社会条件、时代背景,探究一种社会现象的深层社会原因,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思考方法的实践过程。这个有难度的问题,对于练习者来说,既有历史的认识意义,对现代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也有现实意义。又如“古代罗马文化”专题:“罗马人与希腊人共同创建了西方古典文化,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源流。文化史学者认为,西方古典文化的共同之处在于它含有民主性与科学性,但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又各有特点:与罗马文化相比,希腊文化更富于理想主义精神;与希腊文化相比,罗马文化更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真可谓‘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对于上述观点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或另有新说,请举例说明论证。”上面这个例子旨在以西方学者的理论为“靶子”,磨砺学生的思想剑锋,让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理论,学习运用教材中的材料和平时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实际是一种初步的学术科学的训练。

2.探讨研究题。专题“中医──中国人的医学智慧”提出问题:“中医治疗的‘辨证论治’,实质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医疗思想。在强调个性化的现代社会,中医学应该怎样发展,会有怎样的前景?”当前,中医衰而西医盛,是不争的事实。同是治感冒,西医是“千人一药”,而中医却分阴阳八证,根据人的不同情况给药。应该说,中医较西医更具个性化。在个性化发展的现代,中医的治疗思想更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如何发展中医的大问题就提上了研究的议程。这道含有思辨色彩和时代意义的题目,对引导学生关注中医、发展中医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希伯来文化”专题:“探讨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冲突的历史根源,对今日巴以和平进程加以评说。”这道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引导学生介入、关注、认识、评说国际热点问题,是对从文化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能力和文化比较分析能力的训练。

3.操作实践题。如在数学专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里有一道题:“现代社会是‘数字化’‘智能化’社会,请根据你们学校的实际,设计一所‘数字化’学校。”按照我国目前学校的现状,应该说这是一道理想化的实践题,但理想与现实结合,催生的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设计时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构想,至于“数字化学校”,能够设计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训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在设计思想上的创新、科学性及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又如,在“文化视角的民族精神和人生观”专题里有一道题:“组织一个‘志愿小组’,为周边的孤老弱残服务,记录下自己在与他们接触过程中的感受,并就如何更多、更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提出具体建议。”这道题不仅要求实践,还要求通过实践写感受、提建议,明荣知耻,题旨意在深化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悟生活,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并肩负起一份社会的责任。这与仅仅停留在实践上的练习,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又如,在史学专题“秉笔直书鞭辟入里无所阿容”里要求学生:“详细了解你家(或村、街道)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时期,写三段文字。然后进行对比,思考历史的演进过程,从中得出符合史实的、科学的结论。”要求写身边的历史,练习难度不大。但是,光记录不够,还要比较,然后做结论。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练习,运用了调查、写作、比较研究、下结论的方法,史学的基本方法就在这道实践题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能不提高吗?

(六)推荐书目

每个专题最后列有一份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学会找书读。这是一种方法的启示和训练,帮助有志于往某方面发展的学生更广泛地涉猎相关书籍,扩大读书视野,从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大学学习以及研究深造打下基础。这体现了教材的理念:给学习者探索的兴味、思想的启迪。

 

 

三、围绕“读、练、研”安排版面──设计图文并茂、活泼大方

教材在版式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图文并茂,版面活泼大方。每个专题,图片不少于五幅,学生在读文时能够看到更多的图片,可对文化史增强形象感。

版面有图,内容显得丰富;每页有边空,布局显得疏朗;有的文字(如内容提要、随文的问题)加了框线,每页出现一二个几何方块,整个版面显得富有变化。“两史”正文字体采用变形手法处理,显得修长、秀气,像书法中的柳体,给读者的视觉增添了美感。

教师们反映“两史”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语言优美,学生爱读,兴趣盎然。“两史”的教学内容不单纯是介绍文化成果,还介绍历史文化人物及其成长过程,如,《中国文化史》中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长史,类似读物在很多书店已经找不到了。教学中,学生读过这段文字后纷纷反映:“以前只知道其人,不知其事”“很受教育,很有启发”。学生不仅了解华罗庚这位科学家,而且通过华罗庚认识了中国数学领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认识了我国数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文化史课程深化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甚至改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看法,因此,学生认为文化史学得“有味道”。一部分对高考有研究的教师得出结论:把文化与生活结合起来,近年文综高考命题已经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因此,“两史”的内容对学生有启发作用,也有应用价值──这是编写者始料未及的。

*本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魏国栋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之一的部分研究成果,由涂明执笔,吕达修改定稿。

①高中选修教材《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组编、出版,1999年首印,2003年修订再版,全国发行,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选用,也可用作课外读物。编写工作曾得到李伟科、陈其等同志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The Useful Atrempts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Selective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On the Compilation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nd World Cultural History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