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指导(20)

时间:2009-10-18 17:22:21  来源:朱汉国
 

(五)努力实现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通过20世纪战争与和平六个专题的学习,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而提高警惕世界大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再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然而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战后全球性冷战的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区域性的战争不断爆发,恐怖事件的此起彼伏,核武器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战争的危险性,极大的威胁着地球上的文明和人类本身。这些都使我们对战争必须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却应不断敲响。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在这个学习主题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把握住当今时代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和平是对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而发展又会促进社会乃至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任何国家要想取得发展,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局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须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和平意识,时刻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并且为世界及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⑥

 

案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3)

学习内容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但它的爆发及进程不是偶然的,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二战的扩大及其转折”一目,分五个子目叙述。这些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部分。(1)苏德战场的开辟:1941年,德国不宣而战,兵分三路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由于准备不足,严重溃败。同年9月,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的进攻,鼓舞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决心。(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美日的矛盾激化。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向日本宣战。德、意也向美、英宣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3)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面对法西斯在全世界肆无忌惮的侵略和扩张,反法西斯力量逐渐走向联合。终于在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4)战争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此后,苏军开始全线反攻,成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中途岛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对二战的形势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预设:

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基本内容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其含义是认识到二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各方面因素的作用的结果。通过各个战场战争形势的扩大,了解二战的进程,从中认识到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说说各个战场的战争形势。从战争的形势了解在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国家处于劣势,并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

(2)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总结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以及反法西斯联盟究竟如何扭转劣势、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知识层面上了解的很多,但都无法对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也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教师更多的应在这个环节上下工夫。具体包括苏德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形势的扩大与转折以及战争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为此,本课采用了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和辩论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来达成学习目的。因为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所以我们无法亲历那段历史,但是可以通过一些书籍、影视题材的作品,来还原那段历史,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并能够从中得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一环节:利用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苏德战争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英法方面,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后仍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已决心发动世界大战。它们虽然参加了军事谈判,但只想利用军事谈判来“威慑”德国,以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而不是真想用英法苏军事同盟来打击德国。它们还企图用军事谈判来牵制苏联,哈里法克斯对英国内阁外交政策委员会说:“只要军事谈判正在进行,我们就能阻止苏俄加入德国阵营。”苏联看到英法方面缺乏诚意,又对慕尼黑会议排斥苏联参加记忆犹新,深恐出现一次新的慕尼黑勾结,遂决意中断与英法的谈判,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苏联人民的广播中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冒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疑义是我们赢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苏德战争爆发前英法苏德四国的策略,得出战争必然爆发的结论,并能够分析出这种必然根源于各国对国家利益的追求。

对原因的分析完成之后,简述战争的过程。

主要战役:

过程及结果:

影响: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利用体验和感悟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完成有识记到理解的过渡,完成课标的要求。

放映反映二战史实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

这两部影片的主题不相同,但同时都是反映二战,又都带有极大的代表性。因此选择这两部影片,一方面使学生对于战争有更为直接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其中《拯救大兵瑞恩》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以下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这部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尤其是其中对于诺曼底登陆的24分钟还原,使我们震撼于战争的宏大也震撼于战争的无情。

《辛德勒名单》可以使学生内心的良知受到更多的触动。联系到当今国际社会,德国可以对当时纳粹的战争罪行做出深刻的反省。但奥斯威辛不过是一个罪恶的标志,在二次大战中,还有其他罪恶标志。比如在中国有南京大屠杀,在亚洲有慰安妇问题。但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却始终不能正视自己国家曾犯下的罪行奥斯威辛并不能警醒所有的人,只能震撼有良知的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经常温习历史,悲惨事件才可能避免重演。“我们希望奥斯威辛能够永远被人记住,正是担心它可能被人忘记”。从而从思想层面上教育学生。

活动准备:

剪辑《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并对其背景做一简要的整理。

 

第三环节:利用辩论的形式完成对战争启示的探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给出同学们一个辩论的题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更多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科技的革新更多

活动准备:

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并从中选出四个人参与辩论。在辩论之前,充分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材料。

由老师充当主持人,既控制辩论的进程,又从中对于学生的精彩表现进行点评。

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辩论的程序进行,并在结束后选出最佳辩手及获胜方,并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的施行,现在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地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始终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营造各种各样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实践过程中,就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在各个环节中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活动,享受历史学习的乐趣,提高历史教育的认同度。

 

案例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2)

学习内容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⑦ 此案例围绕华盛顿会议进行设计,主要解决下列问题:了解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列强调整他们侵略利益的一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东亚问题,《四国条约》的内容、《五国海军条约》的内容及作用,《九国公约》内容及作用等基础知识,介绍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分析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不稳定性。

 

学习目标预设

本案例属于情景模拟,模拟一个华盛顿会议的场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列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妥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目标:

通过布置华盛顿会议这样一个场景,了解国际会议召开的基本程序,同时完成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对华盛顿体系进行评价,认识其实质,明白它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道理,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

 

学习过程设计

对于本课的学习首先是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以及过程中大国之间利益的冲突与妥协,然后是具体的操作:挑选人员代表各国参加会议、收集资料演示会议过程,之后讨论由会议确立的华盛顿体系的不平衡性,最后教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升华。

 

第一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身份的不同,做好参加会议的准备工作。在准备的基础上,模拟召开会议。

具体的过程包括以下几步:

Ⅰ 准备过程: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华盛顿会议各参加国的资料;布置会议的场景,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各派出一个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会议进程的不断深入,模拟会议的过程和结果,签订各个条约。

Ⅱ 会场演示的基本构思:帝国主义在会议上进行不断较量得出结果。第一轮较量的结果是签订了《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当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威胁时,缔约各国进行协商,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终止。紧接着帝国主义国家又去讨论另一个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棘手的海军军备问题,激烈争论的结果是签署了《五国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英不得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要塞。插曲:会外,中日谈判,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据此,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接下来,帝国主义为了减少矛盾,要共同约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游戏规则,于是经过激烈争吵,又签署了《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规定了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事业机会均等等原则。(学生活动的具体过程略)

 

 

 

第二环节:全班展开讨论,在华盛顿会议中美、日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并由此分析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美国是会议的赢家日本则是输家。具体表现在:

美国:《四国条约》的签订,使英日同盟解散,而美国扫除了它在亚太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五国海军条约》则使美国终于可以与英国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且也限制了日本;《九国条约》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外交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并由此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难怪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日本:解散英日同盟,推倒了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基础,使日本今后的扩张大受影响,英国和日本也由盟友变成对手;《五国条约》给日本确定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给了日本扩充海军计划当头一棒;而《九国公约》约束了日本在中国为所欲为的扩张,打破了其独霸中国的局面。由此可见,日本谈判代表评论说:“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并不无道理。

结论: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在华盛顿会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国家之间力量的强弱对比也限制着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华盛顿体系正是按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关系,建立起来的帝国主义新秩序。这样国家之间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和冲突,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也就显而易见。学生通过这些议论,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列宁的一句话:“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从而加深对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点评。(略)

参考文献:

①②⑥⑦参见《新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③④参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⑤参见《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三、习题示例与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图表提供的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1880年

22.9

7.6

7.8

8.5

1913年

13.6

8.2

6.1

14.8

——根据《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编制

欧洲列强在20世纪初所占殖民地面积对比(以英国为1)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1

1/2

1/3

1/11

——根据《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编制

 

 

 

 

 

 

 

 

 

 

A .由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态度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不平衡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逆向思维能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由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够重视新技术,而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角,到十九世纪末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紧随其后,但英法已明显落后。德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使资产阶级要求相应的商品市场和殖民地,因而英德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这充分说明经济政治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根源。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陆海军总人数,只能说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但不能说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因此, C项是不正确的。

2.19世纪末,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后,英国并没有急于加入某一集团,而是继续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不想参与大国间的争霸斗争

B.英国与法俄德都有矛盾

C.不受条约约束,以便趁机在各地扩张

D.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相互牵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势力均衡”政策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英国在欧洲奉行的是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光荣孤立”正是这种外交政策的表现。所谓“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通过各种手段,使欧洲大陆各国实力均衡、相互牵制,而不是指英国保持同欧洲大陆某个国家实力相当。19世纪末,英德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矛盾,英德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成为必然;“条约”并不能对“扩张”起到约束作用。因此, D项是正确的。

3.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 .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 .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南斯拉夫某城的碑文,证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巴尔干半岛;1914年6月28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结合历史事实,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即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由他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萨拉热窝事件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 B 项是正确的。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在于(  )

A.战后必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战胜国残酷处置战败国

C.帝国主义任意宰割殖民地    D.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历史事物的性质和知识迁移能力。 国际关系一般泛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通常指那些非常活跃的,对其他国家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关系。而“实质”性的表述,一般总是带有一定的规律、结论色彩。所给选项 A较有迷惑性,属中性观点,不能反映实质;B、C项都是一般性陈述,反映该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一般特点。因此, D 项是正确的。

 

 

5.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

    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

    C.日本的势力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

    D.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一战后日本迅速壮大,占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其行为已严重危害到英美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因此, C 项是正确的。

   6.下列关于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为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B. 法西斯势力依靠合法手段建立法西斯专政

C. 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权

D. 要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德国和日本国内的政治危机,统治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加之德国要摆脱凡尔赛和约的制约,日本要摆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而两国由于王朝战争或改革,保持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军国主义色彩较重,又缺乏民主传统,所以建立对内独裁,对外侵略的法西斯专政就成为必然。德国希特勒上台是通过合法竞选的途径,而日本法西斯上台主要靠政变实现的。因此, B 项是正确的。

7. 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是:“……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道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经营之,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这说明雅尔塔会议(  )

A.牺牲别国权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C.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D.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求异思维的能力。在雅尔塔会议的秘密协定中,苏联蛮横的要求恢复日俄战争前沙俄租用的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保证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优先权益,这严重损害的中国的主权,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具体表现。因此, C 项是正确的。

8.毛泽东说:“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这句话最主要的含义是(  )

 A.希特勒同拿破仑一样进攻俄国是注定要失败的

 B.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进攻俄国是侵略战争,侵略者必败

 C.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灭亡在进攻俄国的过程中

 D.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同拿破仑在莫斯科的失败一样,成为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点评】本题为历史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结论含义的能力。毛泽东的这段话不是材料,而是历史结论。解题时要紧扣“斯大林格勒一役”和“决定点”同时又要把希特勒与拿破仑作比较。1812年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惨败是拿破仑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一样。而A、B、C三项都未扣住“决定点”和战役名称。因此, D 项是正确的。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处理表述正确的是(  )

A.  对两国都实行军事占领

B.两国法西斯分子都受到应有惩罚

C.两国原有的政治制度被彻底摧毁

D.有效地遏制了两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战后对德日战败国的处理这一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对历史事件归纳、对比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国对德国分区占领,美国独占日本;莱比锡审判,使德国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惩罚,而东京审判,一些法西斯战犯并没有伏法,日本仍保留了天皇制,未能有效地遏制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因此, A项是正确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