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周长森:高中历史教学研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孙才周:高中新课程课堂
何大灿:高三历史教学中
周长森:高三历史教学的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兴化一中历史组:高三历
杨甘霖:高中历史探究活
岳麓版:高一历史期中考
最新热门    
 
邱亮:高一新课改实验教材的分析

时间:2009-10-18 17:24:02  来源:邱亮
 

邱亮:高一新课改实验教材的分析

无锡大桥实验中学

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的高一新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也将是全新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材有四套版本。在去年和今年我有幸两次参加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写,曾接触了其中的三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简称为人教版)、人民出版社版本(简称为人民版)和岳麓书社版本(简称为湖南版)。其中,在2004年我参与了湖南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师教学用书其中两课的编写,在今年我参与了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导学练第八和第九单元的编写。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这两次编写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就教材内容而言。人教版、人民版和湖南版教材各有特色,但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

就总体而言,新教材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新教材按照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编写教材,比如高一学生第一学期就要学习从中国古代到现代,再从世界古代到现代的政治文明演进的历史。第二,新教材采用专题史的编写方法,这就打破了原有教材的通史体系,比如历史必修(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有9个专题;历史必修(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有8个专题;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有8个专题。第三,新教材吸收了很多新近的史学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能从更新、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第四,新教材扩展了课程内容,比如将很多考古发现、世界文化遗产纳入课程,如选修(五)的“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六)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就我接触最多的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八、九单元而言。人教版历史必修1以“单元”和“课”来编排教材。其中第八单元题为“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等三课,第九单元题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括“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三课。

 

而这六课与原高中历史教材中相比有不小的变化。我举一个例子,就“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必修1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三个子目,在原教材中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三个子目,很明显必修1少了“第一国际的成立”子目。而每一子目的具体内容也有一些变化,如“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目中,必修1将“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来叙述,而原教材却是将“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来叙述,这一变化虽然不大,但我认为这一变化使本课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符合第八单元的标题。因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部分,但作为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的一课,更主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组成部分,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在对英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发展而成。“《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一目虽然与原教材相比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就《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而言,必修1比原教材增加了不少文字,这就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提供了一些方便。在“巴黎公社”一目中,变化主要是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上。原教材把“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归入社会经济方面的措施,而必修1则归入了政权建设方面的措施。我认为这一微小变化更能体现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建树,使公社职员的选举、任免与薪资联系起来,从而在政治方面更完整地体现了巴黎公社的工人阶级政权性质。而必修1所删减的“第一国际的成立”子目,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是应该增加的。因为人教版必修1虽然没有这一子目,但在人民版中却出现了。这里就又涉及了人教版、人民版和湖南版这三套教材的比较和使用问题了。

据我所知,江苏省在今年秋季新学期选择的历史教材版本包括了人教版和人民版,而无锡选择了人教版。出于高考指挥棒的考虑,对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我们还是应该了解的。再者,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四套教材,全国各地的选择也都不同。所以,各位教师在新学期中出了以人教版为基础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同时准备其它几套教材。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互通有无,吸收各套教材的长处。

这里我还是就“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来谈谈湖南版、人民版和人教版之间的不同。人民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与其它两套不同,完全采取专题的体系来编排。如专题八题为“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包括“点亮导航的灯塔”、“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打破坚冰”等三个子目。人教版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内容在人民版中包括了“点亮导航的灯塔”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两个子目。

 

在具体内容上,人民版教材涵盖的知识点比人教版多。比如“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点,人民版就增加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对“理想社会”设想的具体内容,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将这一内容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进行比较的话,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联系的认识。其次,人民版还增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我认为这能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宣言》,乃至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不是马克思一人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产物,此外还能通过对马、恩两人生平的了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19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第三,在“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一目中,人民版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知识点纳入了教材,与巴黎公社构成一个整体,我认为这比人教版中只叙述巴黎公社更高明些,因为这使得《共产党宣言》诞生后半个世纪左右的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并能使学生能清除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以及其运动发展的两个高潮,而且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的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但是,我认为人民版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在巴黎公社知识点中,对于公社的革命措施只叙述了政权建设方面内容,而未涉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这就显得不完整了。而湖南版教材则特点最明显,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中主要是叙述了思想准备,即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内容及其局限性,并没有将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表述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等知识点;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变化含意深远,为教与学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尤其是定义为“一种新的”“理论”,不再是“惟一科学的理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请下了神坛,恢复了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本有之义。“一种”理论,当然是“全体理论”中之一;“新的”理论,自然既不是空前的,也不是绝后的,前面会有旧的,后面还会有更新的。这就为我们认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认识与各个民族国家社会实践相结合所派生出来的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维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提出问题,也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自然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也为我们认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甚至是“三个代表”思想性质提供了理论上的定位与定性问题。此外,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除了表述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措施之外,还列举了教育方面的措施,这就为我们能更完整地分析巴黎公社的性质提供了方便。

综合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三套教材各有特色: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与原高中历史教材比较贴近,就知识点而言变化不是很大,仅仅是编排体系的变化较大。而湖南版教材的变化最大,尤其是引入的历史观点比较新颖。所以个人认为虽然新学期历史教材选择的是人教版教材,但是还是要准备人民版和湖南版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套用一句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增加人教版没有的知识点,我个人认为还是依据课程标准,在完成课标要求基础上点到为止即可。此外,我还想到一个问题,由于“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中外史混编和专题出现,与初中历史教材并不重复,那么高中教师要不要备一套初中历史教材呢?由于我在这两个学年也教过初二和初三的历史,所以个人认为有条件的老师还是准备一套初中历史教材比较好。因为,通过对比才能真正做到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此外,也最好让学生将以前的初中教材找出来,毕竟高中历史以专题为主,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而言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初中学习,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重视程度不够,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中外通史的知识,到了高一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学生能准备一套初中历史教材,对于他们巩固通史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就教学理念而言。我想有不少老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不少老师都为此整理成文过。这里,我也就近几年来接触新课改,尤其是参与编写新课改材料来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下有关教师教学理念转换的想法。

第一,我认为任教新高一历史的教师应该打破原来高中历史教学的惯性思维。由于学校年级安排的限制,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已经开展三年的初中新课改,因此有一些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模式也许停留在平时校外听课层面,而在自己的教学中由于教材限制和高考指挥棒的缘故并不会真正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但这批高一新生却已经经历了三年的新课改。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加以转换,多看看初中新课改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多思考一下适合本校或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勿将一些在高考复习中的惯性做法带到新高一中去,因为高一新生可能会因为初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差距而丧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要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以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对历史提出创见的思维过程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自己解答问题。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学要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方式转变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将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培养高中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而这正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转变的理念所在。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时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且业已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他们日趋加强的自尊心、自主需要和自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仔细分析自主学习的基本过程不难发现,促进自主学习的努力不仅在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在于须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解决后续力的问题。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强调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话,那么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则是强调了一种探求未知世界的过程和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协作和分享精神。三种学习方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其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方面会更具成效。我认为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模式:首先鼓励学生对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学习;如果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组织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第三,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正如“课程标准”强调的“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所谓“时代性”,是指当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教学就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具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有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职责。毫无疑问,时代性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而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教学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高中历史课程区别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体现在它所特有的课程整合上,即把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模块的综合化进行了科目内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基础性,又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解决了基础间衔接的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共设有9个模块,它们都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线索来划分的,而是按综合的思路来设计的,其中包括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这些模块都是综合性的。新课程通过这种科目内的整合来构建自身体系,使基础性这一原则和属性得到了切实保证。

第四,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避免陷入一些误区。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并非“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确定到实现需要一个培养过程;而忽略了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把学生变成不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就能发现真理的“超人”,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实践行为的偏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做法。其次,新课程是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但把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个体感悟视为上好课的关键并非正确。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经常采取活动课的形式,由学生分组自编自演历史小话剧、或历史辩论会、或历史故事会,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评议、打分,而教师却在一旁常常当纯粹的“观众”。这样的一堂课,场面的确热闹非凡,但是,简单的剧情、辩论和故事,肤浅的评议、评价,总会使我们感到无论在历史知识方面,还是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并没有得到应当得到的东西。

第五,新课改提倡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并非排斥接受性学习。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适用的学习条件与环境不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种学习方法都必须掌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被动的接受学习获得,真正由自己探究获得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说得再广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生存在宇宙中,以有限对无限,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更没必要,事事都亲自去探究。人类的优点,其中之一就是由于他们能够一代一代传承文明,传承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换句话说,就是人能够接受、继承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踩着前辈的肩膀,继续攀登。可见,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的做法是不对的。第四,探究式学习的重心是探究,还是学习?我认为所谓探究式学习,重心应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探究的本质是追求科学,寻找真理。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去理解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离不开“科学”二字,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就教学方法而言。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借助历史教材提供的史实素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意识,因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驾驭教材、运用史实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体现就在于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我个人曾设想过,在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上用些时尚热点话题导入本学期历史学习后,先进行通史知识的回顾和巩固,为新学期历史专题学习先打下些基础,当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但最好是能让学生在第一节历史课就能接触到什么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比如,作为高中新课改试验田的广东省,有位教师在新学期刚开始,就并不急于带着学生直接陷入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堆概念术语之中,而是利用导言课,先以看似与历史无关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作导引,在投影新闻图片后让学生发言谈感受,启发学生理解希腊辉煌的古代文明巨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奥运精神的真谛,进而使学生由身边的生活热点体会到历史、历史情感、历史思维方法、表达己见、合作交流的魅力,从而切入新学期历史学习。此外,我在查阅资料中找到了一种源于现实、以史为鉴和用于实践“六环节教学方法”。

1、课前自主预备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大致了解该课内容,挖掘兴趣点和疑难点,借助工具书、初中教材、上网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识、概念,进行课前预习,由于最新编写的导学练中在每一课都设置了知识网络填空、课标导学和方法引领等内容,这就可以要求学生对照导学练进行课前预习,还可以与自己身边或自己关注到的国内外相关事件和现象相联系。这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环节。

2、课中的导入新课环节要将源于学生生活现实的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这可以是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依据实际情况设疑导入,如设计第九单元“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就可以2004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或2005年英国伦敦连环爆炸案作为切入点,由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的动荡引出两极格局解体前的世界局势。还比如设计第八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就可以讨论学生的人生追求话题为切入点,由当代学生普遍的人生追求方向导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生追求,从而为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精神做铺垫。这是课堂教学的激发环节。

 

3、课中的掌握体验环节是要按课标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具体史实和发展线索。对此教师一般应以精讲史实、指导学生学会掌握概念史实和线索为主,而非照本宣科。同时,教师要充分设置历史情景,使师生在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这当中可以挖掘出对学生现实与未来影响深远的教益。如学习第八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一方面可由教师讲清诸如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长历程和创作《共产党宣言》中体验、感悟追求时代先进发展方向的人生意义。本环节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都是基础性的一步。

4、课中的合作探究环节是全班或分组围绕主题或分解的问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共同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扬课堂民主,又要适时启发引导,把握节奏。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上布置“巴黎公社为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分别是如何克服和解决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这一课题,组织学生结合巴黎公社革命主要史实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一步是整个模式的关键一环。

5、课中的小结评价环节是对该专题或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概括,对学生表现作总体的发展性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总结评价,但我认为最好在掌握体验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分别做小结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另外,这次导学练还设置了课后反思部分,包括“探究互动”、“你来质疑、我来解答”、“学生总结”三个子目,如果教师对此使用充分的话,可以在小结评价环节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6、课后的巩固拓展环节应在堂上布置,学生要做好专题总结、习题训练,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比如导学练就设置了目标检测、迁移升华和单元测试部分,这都为教师提供了课后练习的选择。此外,最好还可以结合与本专题有关的现实问题进行拓展学习,既可以自选方向,也可以有老师指导,在导学练的单元总结部分也设置了史学探寻子目,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历史习作的课题。比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课外拓展问题可以设计是“你认为目前中学生(同龄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状况有何特点?应怎样使先进文化成为中学生的坚定追求?”

    其实,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操作还依赖于客观条件,服务于实际需要,并非一成不变,“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绝对的主导模式,……灵活地运用历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创新,正是历史教学模式的活力所在。”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上述六个环节进行合理调整与增删。有的专题可以每课有拓展题,有的则为整个专题设拓展题。如有必要与可能,也可在小结前允许学生再自主设问。还有一个关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问题,有部分新高一学生可能在初中阶段已经习惯了多媒体课件的上课模式。但在新学期,如果不是非展示不可,一般不主张教师自制繁复的单向而非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如有必要制作课件,还是以师生互动为前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和创制历史情景的材料,或提供一些教材上所没有但有需要展示的补充材料。

四、就教学评价而言。历史教师应从现实出发,有效地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高中新课程标准专门设计了“评价建议”专题,重点介绍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等形式,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高度重视。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多研究研究与课程目标有关的测量方法,提高命题、实施、解释和使用水平,尽量摆脱以往高中教学评价的以考试和习题为主的单一模式,选择新的考查角度,如历史小论文、研究设计、调查报告、读史心得、历史制作等。这类考查角度的生命力就在于“活”,它鼓励考生表现自己的特长和个性,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看来,科学的开放式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各位老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不断总结。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实,从上面四方面的内容来看,高中历史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我们教师不仅要抛开传统的高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要积极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许有教师会想如果学生的成绩差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成绩差不代表能力差,更不能说明这类学生就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我教过的一批学生中,有位从高一到高二考试均分在35分上下的学生,但他却在历史小论文写作中表现出色,提出了一些较独到的观点,因此有些学生成绩差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能否找到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能否纠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再说,这次高中新课改并非是历史一门,而几乎是所有学科,三年后高考是什么模式,现在似乎还没有定论,所以历史教师在高一新学期就应该抓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耕耘,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这一轮高中历史新课改中,我们历史教师除了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尽量避免在教学中遇到自己未曾见过的知识点,尤其是在鼓励学生质疑的课堂上不要出现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的概念或观点之外,还必须及时转变对学生的传统分类方式,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也会在有些能力方面比成绩最好的学生还强些,学生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我希望各位历史教师能充分动员起来,投入到这一轮能真正展现自我才能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大潮中,最后引用了一句老广告词来总结以下,我们追求的新课改“不仅最好,还要更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