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中学历史教师面临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机遇与挑战(A)

时间:2009-10-18 17:25:15  来源:黄安年
 

中学历史教师面临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机遇与挑战(A)
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

中学历史教师面临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机遇与挑战(A)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中学历史教材/2004年7月30日首发

按:这是2004年7月29日笔者在北京师大历史系在浙江杭州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开讲的《20世纪世界史、美国史专题讲授》的第十讲,按照计划专题讲授总共10讲,本着教育资源共享,繁荣学术事业的精神,应学员和学术网友的要求,在学术交流网发布。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改革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新一轮的改革探索过程之中,这次改革将使全国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着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场极其严峻的挑战。今天我以这个主题谈点看法向处于中学历史教学和改革第一线的教师请教

(一)
在谈到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10月下旬以来围绕中学历史教材问题的争议,以及这场争议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尽管迄今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依然见仁见智,但是这场讨论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一.关于教材学术批评和教材改革

1999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中学历史教材的学术批评,对于新世纪历史教学和教育改革无疑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从教材改革、学术批评、舆论监督、教材编写机制等方面来说,它的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场讨论首先是由基层的广大中学教师提出、大学教师参加引起的,因而它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也就更加引人注目。教材问题讨论涉及教材内容质量与教材的编写和监督机制等方面。

一场新的教材改革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观点和方法进行充分的讨论,也就是说需要围绕教材内容、观点和方法以至教材机制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教材学术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将制约着教材改革的进程。教材改革的进程应该伴随着教材学术批评的推进,如果没有对于教材的学术批评也就大大减弱了群众性参与教材改革的程度,因为直接参与课程教材标准和教材的编写、直接参与审读和修订教材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而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参与评论则是推进教材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在教材领域开展学术批评的习惯,即使现行有数的几家中学历史的专业杂志除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外,也很少开辟学术批评的专栏,有也则往往形成一边倒局面而难以形成坦诚的相互交锋。正因为这样,一旦出现对于教材学术批评的情况,受批评一方就容易采取“围剿”学术批评者的做法。既然是学术批评,我们只能采取引导的做法而不能因噎废食、叶公好龙,甚至采取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进行封杀等不妥做法。

对于现行教材和教材机制的讨论本应认真深入地进行。但是由于出版方断然否认教材“硬伤”的事实而使学术批评不得不集中在有无“硬伤”和对学术批评的态度上,教材内容和方法、机制等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未能深入地进行下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因为从199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颁布决定以来,在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领域还没有就某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然而时不待我,新一轮教材改革迫在眉睫。所以,目前新一轮教材改革实际上是在对教材的全面评估缺乏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遗憾不得不影响到教材改革的深入展开。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材编写的时间表规定得过于紧促,常说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不能对于课程标准和新一轮教材试用本有着过高的期望值。

好在据说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试验教材只是严格限制在局部地区进行试验,并且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人教社的原有教材也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订,从而确保了教材质量不至于由于加大改革力度而受到影响。

二. 关于教材质量和教育质量

教材是特殊产品,教材的质量关系教育改革的成果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是两个关键性的环节。
教材的编写质量,首先从亿万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它会影响到人生观、历史观、价值

 观的形成,真知的掌握,正确学风及文风的培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其次从政治上说,教材的内容涉及对于“国情”“球情”、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内政外交的正确阐述和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

再次从基础教育来说,会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质量。

复次从高等教育来说,会影响各类人才的选拔和高等教育的预期质量。教材是不能出错的,教材出错是不应该的,即使教材有一处出错也是不应该的,何况出了大大超出新闻出版署的法定规定的差错,那是不能允许的。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更应倾其全力确保精品信誉,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

三.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就教材或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说,主要涉及教材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教材内容在价值观功能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涉及处理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我以为教材的求实和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和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相一致的。设想如果偏离甚至不顾历史真实和科学精神,刻意渲染某些观点,则将会动摇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立论基础,也就可能导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就谈不上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学风。

历史教材必须尊重和维护历史真实,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基本要求,历史教材离开了对客观历史真实的尊重和维护,也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本的“本本”把坚持历史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是尤为重要的。年青人正处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如果在年轻中学生的思想上得出历史教材和史实不符又不及时纠正的观念,进而形成教材不可信的看法甚至产生信仰上的怀疑,那时很危险的。这正说明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

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突出反映在教材的史论关系处理上,我们应当强调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而不要以论带史、以论代史,把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变成了僵硬的理论概念阐述。

四.关于教材基本知识和创新思维培育
这涉及传授基本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以为中学历史教材要十分重视传授昨天和今天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历史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和掌握分析、鉴别、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适应新世纪需求的创新人才。

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本知识的掌握,它包括在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进程中学习、理解、初步鉴别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会阅读、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讨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了解“是什么”,而且教会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对于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见解,而且要帮助学生初步学习进行历史评论的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演进,中外历史的知识点是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更好地适应面向21世纪需要的。这种知识更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是很经常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适应历史观的变化不断扩大有关社会、文化史、科技史方面的历史知识点。而过去我们在这些方面注意的是很不够的。

第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涉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在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探索历史奥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追求历史真实、维护史实、以至收集我们身边的历史的积极性,扭转以往“上课念教材、下课看教材、考试背教材,考完忘教材”的局面。

五.关于尊重史实和学术争鸣
大量教学实践说明,只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恰如其分地在中学阶段引入不同学术见解是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在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世纪的今天,让学生在比较不同学术见解中思考和成长,比只接受和灌输的一种学术见解要强得多。在如何引入不同学术见解的问题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这方面以世界现代史部分为例,我个人感觉现行上海版中学历史教材比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要好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初步培养中学生的学术争鸣能力既是为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学生发展奠基性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学校深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进入社会应对复杂现代化社会及世界形势急剧变化的需要,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在历史课程的知识点中存在不少尚无定论的学术争议问题,这些问题向学生作必要的介绍和指导,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的不同见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有利的。同时对于一些虽然已经基本定论,但是仍有不同看法或某些方面尚待探索的历史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做必要的介绍和评论也是必要的。

第三,从根本上说,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是在争鸣中发展的。百家争鸣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只能灌输一种见解,不能贯彻百家争鸣看法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缺乏信心的表现。

六.关于维护教材权威和开展学术批评
在检验历史教材的是非、真伪、对错的根本标准上,只能是实践。各种各样的“本本”、“权威人士”言论和“指示”固然应当重视,但是归根结底,所有这些都是要受到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我们要尊重教材权威,但是绝不能神化教材,迷信教材,认为教材不能讨论,有错误不许批评,把教材当作神化了的“本本”供起来,搞起“本本主义”来,甚至把开展对于教材的学术批评看作“刻意炒作”和“搞乱意识形态”,要“保卫教材”,这种只许说好不许批评的作风实在不是我们党所倡导的。

教材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全社会的关心。中学教材的服务和使用对象是广大的中学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材最有发言权。教师和学生本应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教材,更应有对于教材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教材质量的群众性监督是保障教材高质量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教材建设面向广大群众、服务广大群众的具体体现。不仅现行教材如此,即使对于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同样如此。如果只在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编写前,召开座谈会层层虚心听取批评意见,而一旦颁布出版就定于一尊不准批评,谁要是批评了就是不仅对对出版社不敬,而且扣上对教育部门主管甚至更大人物不敬的帽子,这等于是说学术批评是有时间限制的,不是贯穿始终的。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质疑教材编写中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材质量,理应当鼓励和赞扬。出版社方面对于来自教学和研究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应当认真研究,及时改进。现在最可怕的还不是教材出了错,而是坚持不改并且不准批评,

 甚至动用各种关系网进行保护。教材编审单位和主管部门本应把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教材使用师生负责统一起来、对上级领导态度和对群众态度一个样。现在倒好,人们显然感受到双重态度的存在,实在不是滋味。本来上级领导对教材的关心,理应推动出版方更加重视教材的质量,容不得出版方丝毫的自满,到处张扬,怎能把上级领导的关心拿来作为拒绝批评和为教材出错辨解的挡箭牌呢。

开展教材内容和编写的学术讨论不仅关系教学民主,而且关系教材质量。此外从教材改革的角度来说改革开放时代的教材需要体现教材的开放精神。应当在开放式教材改革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开放式的学术批评。以学术批评来推动教材的改革全过程。

开展学术批评需要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特别是防止粗暴的行政干预。防止那些经济利益驱动因素、关系网因素、政治化因素、单位和地方保护因素对教材学术批评的干扰。

七.关于教材独占垄断和引入竞争机制
现行教材在一些问题上多年出错又得不到及时纠正,说明了教材的编写、审订、纠错和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健全和改革教材编写、审订、纠错、监督机制势在必行。笔者在“130例”一文中提出:“编著一本高质量的高级中学世界历史课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各个方面的参与,并且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改变实际上独此一家的局面。” 2000年10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我针对教材“独家垄断”、“自己编,自己销,而且自己做广告”的现象,主张“要改革教材编写的机制”,“引入竞争机制。”2000年11月,我在一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上述见解,主张:“认真制订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课程标准,通过招标等方式组织编写适应不同需求的‘多本’,逐步形成‘一标多本’相互竞争不断推进教材质量提高的良性机制。高质量教材靠一两家出版社‘自产自销’的局面应当逐步改变。”

在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中,不少教师学者都指出了现行教材垄断编写和出版发行的弊端。显然,目前教材竞争机制和教材“一标多本”真正形成需要一段时间,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

第一,坚持教材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垄断教材编写出版尤其是独占垄断并非是必然相连的。这点在深化国营企业的改革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提供了借鉴。问题在于在涉及教材编写等文化教育精神产品领域,人们往往还有很多犹豫,这说明在这方面改革还相当的“滞后”。

第二,目前教材独占垄断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不仅是由于它影响了教材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教材过于单一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客观地说靠一家出版社的力量也难以承担这样繁重的任务。我们注意到高等教育教材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于编辑室自行编著高校教材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值得担负基础教育教材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认真借鉴。真正懂得编中学教材比编大学教材还难的道理,就不该对于一家出版社垄断教材编写和出版,甚至对改变自产、自销,运动员和裁判员一身二任现象不以为然了。

第三,已经有事实说明教育主管部门用权力来保护教材的独占垄断会滋长弊端丛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和教材出版部门在经济上脱钩。设想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出版部门在经济上有着过于密切的经济联系,则难逃地方保护、单位保护的干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是不是和这种现象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呢。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的竞争现象,是应当避免的。

第四,一套好的教材能否获得社会认可和推广,不仅是要求一本教材的高质量,而且要求配套系列教材的高质量,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和营销环节,严防在营销过程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政当竞争。

八.

 关于教材编审和纠错监督机制
教材改革不仅涉及教材内容、能力和价值导向,而且涉及关于教材的编写机制改革。我以为教部主管部门应通过招标方式组织大学专家、中学一线有经验教师、专业出版社专家,会同制定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的中学各科教材的课程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标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征集编著一本和多部高质量的中学教材的编写组,编写组实行主编负责制。编写教材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由包括大学专家教授、中学第一线有经验教师、以至出版社专业编辑各个方面的参与,实行优势互补。

教材的出版应实行公开竞标,由符合教材出版条件的出版社组织出版。其中不仅确保优质,而且做到价廉。教材出版单位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这里还涉及改革现行教材审定机制;建立良性的纠错机制;强化舆论监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和酝酿制定教材编写的法规,使教材编写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等问题,限于时间需要另外展开说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