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分析——以人民版和人教版为例

时间:2009-10-18 17:25:24  来源:
 

一、新教材编纂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一)历史教材的编纂经验及存在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目前我国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出版社,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先后为全国的中小学生编写和出版了十套教材,包括最新出版的课程标准初中和高中实验历史教材。在长期编纂历史教材的过程中,人教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

 

50多年来,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编辑逐渐形成许多编纂历史教材的观点和认识。兹列举如下:

 

1、关于史学研究与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重视历史研究的新信息、了解新面貌,才能使历史教学、历史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此,近年来,人教版教材的编者尽力在教科书里反映史学界和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他们注意到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如,社会史研究的成果(社会结构、人口、交通、饮食、服饰、婚姻、风俗、宗教等方面的风貌,即政治以外的历史,下层阶级的历史),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一些具体历史观念的更新(如在教科书里只把民族英雄用来称呼那些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人物,而对国内各民族历史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都称之为抗金、抗元名将等;对历史上所谓贰臣和隋炀帝等所谓暴君的新评价;随着一些档案资料的解密,对朝鲜战争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新认识)等等。

 

人教版教材是如何反映新成果的呢?

 

对待新成果的态度是:既参考学术界的论点,同时又往往经过了自己的细心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

 

第一,对一些考古研究和考证性质的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往往直接加以利用。如,关于上古历史的断代研究成果,商鞅变法年代的考证等等。

 

第二,有分歧的问题,一般采用大多数学者或权威著作、权威机构的说法。如,关于中国最早的纸,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有分歧,教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和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实物,采用西汉有纸说。

 

第三,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学问,涉及国家许多方面的政策,诸如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等等。历史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国家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注意政策性,尤其是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例如,对于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我国历史教科书不用“异族”“外族”来表达,与日本、韩国及西方学者的表述不同。(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P117-134)

 

2、关于历史人物与历史教材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教材里必须有人和人的活动,否则就不能成其为历史教材了。王宏志写过两篇有关文章,一篇是《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一篇是《再谈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历史人物与历史教材问题的观点和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做法。

 

第一,选择哪些人物进教材?

 

一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一些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包括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此外,还包括重要的反面人物,如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奸臣、贪官,卖国贼、法西斯头子、民族败类等。(写这些人物可以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也可以起到反面教员的作用。)

 

二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例如,抗金名将韩世忠,虽然在南宋抗金历史上不如岳飞重要,但是,不写他,岳飞抗金的内容就显得很单薄。再如,施琅,他在清初曾统一过台湾。

 

三是与典型事例相关的人物。例如,讲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野蛮掠夺劳动力,举了山东农民刘连仁的例子。又如,关于朱元璋北伐选将,涉及的人物,除朱元璋外,还有常遇春、徐达。通过这个说明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善于分析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人和驾驭人。

 

第二,具体人物如何取材?

 

人物的活动不可能全部写,只能写某些方面。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选择能够反映历史人物作用的材料;二是选择能够反映人物品格的材料;三是选择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材料。对政治人物,主要写他的政治活动、政治见解;对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介绍他们的学术活动、成就及代表作品。

 

第三,人物如何评价?

 

一是不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他也镇压过农民起义。

 

二是对跨越历史时期较长的重要人物,应按照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给以适当的评价。如,唐玄宗,前期统治,使唐朝进入盛世;后期统治,重用奸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又如,梁启超,前期参与发动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一度同康有为组织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宣扬君主立宪,并曾支持袁世凯;但当他发现袁世凯的称帝野心时,又支持护国运动。对这类人物,应该根据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是对文化人物不以政治立场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例如,司马光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反对新政,但不能否认他在文化上的重要贡献;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但他在绘画上有重要地位。

 

四是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如,曾国藩、李鸿章也做了一些合乎潮流的事情,比如洋务运动、派学生到国外留学等;袁世凯统治时期,政府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

 

写人物,要各有特色,有言有行,有详有略,教材要向学生呈现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P243-265)

 

3、关于民族问题与历史教材

 

第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在夏商时,就已经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是写民族史内容时首先需要注意的。

 

第二,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一是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疆域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二是各民族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如,许多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有的还入主中原;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制度影响后世,比如行省制度;有的做过不少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比如元朝修的运河和创办规模空前的海运,都对以后产生影响。

 

第三,祖国的历史应当是各民族的历史。诚然,汉族是主体民族,但不能把一部祖国的历史写成汉族的历史。中学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把56个民族的历史个个讲到。怎样写少数民族的历史呢?一是人数较多、历史影响大、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包括已经消失或已经与汉族融合的少数民族,都应该写进去。二是今天存在的、在历史上作用较大的民族也应该写入。三是人数虽然不多,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起过特殊作用的民族。如东北地区的达斡尔,人数很少,但在明清之际反对沙俄入侵的斗争中,有英勇表现,所以就应该写进教材。四是教材中讲少数民族的历史,首先要讲每个民族的发生、发展,每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每个民族的杰出人物,等等,其次才应该讲民族关系。

 

第四,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历史教材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着重叙述:一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如唐朝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二是友好往来与相处。如历史上的“和亲”、互市,西汉的王昭君、北魏的冯太后、明朝的三娘子等。民族之间的压迫和战争,是历史上的次要内容。一是主要叙述对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重要的民族矛盾和斗争,如清朝入关后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等。教材对这些内容一般放在小字里来写,不作主要内容。二是讲述中分清矛盾的是非曲直。但不用“侵略”或“反侵略”等字眼,否则容易为分裂势力所利用,也容易加剧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五,用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讲对祖国的贡献,既要讲汉族作出的贡献,也要讲少数民族作出的贡献(如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政权,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二是讲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好,既讲汉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和好,也讲少数民族对汉王朝的和好(如明朝鞑靼俺达汗主动与明朝和好)。三是讲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不能以为汉王朝都是正义的一方。对正义和非正义要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讲(如,北宋建立后的两次对辽用兵;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的压迫等)。(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P218-232)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外,人教社还总结出许多编辑历史教材的经验。如,1、教材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内容要符合时代需要,观点应当更加趋于客观公允,略古详今。2、加强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特别应该注意适当增加亚洲史的内容,我们的历史教材应该是有中国特色、亚洲特色的历史教材。3、教材的编排设计应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4、教材内容应当具有弹性,分为必须掌握的和不作统一要求的两个部分(大字和小字;习题的分组)5、高中教材要体现出高中的特点。如,加强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等,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背景、形势,重大格局的变化等等),增加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较高层次的生动活泼(即从课文到阅读部分,到史料,到图画、地图、表格,以及练习等,都注意增强启发性、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对历史上一些事件、人物的探讨兴趣。)

 

当然,“人教版”历史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1、在“史论”方面吸收新成果的力度不够;2、虽然近年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修订,但是仍然存在少数“硬伤”;3、中学历史教材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抽象的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知识内容分量过重,密度过大,有着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等等。

 

(二)课程标准关于新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课程标准总共有五条指导性原则。

 

1、严格以课标为依据,切实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历史教材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根据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历史有6个必修学分,108课时。如果每周学校排3课时,一学期18周,那么,一年时间可以完成108课时的教学任务。

 

山东省实验区学校一般是高一开设历史必修模块,用一年时间完成3本书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必修教材(1)共30课,需要33课时;必修教材(2)共28课,需要30课时;必修教材(3)共31课,需要33课时。这样,教完人教版全部必修教材,需要96课时(包括探究活动课在内),尚余12课时作为复习考试和机动,其教学课时数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

 

人民版教材按照“学习专题”呈现教学内容,“学习专题”相当于“课”。必修(第一册)共划分了33个学习专题(包括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必修(第二册)共有30个学习专题(包括学习与探究活动课),必修(第三册)共有31个学习专题(包括学习与探究活动课)。这样,人民版必修教材共有94个学习专题,根据该版本“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每个学习专题通常用1课时完成,94个学习专题的教学大约需要94课时左右。其课时划分也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之内。

 

3、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有利于探究学习

 

与以往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不同,新编人教版和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从大处来讲,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二是专题史的体例。当然,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好处主要是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观察,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也有利于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这样编写,也可以与初中历史教材区别开来。新教材每册书按照先中国历史、后世界历史以及依照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顺序编排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都是这样编排的,其优点是教师容易适应,缺点是这种编排失去了合编所应该具有的联系与比较的特点,成为相关内容的简单组合。只有岳麓版教材进行了一些整合。

 

新教材建立的专题史体例,避免了与原先通史体例的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体例,可以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比如,必修一所反映的政治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有利于学生纵向把握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特别是可以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避免与初中历史内容的重复,适当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从某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当然,新的呈现方式必然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而且,专题史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通史学习的基础上。人教版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宗旨是淡化高中课程“学术化和专业化”色彩,具体做法有三个:第一,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内容尽量加以“历史化”,注意避免纯粹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相关内容。第二,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为高中生“补课”,增补有关历史内容的沿革和背景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三,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应该说,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来的教材区别很大,但是新教材不同版本之间又差别很小,大同小异。与“一标多本”的本质,即风格上多种体例并行,也就是适应不同地区和类型学校教育水平的多种版本教科书,尚有一定的距离。

 

4、历史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来,设置选修模块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再从必修模块的教学来说,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要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留出发展的空间。新教材编写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具有开放性,努力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等,从而体现个性发展;二是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5、适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分析,高中历史课程仍然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因此,它不应该过于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它应该只向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新体系。

 

三、人教版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一)编写原则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历史教科书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确有它的优点: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但的确也存在较大挑战。

 

人教版编写者在认真地理解和消化《标准》的基础上, 制订了自己的编写原则:

 

1、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和知识内容

 

在开始编写前,他们就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把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不同的模块,彼此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历史似乎产生了割裂,所以希望打破课标的结构和体系,自己进行内容的再整合与体系的再建构。有的同志认为,重新整合可能会走回老路,即使整合得再好,也很难超越过去历年大纲和现行教材的水平,而且还有超标或不达标之嫌。

 

经过热烈讨论和慎重考虑,大家终于达成共识,一定要顺应改革潮流,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精髓,看准这次改革的突破口,即必须严格遵循课标内容标准的规定,以模块以基础,根据中西合编的专题史体例进行编写。决定严格遵循课标规定的专题及其顺序,认真琢磨课标对每一个专题的叙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坚决不超标,更避免不达标。编写出的教科书应当是课文与课标一致,不与改革的理念相左。这样做,就是为了充分体现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改革的一次尝试和实验。

 

2、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历史的叙述实事求是;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观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特别在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教材给以高度重视。例如,就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而言,注意体现“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基本思想,以说明“各民族为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教材还注意把握“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历史,而非汉族史”的原则。坚持用平等的原则讲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由于在课标中,几乎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所以,在必修一中,特别设计了探究活动课“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就是对这个原则的坚持和重申。

 

●努力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避免空发议论。在扎实和平稳的叙述中,讲明历史中的道理;力求避免在思想、观点、内容、文字上的随意性,尽量避免文学性语言。

 

3、注重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努力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倾向,对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给以更多的关注。在教科书中,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注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 加强探究学习活动课。每册教科书中,一般设有2个探究学习活动课,比现行教材多。 放在某单元之后,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锻炼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各种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有“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尝试自编教材”、“撰写历史小论文”、“与历史人物对话”、“举办历史展览”“讨论会”等等。

 

● 课文中间特别插有几种栏目

 

【历史纵横】 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知识。

 

【资料回放】 属原始资料,锻炼学生们解读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思之窗】 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插入性思考,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附录部分 “历史读物和网站推荐”

 

提供与本册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和历史网站,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重要概念中英文对照表”: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路径。

 

4、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本国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为使我国的高中生具备21世纪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素质,人教版始终牢记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努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还注意加强对学生正确国际意识的培养,加深他们对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5、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力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积极而审慎地吸取已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新特点和新趋势。

 

●尽量展现历史学科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等,并注意加强和补充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融汇。

 

6、突出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人教版编写者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的认识:它仍属于高一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目标不是为高校历史专业输送生源,对象是全国广大城乡的高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应相当于我国高中的平均水平。

 

因此,教科书努力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同时,高中的基础知识是高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具体体现在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文献资料分析的增加等,着重理性的探索与思考。

 

7、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如前所述,他们积极领会和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改革精神,但是又注意继承建国五十多年来教科书编写中一些成功经验,并汲取有益的历史教训。

 

他们认为,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作国家教育部的部颁教材,肩负着极其重要和严肃的历史使命,因此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教科书必须追求的宗旨。由于中学历史教材不是展示作者个人独到见解、语言风格、甚至抒发主观情绪的地方,所以我们编写时,特别注意保持好过去五十年教材编写中的某些优良传统:

 

8、加强教科书的“学本”功能

 

●在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教科书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尽量使教科书内容充实有趣、文字生动流畅、叙述具体形象、头绪相对集中、图文并茂、朴素大方,不但方便学生的学习,还要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为方便学生学习,还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比如,单元导语:单元页的设置是一次创新,包括本单元内容概括介绍、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目的是使学生在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再如,课导入框的设计也有创新之处。每课开始导入框内的内容,不再是现行高中教科书中那种比较概括和抽象的文字,而是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对具体的历史情景,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是学生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某一问题的探索学习前,对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心中有数,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为保持学生阅读的连贯性,要求学生只掌握宋体字部分,不同的栏目中的楷体字部分只是宋体字部分的辅助性的补充和延伸。

 

(二)基本结构体系

 

1、卷首“编者的话”

 

对课本做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相当于原先课本前面的“说明”部分。

 

2、单元

 

采取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专题。如,《历史1》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该单元集中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个专题;第三单元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单元集中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专题。

 

3、课

 

每课的基本结构由导入框、正文、文献资料、图表图画、探究学习等部分组成。每课涉及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同一单元的各课之间努力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4、导入部分

 

包括单元导入和课导入框。

 

“单元导入”,采用蝴蝶页编辑印刷,包括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和“学习建议”两部分。单元导入主要写的是学习中应该把握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学习方法,值得注意。

 

“课导入框”主要列出本课需要探究和掌握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这部分也需要重视。此外,“课导入框”文字比较生动,大多数有图片,容易吸引学生,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以此为导入新课的资料。

 

5、课文正文部分

 

采用宋体字“一气呵成”,属于课文主体部分,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每课书大约两千字左右。原先的小字部分变为辅助栏目,并且不作要求。

 

6、课文辅助部分

 

辅助部分中间插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还配有图片、地图、示意图及其说明。这些均用楷体字编排,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而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学习延伸。“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而列出的文献资料;“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学习有关的各类知识背景;“学思之窗”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每课一般一个,有时也或缺。

 

7、测评部分——“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是对每课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一般设置两个问题,课文的正文可以基本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延伸”,形式相对多样化,包括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争鸣等等。这些是为有兴趣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8、单元学习小结

 

每单元后,设置“单元学习小结”,目的是测评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重要概念简释”,是训练用精炼的语言对某些概念进行解释的能力。

 

“归纳与总结”,主要培养学生归纳和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感悟”中的“学史心得”,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收获、认识和启发的。“学史存疑”,主要记录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看法、怀疑或者没有弄懂的问题。

 

9、探究活动课

 

每册书大致2-3个,放在相关单元中,与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方法和乐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0、附录部分

 

l         “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提供与本册教材内容有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和网址,为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某些信息。

 

l         “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也是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某些历史概念的由来。

 

(三)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人教版历史教材具有文字简洁,条理分明,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以及导入引趣、图表并重、学思结合等等特点。这里着重提以下几点:

 

1、建立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

 

人教版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知识,构成每一个学习模块。既重视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又重视模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每个模块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模块的组合化,构成一个视野更加广阔、内涵更加丰富、联系更加紧密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学习的探究性,注意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平衡

 

接受性学习,是指通过教师或教材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人教版教材除了设置专门的探究活动课以外,在课本的正文中和课文后也设置了各种栏目,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资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不仅如此,人教版教材还注意到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平衡,课内和课后的练习中都结合接受性学习。

 

3、教材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特色

 

(1)系列化

 

l         教师教学用书

 

包括:《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备课手册》、《历史教学挂图》、《历史地图册》、《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试教通讯》。

 

l         学生学习用书

 

包括:《新教材新学案》、《历史填充图册》、《历史读本》等。

 

(2)多样化

 

l         电子音像产品

 

包括:课堂实录、各类课件、备课资源库等VCD、录象带、幻灯片、投影片等。

 

l         网络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网站: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

 

l         黑白两种版本

 

适应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需求。

 

四、如何使用高中新教材

 

1、坚定信心,排除畏难情绪

 

高中新教材与现行教材(旧教材)之间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也与初中新教材(课标教材)相衔接。实际上,高中新教材,尤其是第一册(政治模块)教材有很多内容是教师所熟悉的知识。凭借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应该能够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我们觉得应该说明的是,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逐渐开展了,历史教材的内容和体例也在不断更新。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也并非与前面的改革相脱节,是在继承中的发展。因此,教师完全不必有畏难的情绪。

 

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比如,《历史1》中的许多内容与现行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多少根本区别。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两极格局的形成”等等,都与现行教材没有大的区别。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内容,包括中外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阶段、基本线索、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在初中新教材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了解。

 

上述这些都为我们进行高中新教材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有信心。

 

2、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体现高中教学的层次性

 

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要求或者建议呢?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给学生新鲜感,提升高中教学的层次性。

 

要做好衔接,体现高中教学的层次性,我们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初中和高中教材所涉及知识的异同。此以人民版高中第一册专题一中的第三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为例,做些说明和分析。

 

该课主要叙述的是秦史,汉朝史讲的很少。其内容涉及初中教材的具体情况:

 

人教版初中教材:第10课“秦王扫六合”,包括:秦统一的过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焚书坑儒)、建长城和开发南疆(包括灵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刘邦建立西汉等。

 

北京师大版初中教材: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包括:秦统一的过程、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和刘邦建立西汉(小字)。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统一的措施、建长城(小字)、焚书坑儒(小字)、开发南疆(包括灵渠,小字)等内容。

 

人民版高中第一册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统一的经过,建长城、直道、边防军,岭南地区的统一和灵渠,西南夷和五尺道,郡县制度,秦王朝的官僚机构,焚书坑儒和挟书令。

 

从初、高中历史教材比较看,它们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大体相同。高中如何组织教学?

 

答案:独辟溪径,提升层次。

 

“六王毕,四海一”一目:秦统一六国的对外战略问题,结合历史地图分析秦朝的国防体系,“五尺道”的开凿和作用。

 

“海内为郡县”一目: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的比较分析,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比较,结合历史地图介绍秦朝设立的郡的数目(学术争论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学术问题的兴趣)。

 

“秦王朝的官僚机构”一目:秦封泥,大臣议政制度及其破坏的分析和启示。

 

“挟书律”一目:评价挟书律;为什么在高压政策下面,仍然有知识分子冒死密藏违禁书籍;秦朝短命的分析。

 

3、整合相关知识内容

 

由于高中历史采取模块和专题的体例,各模块和专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材内部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比如,通过对人民版必修第一册教材中专题1、3、4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1、6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可以在不同的必修教材之间进行整合,如,必修第一册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第一册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第二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第一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等等,这些专题之间,就需要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联系方式:

 

邮编:225002  ,地址:扬州市四望亭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