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时间:2009-10-18 17:28:11  来源:人民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其他网站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专题学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把握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脉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学习本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结合相关材料,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客观评价。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三)学法引导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例题解析

在解答题目时,以审题→思考→解答为线索。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切不可只浮在题目的表面去回答。如第一课《百家争鸣》中“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实际上,题目的前半句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思考时就要考虑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结合这些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以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审题,然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

 

 

 

一  百家争鸣

 

【课前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对此已有初步了解,在预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所呈现的百家争鸣盛况出现的原因、实质及影响是什么?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早期儒学思想是怎样一步步成熟的?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为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本课难点为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②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

③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

④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⑤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君书·更法》

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创新运用】

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②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

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

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⑤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问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科书内容阅读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归纳分析的方法。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

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习作《早期儒学基本特征述评》。

2.实践活动。

①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②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二  儒学的兴起

 

【课前思考】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②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③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④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⑤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

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②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③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⑤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阅读与“焚书坑儒”事件及科举制度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加工、处理。撰写对“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文章要体现自己探究之后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体现出探究的过程和成果。

2.实践活动

访问家族的长辈,调查了解哪些儒学名言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最为深刻。在调查活动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调查前要安排好活动的计划,包括活动主题、具体目标、阶段、方式、时间安排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