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体验历史的趣味专题教学设计思路

时间:2009-10-18 17:28:13  来源:人民版
 

专题七 体验历史学的趣味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教学的主要要求,是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历史学的初步探索,帮助学生通过对有关考古发掘、文物鉴赏和方志、家谱、契约文书等基本知识的了解,认识到在“二十四史”等历史文献之外,还有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历史素材。借助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十分贴近的活生生的历史资料,可以得到许多历史知识,解开许多历史之谜。

 

考古发掘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同历史学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是,它的对象不是古代的文化典籍,而是古人留在地下的物质遗存。这些物质遗存在地下经历千百年的岁月,但是却仍然保存着那个时代的重要信息。考古发掘就是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掘出来,以揭示其中蕴涵的时代风貌和历史信息。当然,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将这些东西发掘出来,因此,在考古发掘但终就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发掘对象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掌握好地层学知识和古器物学的知识,用古器物学的知识判断遗物的历史年代,用地层学的知识判断历史年代上下相承接的历史联系。洛阳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考古发掘工具,它虽然是盗墓者所发明使用,但是今天却为所有的考古工作者所借鉴。

 

文物一词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什么是文物、如何鉴赏文物、如何利用文物来说明历史,大多数人却是语焉不详、知之不深。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它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文物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二是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根据这个标准,我们能够判断什么是文物,什么不是文物。文物长期以来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代的金石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金石学家四处搜集文物,将他们视为珍宝,代代相传。他们对于文物的鉴评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金石学家文物鉴赏的目的在于正经论史,同今天的文物鉴赏明显不同。今天的文物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物的各种特点鉴别,体味其艺术价值,了解制作者当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课文通过甲骨文、秦始皇陵跪姿陶佣说明了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够说明历史,补历史记载之不足,正历史记载之失误。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也是文物破坏很严重的国家,保护文物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呼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素来有保护文物的传统,我们应该将这种传统发扬广大。

 

故纸堆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是史学研究者资料来源。事实上,历史研究者都是从这些故纸堆里面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的。通过对方志、家谱、契约文书的介绍,让我们对于史料范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方志是记载区域历史文化的资料,对于乡土的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礼法、制度记载犹为详细。欲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舍方志无捷径。方志数量极为庞大,全国各地各县都有一种以上的方志流传下来。仅仅是清代,流传至今的志书就有六千多种,十万多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更不用说民国和共和国新修的方志了。家谱是记载父族世系,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家谱的数量同样非常庞大,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家谱五万种以上。家谱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前后代承关系,也可以了解相应的宗族制度和礼教规范。契约文书是广泛散落于民间的重要的经济文件,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合同,他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契约文书上记载着人们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关系、雇佣关系、财产继承关系和物资交易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当时的经济情况。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学生感性知识的培养,通过介绍我们身边的文物古迹和展示方志、家谱、契约文书等史料的图片资料,诱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或者考古发掘现场,用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课前应当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身边的文物,并适时引导他们认识文物的价值。通过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利用文物解释历史的能力。

 

本专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知道考古发掘是一种重要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科学方法。理解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文物。方志、家谱、契约文书等史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有什么作用。

难点

考古发掘方法,文物的概念及其历史作用。教学当中应当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时上升到理性认识。

 

  尝试考古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考古发掘方法及其基本工具。

 

【知识与能力】

知道考古发掘的目的和主要对象。

了解在考古发掘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发掘对象,采取不同的发掘方法,并且要注意观察和做好笔录。

掌握文化层的含义,理解文化层和历史时代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老师提供的相关材料,主动寻找有关考古发掘方面的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幻灯片、文物图片的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考古发掘当中一些问题。在讲文化层的形成与历史时代的关系时,有学生可能不理解,可以通过做实验、举例子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遗址等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考古工作者对于探索未知历史世界有着十分重要店意义。通过对考古工作方法的介绍,以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考古发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方法,对于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考古发掘是一门科学方法,它以发掘地下遗迹和遗物为目的,主要以古人居住的遗址和古人的墓葬为主要对象。在遗址发掘过程当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法。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应当小心细致,保存文物的完整。特别应当重视上下不同的地层,层层累积起来的地层,即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当中非常重要,它是考古工作者判定遗址年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考古发掘工具很多,洛阳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考古发掘工具。洛阳铲原来是一种盗墓工具,现在已经为考古工作者所常用。

考古工地现场观摩

 

这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进行考古发掘,也就是考古发掘方法的问题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田野考古的中心和整个考古工作的关键,因此课文首先谈考古发掘的问题。

考古发掘的目的在于把埋没在地下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析。它的主要对象,是古人居住的遗址和古人的墓葬。

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要看发掘的对象而定。课文就遗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进行了具体分析。

首先,遗址的发掘。遗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便于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以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各种遗迹,如房屋、窖藏、道路、沟渠、水井、城墙和城壕的发掘,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法。各种遗物,如陶器、生产工具等,要明确它们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除了表明地层以外,还要记录坐标,以备考察。

 

其次,对于墓葬的发掘。发掘墓葬的墓室,不仅要注意上面的细节,还要仔细清理葬具、尸骨、随葬品及其痕迹。

总之,不论发掘何种遗迹,都应当注意细微的迹象,比如夯土的夯窝、坑壁的挖痕、房基的柱础和道路上的车辙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探方是指考古发掘分成的正方形方块;所谓探沟是指考古发掘时开掘的狭长的沟。

 

   2、文化层的问题

 

文化层是考古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从地质学那里借用过来的,对于判定文物的历史年代有着重要意义。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形成的“生土”的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者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物。这种地层遗存,被称做“文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个“文化层”。由于长期的延续,“文化层”堆积越来越厚,层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史”。通过这些文化层相互之间关系的判断,考古工作者能够判定各个历史时代之间的先后时间关系。

 

当然,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所以文化层的堆积情形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在考古发掘过程当中,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从错综复杂的层位关系当中将居住址的历史井然有序地记录出来,而不致发生错乱或颠倒。

 

 

洛阳铲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洛阳铲与其它铲子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半圆筒形的,而不是扁的,打入地下再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使用洛阳铲勘测土层、土质的变化,是考古人员的基本功之一。 长期以来,洛阳铲在中国田野考古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考古钻探技术。有趣的是,洛阳铲最初是盗墓者为了方便在没有墓碑等标志物的情况下探测古墓而发明使用的。它的发明者是洛阳的盗墓者,因此得名。洛阳铲因其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能经济便捷地发现墓葬的所在,甚至能大略了解随葬器物的埋葬情况,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洛阳铲的应用,是古代盗墓技术遗存中的积极内容得到借鉴的实例。

 

除了洛阳铲,职业盗墓者的有些经验,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也得到利用。例如,长沙被称为“土夫子”的职业盗墓者,许多后来在科学考古工作中参与清理发掘古墓,作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观察样土判断古墓的深浅和年代,是“土夫子”的特长之一。据说他们还能够依据随葬铜器氧化导致的土质变化即所谓“铜路”准确地判定铜器所在位置。利用这一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铜器的损伤,使一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全。

 

盗墓者是考古工作者的敌人,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是为了国家整个人类的利益,而盗墓者则是出于纯粹的私利的窃贼。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另外,他们对墓葬的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盗墓运动曾经形成震动世界的影响。邙山古墓群遭到的破坏,可能是历史上空前的。当我们手捧国外文物学者编集的有关这一时期洛阳出土的古代珍宝的华美图册时,自然会想到,在这些精致辉煌的文物被转卖收藏的同时,又有多少看似朴陋但却可能具有更为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却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长沙古代墓葬,在近代也曾经遭受严重的盗掘。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就是1942年由长沙“土夫子”盗掘出土,后来又流失到国外的。

 

盗墓者一些工具和经验虽然对于近代的考古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相对于他们对于古墓葬和古器物的破坏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应该主动与这种丑恶的行为作斗争。

 

重点:考古发掘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难点:考古发掘应当注意的问题,文化层与历史时代的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怎样理解“文化层”和历史时代的关系?

答案提示:

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形成的“生土”的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者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物。这种地层遗存,被称做“文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个“文化层”。由于长期的延续,“文化层”堆积越来越厚,层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史”。通过这些文化层相互之间关系的判断,考古工作者能够判定各个历史时代之间的先后时间关系。

 

 

议一议

盗墓行为往往导致对古墓葬、古器物等诸多文化现象的破坏,从而使科学考古工作本来能够获得的重要文化信息严重损减,甚至大部或者完全丧失。

 

你可以举出相关的实例吗?

答案提示:

甘肃礼县早期秦陵墓的文物,因为盗墓者的活动,已经残缺不全,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到国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就是1942年由长沙“土夫子”盗掘出土,后来又流失到国外的。邙山古墓群因为盗墓者的活动,已经破败不堪,其中珍贵的文物,荡然无存。

 

自我测评

 

考古工作对于认识真实的历史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1、历史上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着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是否真实,还需要验证。考古发现的文物能够起到验证历史真实与否的作用。2、历史上有些事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发现的文物,补充了这些事件的记载。对于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则主要靠考古工作者的发现。史前考古学家都是这个方面的历史学家。

 

阅读材料与思考

相同点:在调查之前通过其他资料知道了该地区过去的大体历史状况,都是在探查过程中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且有自己的心得。

 

不同点:

司马迁同我们今天谈到的考古调查的不同点在于:1、我们今天的考古调查是以考古发掘为目的的,而司马迁只是为了探访风俗民情和先人遗迹。2、考古调查采用了地图、地名学及航空或卫星遥感资料,实地调查当中采用了探锤等现代科学技术,这些都是司马迁所没有的。3、司马迁所作的调查,在深度和广度都远逊于今天的考古调查。

 

知识链接

建议启发学生发现类似的材料或者翻阅著名考古学家的传记。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学生对于考古工作的兴趣、参与讨论点兴趣和积极性,对于科学工作方法的把握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社会调查法。

 

评价过程

通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对考古工作的兴趣变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的情况,并将情况及时的向学生反馈。

通过观感及考古工作的调查报告,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教师要在具体运作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力争形成对每个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考古学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以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西文中archaeology一词,来源于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用的术语,意思是古代的学问。近代一些人在搜集古物的同时还进行有目的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考古学(arch-aeology),以区别于古器物学(antiquarianism)。中国很久以前就出现考古一词,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哲宗元祐七年(1092)编就的一部书就叫做《考工图》。不过,考古在当时并没有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名词,而且该词与集古、博古一样都是指对古器物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实际上还是一种古器物学,或称古物学。直到西方的考古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考古学才建立起来。

 

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古代实物遗存,在时间上涵盖着从人类社会产生直到近代以前的全部历史时期;在内容上则包括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以实物形态遗留下来的客观存在。其中形体较大而不可搬动的称为遗迹;形体较小而可以搬动的称为遗物;因人工活动而留下的痕迹则称为遗痕(如手足的印痕和工具挖掘的痕迹等)。各种废弃的遗迹、遗物乃至灰烬、垃圾等集聚在一起形成文化堆积,遗迹或文化堆积所在的地点便称为遗址。墓葬和墓地有时和遗址对称,但从广义上来说也可视为遗址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统称为文化遗存。考古学就是发现和发掘这些遗存,借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考古学如今已形成多个 分支学科。

划分标准          分类                     

年代范围      史前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           

地区范围      欧洲考古学    埃及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日本考古学等。

研究对象      宗教考古学    美术考古学

铭刻学        甲骨学

古陶瓷学      古钱学

农业考古学    环境考古学

应用手段      田野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是指利用各种手段获取地上实物资料以供研究的工作阶段,与之相对的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水下考古。它包括三个部分:考古调查、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是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考古调查主要是为选择发掘对象及选定地点,并确定发掘的方法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其方法一般是先通过事先查阅文献资料,利用地图、地名学成果及航空或卫星照片等遥感材料,取得遗迹、遗物的线索;然后通过实地踏查,观察地形及地面现象,利用各种自然断面寻找遗迹和遗物,并借用探锤、使用磁力探察等科学技术了解地下情况。


     考古发掘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发掘工作。依据地层学原理,依照遗址中文化层的层次作井然有序的发掘,以正确判断遗存间的相对早晚关系。对于墓葬,则注意清理葬具、尸骨和随葬品。遗址的发掘通常采用开掘探沟或探方的方法,发掘中用照相、测绘、文字记录等各种方法记录文化层堆积情况和遗迹、遗物状况,并收集、登记出土物。发掘的原则是要能够根据记录和出土物恢复遗址和墓葬的原貌。对重要遗址有时还制作模型,或建立遗址博物馆保存现场。


     室内整理是对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系统分类,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制定各种遗物的相互关系及相对年代,分析各类遗物的用途和制作技术,并进行其他方面的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田野考古报告。


     遗迹

泛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窖藏、灰坑、岩画及游牧民族活动的痕迹等。其中遗址又可分为城址、宫殿址、村落址、居住址、作坊址、寺庙址及其他经济性遗存和防卫设施,如矿穴、采石坑、窖穴、水井、壕沟、栅栏、防卫墙等。遗迹的面貌随地域、时代、民族的不同而异,如城堡、墓葬、殉人坑、殉兽坑、车马坑等,都显示地区、时代和民族的独特风格和不同习俗。一般说来,遗迹是经过人类的有意识加工的,能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考古学中通过对各种遗迹和遗物的综合研究,可了解古代社会的情况。

 

遗物

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物品。包括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皿、装饰品及随葬品、画像石、画像砖、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钱币、纺织品等。遗物一般都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与使用,有些虽未经人类加工,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各种农作物、家畜、渔猎采集所获动植物的遗存。其分类可按材质分作石器、陶器  、骨角器、金属器、玉器等;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其用材、制法、形制和风格随地域、时代、民族不同而各异。研究遗物的类别、类型、年代与用途,可揭示古代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和文化发展,了解各地区文化交流传播情况。

 

考古学文化

 在史前和早期历史时代的考古学研究中,常常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我们经常提到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都是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通常是指属于一定时期、分布在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共同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至少应两种以上,才能构成共同体;如果只有一种器物,哪怕是非常特殊和典型的,也无法构成一个考古学文化。2、这种具有一定特征的一群实物遗存,应该不止一次地共同伴出,也就是至少要发现两个以上相同或相近的遗址;如果只有一个遗址,哪怕是非常有特点的,也难以成为一个考古学文化。也就是说,考古学文化上讲到的实物遗存必须是大量重复出现的,大量与重复,二者缺一,就不能将其定位为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而文化传统又常常与人的族群相对应,所以通过考古学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具有那种文化的人们的族属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考古学文化的构成是有层次的,一个文化还可划分为若干类型,有时类型之下还可划分为更小的单位。若干考古学文化有时又可以组成文化群。例如大汶口文化就可以分为母系社会的早期大汶口文化和父系社会的晚期大汶口文化,二者虽然同是大汶口文化,但是存在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发生相互影响或渗透,在一个文化中有时可以看到某些原本属于别的文化的因素。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因素分析,是为了透过考古学文化来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历史的真实。


     考古学是研究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考古学看成是一门历史科学。但考古学同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学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研究的资料主要是实物遗存,发现和研究这些实物遗存需要有特殊的方法,还需要运用许多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它研究的时间幅度比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要超过几百倍,人类漫长的史前史只有靠考古学才能建立起来。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文献,它们的古代史和史前史也只有靠考古学才能调查、研究清楚。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对象不但形象、真实,而且往往是文献记载所没有的,即使是历史时期的考古也是如此。因此,只有考古学得到充分发展,才有可能写出一部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完全,在内容上比较充实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古学的出现是历史科学的一场革命。不过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保存到现在,留下来又能够发现和发掘出来的又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发掘时还不免受到科技水平和考古人员能力的限制,以致难以提取其中的全部信息,所以考古学研究历史总是带有局限性的。

 

 

探方法

按照探方进行发掘的方法,是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所谓探方,就是指在考古发掘中,将发掘区域分成若干正方形(边长4×4米,5×5米或10×10米),每个正方形叫做一个探方。探方发掘的方法是在所划方格网的每个十字线交叉点打下一个树桩,然后从左向右用拉丁字母进行编号。在相邻两个间留出0.5-3米的隔梁,然后按探方进行发掘。这种按照探方进行发掘的方法叫做探方法。探方法是目前考古发掘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有许多的优点,如揭露面积大,便于观察、发掘和记录,有较多的剖面,便于观察地层的变化,便于运土等。

 

探沟法

按照探沟进行发掘的方法,是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所谓探沟,就是考古发掘时所开的狭长的沟。探沟发掘的方法是:在划好的探沟范围的两侧外隔相当的距离(0.3米或0.5米),安置两排木栏,每隔5米(或10米)一个,编好号,另一派也照样编号,只是在号码上加一撇。探沟的宽度一般是2米,长度视需要而定,每隔10米留一个隔梁。这种按照探沟进行发掘的方法,谓之探沟法。利用探沟法可以探查古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情况,搞清层位关系;了解城墙的结构。探沟法虽然不能够满足大面积发掘的需要,但是因其规模小,省时省工,仍不失为考古发掘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遗址

古代人居住过的,或者曾经从事生产活动、或战斗过的地方,如城址、供电址、洞穴址、村落址、工厂作坊址、矿山冶炼址、道路桥梁址以及古战场址,在考古学上都叫做遗址。实际上,遗址不过是遗迹的一部分,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部分。

 

编年史

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历史学记述方式,中国最早的史书都是编年史,也称作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土夫子

本来是对长沙卖黄泥为生者的宿称,后来以次戏称盗墓者。长沙的盗墓历史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土夫子”出身贫贱,没有文化,平日靠卖黄泥为生。而黄泥中的上品——“糯米泥”是长沙唐宋土坑墓葬里的回填土(放棺时挖出,后又填入坑中的土)。为此,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山的下坡,挖取黄泥土。最初是偶然挖到了一些唐宋墓葬中的随葬品,卖给古董商,换几升米,几个小钱。但有时,偶尔有一些古器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土夫子”们见有利可图,于是就以盗掘古墓为职业。“土夫子”识别古墓是根据古墓封土(堆筑坟堆的土)和墓葬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层、含水湿度来判断的。也就是“一看二挖”:“看”就是看封土堆是人工堆积还是自然形成。“挖”就是用锄头透过地表取出样土,用手掰碎来看,是否有夯筑层次现象或湿度。这些“土夫子”在长沙凭借自己的“本领”发了一些小财,但同时也造成了文物的损坏和流失。国宝“战国帛书”就是“土夫子”在长沙市南区一座楚墓中所盗出。后被美国人柯克斯骗走,至今仍流落在美国。新中国成立后,鉴于这些“土夫子”精湛的技术,他们中的有些人当了发掘工人。他们辨别土质勘察古墓的特殊本领及一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对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被称之为“土专家”。据说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其千年女尸在棺内难以取出。“土专家”们出主意用五块木版斜插进去,将棺侧起,谨慎得将女尸取出,因此而得以保存。如今,那批“土夫子”、“土专家”们大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健在者无几。但他们那种看土质找古墓的本领或多或少的传了下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