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师用书探索历史奥秘专题3—3

时间:2009-10-18 17:28:19  来源:人民版
 

 

前言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的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全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 西方文明的源头■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及其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乃至欧洲文明的源头。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及表现。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人复制的古代地中海航船”、“米诺斯人远航”两幅插图,结合文字内容,领会其中包含的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明确克里特文明的源头地位。教师事事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们应该体会到,包括克里特文明、中华文明在内的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断层,克里特文字中的相当部分至今仍然得不到解读,给后人认识克里特文明留下了困难。而我们中华文明的发展未曾发生过断裂,传统文化也因文字的通畅而得以更完整地传承下来。因此,要热爱祖国,珍惜和平,重视传统文化,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欧洲最早的文明】

主要讲的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在欧洲文明发展链条中的定位。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时间点:

(1)公元前3000年前后,克里特人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出现了城市;

(2)公元前2000年之后,克诺索斯开始发展,并成为克里特岛上最繁荣的城市;

(3)公元前1750年前后,“旧宫殿时期”结束,“新宫殿时期”开始;

(4)公元前1450年前后,克里特文明突然衰落。

教师可以列表,使这一发展过程更加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建议阅读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了解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情况,作横向比较。

克里特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西方文明的主体是欧洲文明;

(2)现代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

(3)古希腊文明源自爱琴文明;

(4)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早于迈锡尼文明,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

因此才说克里特文明是西方文明、欧洲文明的源头。

伊文斯在发掘克诺索斯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即将面对的将是“比希腊文明还要古老两倍”的米诺斯文明。18世纪中期,人们只知道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谢里曼用铁锹将迈锡尼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之后,欧洲文明的源头也随之延伸了千余年。但是,迈锡尼文明的源头又在哪里呢?伊文斯和他的同事们用31年的劳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迈锡尼文明源自克里特文明。

 

插图“后人复制的古代地中海航船”:克里特人的造船技术独步一时,船只有着高翘的船头,低船尾,两侧有很多固定的桨,中心有桅杆和方帆,桅杆两侧的支索呈三角形,桅杆下部还有个横桁。他们还拥有高超的航海技术, 这为他们从事海上贸易创造了条件。

 

【辉煌的克里特文明】

讲的是克里特文明的成就。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克里特是当时的“海上霸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是岛上缺少防御设施。

(2)海上贸易发达,城市富庶。

(3)已经拥有自己的文字。

关于克里特文字:克里特早期文字为象形文字,后被简化,形成以线条表示轮廓的字,故称“线形文字”。

 

 

 

补充材料:伊文斯在发掘克里特文明遗迹之前,收集到一些古印章,主体为石制的三棱或四棱柱,平滑的表面刻有动物图案及线形符号。伊文斯对此十分敏感,他觉得这些图案及符号很可能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究其来源,这些印章来自克里特岛。伊文斯来到克里特岛,发现许多当地妇女佩带着这种印章。起初他以为妇女们把它当作装饰品,后来才知道它叫“奶石”,有催奶的功能。妇女们哺乳的时候,就把“奶石”戴到胸前;不哺乳的时候,再把它佩在身后,用她们的话说,“以免奶水被吸走”。伊文斯收购了大量的“奶石”,不过那些正当哺乳期的母亲们总是不肯卖自己的“奶石”。有一次,伊文斯在一个村姑那里看到一枚印章,图案奇特,从来没有见过,他提出收购意向,村姑死活不肯卖掉。她见伊文斯毫无罢休之意,只好指着襁褓里的孩子,一脸诚恳地说:“卖了它,我的孩子就会因断奶而饿死。” 伊文斯把收集到“奶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一些“奶石”上面的符号极为相似,或重复出现,这种情况使他坚信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消亡了的古文字。后来他之所以下决心发掘克里特,是因为他相信,这种古文字必然源自一种伟大的文明。实际上,在发掘克诺索斯宫殿的最初几年中,伊文斯的主要兴趣还是集中在古文字上。

 

插图“米诺斯人在远航”: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术,从公元前2100年起,克里特的海外交通日趋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米诺斯商船在东地中海海面往返穿行。克里特人的海外贸易除了满足上层阶级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取长补短的海外贸易,换回手工业发展急需的原料和新技术;生产的成品除了满足社会自身需要,还积极投放海外市场,形成进出口的良性循环。他们从希腊本土进口上好石料,如美丽的斯巴达班岩,以及阿提卡半岛的铜和银;从爱琴海进口大理石和金刚砂;从安那托利亚进口上佳的黑曜石;从塞浦路斯进口铜和陶器;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进口锡、象牙和天青石等;从埃及进口雪花石膏、雪花石膏瓶成品、象牙、河马牙、黄金、鸵鸟蛋、紫晶、光玉髓、亚麻等。向海外出口陶器、金属工艺品、石瓶、印章、纺织品、食物、香料、木材等,还有最宝贵的人才资源——米诺手工匠人。

 

插图“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

泥版是克里特人最主要的文字载体。克诺索斯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块泥版,克里特人用他们线形文字记述了国王的档案和重要事件。如一块泥版上刻着:“雅典贡来妇女七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可怕的“米诺牛”的故事。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克里特文明的发展轨迹;克里特文明的强盛。

难点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欧洲文明之间的关系。

 

(三)本课问题解答

 

【议一议】 

爱琴文明是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答案提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地域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是欧洲与亚洲的交汇点,又隔南地中海与北非相望,因此容易与周围地区交流,受到形成较早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的影响。二是临海,半岛内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因此海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文明的形成。

  

【自我测评】 

克里特文明兴盛时期,城市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提示:出现了十余座人口过万的城市,王宫所在地克诺索斯是克里特岛上最大的都市,伊文斯估计,在其鼎盛时期,人口约有十万之众。城市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贵族们享受着豪华奢侈的生活,男人们以饮酒和观赏角斗为乐,妇女们则追求时尚的服装。

 

.材料阅读与思考】 

希腊人民还保留着关于克里特岛上的一个“宙斯”大神的传说,但是这个神却在事实上不可能是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大神。这个克里特的宙斯不是一个作战的首领,不是一个以全身武装的成年人出现并用武力来取得他的王国。他却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也许他就是在米诺斯的艺术里所画的圣母怀中让众人膜拜的那个婴儿。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克里特的最高神不是战争英雄,而是“初生的婴儿”,应当怎样理解这一现象?

 

答案提示:在许多人(包括学者)看来,克里特文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米诺斯人是一个精神饱满,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他们拥有军队,但只是为了保护商业利益,所以在岛内没有军事防御设施。“初生的婴儿”象征着圣洁与和平,克里特人崇尚和平,因此也就有可能将圣母怀中的婴儿宙斯作为崇拜对象。但是20世纪后半叶的考古发现证实,中晚期的米诺斯人有可能还残留着“人祭”的野蛮习俗。1979年夏天,希腊考古学家埃菲和简利斯在克诺索斯遗址以南7公里的埃勒摩斯皮利亚,当地人称之为“风洞”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座宗教性质的小建筑。在中间的屋子里,他们看到一块突起的岩石,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圣石”,当年祭司在做法事的时候,把祭牲的血泼在这块石头上。在西面的一间房子里,眼前的一切让两位考古学家吃惊不小:长方形平台附近竟然有四具人的骸骨!卧在平台上的那具人骸更是可怖,他那蜷缩着的身体有可能是捆绑所致,一把锋利的青铜匕首直插骨缝。骨龄分析表明,这是一个18岁的男子。另外3具人骸(至少有1具为女性)位于平台旁边,他们的身份可能是祭司。一个桶状陶器的碎片散落在地上,上面赫然绘着白色公牛图案。现场观察表明,这座建筑在1550年左右遭受了一次强烈地震,平台下面的3个人即死在地震中。至于那个18岁的青年,很可能是“人牲”。简利斯还设想,为了消除地震,3名祭司主持了这次祭祀活动,“人牲”的鲜血正在流淌,忽然间山摇地动,地震又一次降临了!3名祭司来不及躲避,被活活砸死。4年后,英国考古学家彼得·华伦在克诺索斯西北的一栋米诺斯建筑物地窖内发现了一大堆儿童骨骸。总共300多块骨头,拼成四个儿童,其中一个8岁,另一个11岁。骨上的刀具印迹与祭祀动物骨上的刀具印迹一致。华伦教授推断,这几个儿童是在祭祀礼仪上被杀的。而且肉还被用刀子从骨上剔下。他甚至认为,祭司们很可能分吃了孩子们的肉。尽管人们还不愿意接受“人祭”的说话,但是两次考古的发现说明,中晚期的克里特社会有可能还残留着“人祭”的野蛮习俗。也就是说,即便克里特人真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也不能完全超越历史,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野蛮阶段,在克里特文明中也有反映。

 

 

(五)历史问题注释

 

巴比伦文明 

即两河流域文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代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相当于今伊拉克从巴格达至波斯湾之间的土地)被称为“巴比伦尼亚”。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北部山地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城市,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掌握了青铜及其他贵金属的冶炼技术,还发明了战车等极具威力的战争武器。一千年后,出现了包括乌尔、乌鲁克、拉格什在内的第一批苏美尔城邦。公元前2400年前后,萨尔贡一世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建立了阿卡德帝国。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阿摩利人大批涌入两河流域,一位名叫穆阿布的酋长率领族人从阿卡德人手中夺取了巴比伦城,并以此为中心南征北战,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法律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对周边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埃及文明】 

分布在尼罗河下游的古代文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古代埃及就已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公元前4000-前3100年,原始的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出现了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公社,若干公社进而结成为州(希腊人称之为“诺姆”)。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一王朝”,这是古代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字、历法、艺术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及欧洲均有相当影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修昔底德】 

约前460-约前399(一说为396),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担任过雅典的将军,参加了与斯巴达的战争,后因在安菲城战役中驰援不力遭到放逐。二十年后才返回雅典。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八卷,详细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过程,为研究古希腊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杰作。

 

【克夫提乌】 

古埃及对克里特的称呼。埃及第18王朝宰相列赫米拉墓中有壁画表现克里特使节奉献方物,题词称“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和平抵达”,表明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商业交往相当频繁。

 

【象形文字】 

用象形符号把客观物体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

念。早期文明的文字多属象形文字,如古代埃及象形文字有700多个。

 

【两河流域的古文字】 

主要是指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由借助图形表达

观念发展到使用象形文字。人们用当地特有的黏土制成泥版,用削成三角形状尖头的芦苇杆、木棍在泥版上记录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由于书写过程中落笔处印痕宽深,提笔处印痕细狭,形状似木楔,人们就称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

 

 

【破解“线形文字B”】 

1909年,伊文斯的《米诺斯文字》第一卷出版,他把克里特的文字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刻于印章之上的象形文字;第二阶段是线形文字较早期的形式――“线形文字A”;第三阶段是“线形文字A”的变形――“线形文字B”。然而在苦心孤诣地钻研了三十多年后,伊文斯终究未能释读出克里特古文字。1840年,《美国考古杂志》上登载了一篇有关解读克里特文字的文章,文章提出“线形文字B”与意大利古国伊达拉里亚的文字相似,伊达拉里亚语可能是一种爱琴海语言,藉此可以找到释读“线形文字B”的参照文字。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不过经不起推敲。但是在“作者简介”一栏里,赫然写着一个令人吃惊的年龄――18岁。这个年轻人名叫米切尔·文特里斯,1922年生于英国。文特里斯借鉴、吸收了其他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到“线形文字B”很可能就是使用米诺斯音节的希腊语的古老形式。为了弄清楚“线形文字B”的发音,他发明了一种“栅格”(grid),并将“线形文字B”的表音符号摆放在格子里。他假定每个表音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或代表一个元音,或代表一个元音和辅音的组合,然后将被认为是同元音的符号放在同一纵列中,将同辅音的符号放入同一横列中,最后利用少数已知读音的符号去辨别格子中其他符号的读音,确定了88个表音符号中68个的读音。在接下来的音值代替试验中,他发现,“线形文字B”中的一些符号同已知的希腊语、尤其是自荷马时代起就已绝迹的希腊语的最古老形式及其他方言在词尾变化方面极为相似。文特里斯用这种方法解读从克诺索斯派罗斯发掘出的三块泥板,发现上面有诸如“雅典娜女神”、“赫拉”、“宙斯”、“波赛东”的希腊诸神的名字。文特里斯的一位合作者甚至从另一块泥板上找到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名字。这意味着困扰学界多年的克里特文字的一部分――“线形文字B”已经被释读出来。文特里斯的研究成果证明,“线形文字B”乃是希腊语的已知的最早形式。同时,由于释读过程已经证明这种文字与古希腊语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伊文斯提出的“米诺斯中心论”观点受到怀疑,人们不得不重新解释青铜时代中晚期克里特与希腊本土错综复杂的关系。1956年,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文特里斯的生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